杨未:坚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661 次 更新时间:2024-07-31 19:36

进入专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  

杨未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凝结着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经验智慧,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强大的指引力,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高校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文化传承发展的职责使命。坚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既是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又是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者融为一体的必然要求。

把好价值塑造“方向盘”扛起立德树人时代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国高校办学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体系完备、博大精深,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我们抓好抓实抓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树立大历史观,凝心铸魂强根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既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基因,又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也是对时代发展需求的回应和探索。牢固树立大历史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讲好新时代故事,温润心灵,打牢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根基;凝聚共识,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四个自信”,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立足古今中外大视野,探索实践提质效。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的科学统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而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野,不断丰富思政工作资源,探索和实践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需求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的新方式和新模式,守正创新,将理想信念、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融为一体,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吸引力。坚决杜绝各种“低级红”“高级黑”现象,切实提升思政工作质效。

统筹好“两个大局”,开拓奋进勇担当。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的文化使命背景下提出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动把人生际遇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担负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下好能力培养“关键棋”创新时代新人培育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主体多、环节多。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创新时代新人培育体制机制,努力培养更多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人才,为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性式的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要整合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协同开展实践育人基地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充分调动各方参与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思想引导、心理疏导、氛围营造协同并举的聚力、暖心、筑梦共育机制,聚合全社会力量共建联动育人新格局。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各种社会资源的转换应用,结合学校育人短板和学生能力弱项,推进社会各种优秀的人才资源、平台资源、教学资源的思政元素转换,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做深做细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要围绕“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标准,建立一套包括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和结果导向的检验育人成效评价体系,围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发展,创新思路,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优化教学方法,让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感”不“反感”;培养具有过硬素质本领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探索实践育人制度保障体系。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高校实践育人过程中落地生根,离不开有效的制度供给和必要的资源保障。一是要明确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实践育人全过程的政策导向,探索建立学生在活动开展、学分认定、评优评先以及老师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形成支持实践育人的制度框架。二是要提供必要的实践资源,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和指导教师团队,确保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和学习指导,拓展实践内容,注重日常融入,推动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走深走实。

打好知识传授“组合拳”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高校要自觉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育人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深化对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推进文化教育和文化建设,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作用,主动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抓好思政课建设,构筑融合性知识体系。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载体是思政课。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事”;习近平文化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鲜活素材和源头活水。有效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在建强思政课程群上下功夫,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设,有效构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推动理论研究深入到学术学科建设中,有机融入全面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体系。立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原创性成果设定课程模块,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思想问题的复杂性,积极探索建设思政课程群,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注重统一性、层次性和互动性的课程内容框架,着力培养新时代青年学子文化自信自强。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示范性引领文化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思政课教师是传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力量,是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力量,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引领者。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通过“大学习”“大练兵”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阐释,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活动,坚持学以致用,通过探索有效的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模式,讲深讲实、讲准讲透、讲全讲活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聚焦聚力抓好青年学生的理论教育。

打造校园文化生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校园不仅是塑造良好品格、培养社会栋梁的场所,更是传授知识的殿堂。因此,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态,是高校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使命要求。高校应充分挖掘自身的办学历史和文化底蕴,提炼具有育人价值功能作用的文化元素,积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教学、科研、服务等环节,创新“理论+实践”的学习宣讲、举办具有“青春味”“时尚味”的展览展示、组织有意义又有趣味的艺术思政课、打造“有网感”“有温度”的融媒体产品,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组织开展一系列有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宣传教育活动;打造多彩的校园文化阵地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大力营造风清气正、四季书香的校风学风,培育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风貌,让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主旋律、正能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不仅是重大的理论指南,更是行动的实践准则,蕴含着丰富的育人思想内涵。立足新征程,高校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在育人实践中深刻认识和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育人的全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把握时代脉搏,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汇聚推动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的强大合力,扎实推进新时代育人事业。

(作者系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进入专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388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