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光茂:文理兼治 破立并举——积极建构汉语语法学自主知识体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948 次 更新时间:2024-06-05 20:39

进入专题: 汉语语法学  

贾光茂  

 

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史基本上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同频共振。自清末西学东渐以来,汉语语法学通过借鉴西方语法理论逐渐发展成一门成熟的学科。在这一过程中,语法学家的主要思路是借鉴西方的各种语言学理论,如结构主义、描写主义、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也导致了汉语语法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语言学理论的迷信,有时甚至生搬硬套、削足适履。更为严重的是,当前的汉语语法学现有知识体系主要来源于西方,汉语语法研究不少情况下是在为西方语法理论作注解,难以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理论,难以提升国际话语权。很多汉语语法学家都曾呼吁,汉语研究要摆脱“印欧语的眼光”,重视汉语自身的特点。语法是语言学的核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呼唤具有原创性的中国特色汉语语法理论,要求汉语语法学能够回应中国之问和世界之问。对此,我们要积极建构汉语语法学自主知识体系。

体现中国特色

积极建构汉语语法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体现中国特色。学术界对于汉语语法研究中如何体现中国特色有不同看法。一些学者认为,汉语的个性特点就是最重要的现实和国情,西方语言学理论不一定适合汉语语法。不过,由于当代主流的语言学理论(如生成语法和语言类型学)都以各种语言背后的普遍规律为研究目标,所以也有学者认为,强调语言共性的研究也是摆脱印欧语眼光的路径之一。除了汉语个性和语言共性如何协调的问题,当前另一大现实问题是全世界的语言学研究都面临人工智能特别是大语言模型的冲击。如果汉语语法研究未能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大潮中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无论理论体系多么完备、数据分析多么精细,都会被边缘化。以上两大现实问题都与语法的客观自然属性有关。同时,汉语语法与中华民族的思维和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汉语的意合、主题凸显、对称性、语用性等特征以及汉字的表意性,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旨趣、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汉语语法具有主体性和人文性,如同镜子一样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哲学、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国情。因此,建构汉语语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有必要区分语法的人文社会科学属性和自然科学属性,做到文理兼治,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吸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打破语法研究中盛行的二元对立思想,开创中国特色汉语语法研究新局面。

文理兼治

积极建构汉语语法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文理兼治。汉语语法研究传统上主要被认为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学科交叉的背景下,汉语语法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学科(如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学、民族学等学科)的融合逐渐深入,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多为中国的现实问题,是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阵地。中国悠久的历史、多样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哲学思想、多民族和多方言的国情等,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养分。

同时,语法还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与脑科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方的语法理论如生成语法和认知语法之所以影响深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以语法所体现的人类认知问题为研究对象,关注语言的自然科学属性。生成语法以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认知能力立论,认为语言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生物属性,需要假设存在天赋的普遍语法才能解释为什么只有人类才有语言能力。而认知语法则认为,语言这种认知能力并不特殊,是建立在已有的通用认知能力基础之上的。建构汉语语法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借鉴这种思路,从自然科学中吸收思想和观点,并与自然科学的具体学科交叉融合。

语法是神经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病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脑科学、语言习得等交叉学科的研究重点,而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又对语法理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是自然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而现有关于汉语语法的实验研究主要以现有的西方语法理论为框架,所得出的结论有可能会受现有理论术语影响而忽视汉语的实际情况,因此有必要构建能够客观描写和解释汉语特点的语法理论。并且,自然科学要求理论具有可证伪性,因此汉语语法理论应由可操作性强的概念和具体假设组成,要能够体现自然科学最新成果。一些汉语语法学家正在践行这一思路,提出汉语语法应体现计算机制、面向人工智能。只有体现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语法理论,才有可能引起自然科学特别是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重视,也只有这样的汉语语法理论才有可能走向世界。

破立并举

积极建构汉语语法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破立并举。语法理论的创新需要批判性思维,只有打破现有理论体系的束缚,才能开拓创新,酝酿新的思想。西方现代语法理论就是不断通过破立并举而推陈出新的。生成语法认为,语法是自足的体系,与言语、功能以及人的主观体验无关,而功能语法、认知语法则颠覆了这一观念,指出语法离不开语言的使用。生成语法又在批判吸收功能认知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句法制图理论。

汉语语法界的学者也一直试图打破传统语法体系,但这些理论和世界主流语法理论相比,影响力还较为有限。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对语法背后哲学基础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当代主流的语法理论都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如生成语法受客观主义、先验论等思想影响很深,而认知语法则以体验哲学、涌现论等为基础。尽管如此,它们也并不是完美无瑕、难以超越的。西方语法理论深受二元对立思想影响,形成了形式与功能、形式与意义、主观与客观、先天与后天、语言与言语、能力与运用等一系列对立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中国传统哲学为打破语法领域的二元论传统提供了独特视角和思路。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相互转化。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体用不二。汉语语法界的一些学者积极运用辩证法和体用不二思想,已形成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法理论。例如,沈家煊根据体用不二思想提出了对言语法和“名包动”理论,打破了传统语法中以主谓结构为句子核心的观点以及名动分立思想。刘丹青认识到语言形式和意义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呈现双向互动的特征,从而提出了库藏类型学理论,强调语法对语义的反制,改变了语言学要么关注形式要么关注意义的现状,开创了语法研究的新视角。总之,要建构具有原创性的汉语语法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从哲学高度批判性吸收现有的语法理论,如此方能做到大破大立,从跟踪走向超越。

(作者系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进入专题: 汉语语法学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218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