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舒宪:探索上五千年文化基因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690 次 更新时间:2024-06-04 21:50

进入专题: 文化基因  

叶舒宪  

 

神话原型与文化基因

中国文学人类学派对中国文化基因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译介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及其本土化应用的研究实践。原型批评论深受文明有机整体论的影响,要求将全部文学史视为一个有机生命的整体,将所有的作家作品,都还原到理论虚拟的文学整体范型中,聚焦局部个体与文学总体的因果关系,强调神话作为文学史生命本源的作用,并首倡用西方哲学鼻祖柏拉图“原型”概念,来概括这种本源性生命力。如果对接到本土话语,“原型”的生命本源作用相当于老子所提倡的“道”。在道家创始人老子庄子之后,“道”成为古汉语中兼指自然造化与文化创生力的第一关键字。

自20世纪90年代开启“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原型研究的本土化实践,已从文学史拓展到思想史和文化史。21世纪,文学人类学派与时俱进地标出一系列引导中国文化研究的理论命题:从“神话中国”、“神话历史”(指从《尚书》《春秋》到二十四史的全部史书)、“神话地理”(指《禹贡》《山海经》等),到“文化大传统”“文化文本”“玉成中国”(玉文化先统一中国)和“万年中国”。

开启深度认知:“玉成中国三部曲”

在2010至2020年间,文学人类学派相继完成“玉成中国三部曲”。第一曲“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指出,造成每个文明古国独有特性的是文化因素,正像生物个体的特性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那样。第二曲“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阐释第一项文化基因,即《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发布会宣布下一步的研究进入“万年中国”时段,同时阐明在万年背景中探索中国文明基因的三原则:

首先,为什么是神话学视角的文明探源?文明之源,是漫长的史前时代,那时根本没有文字,更不会有以书写文明为前提的理性产物——科学和哲学,所以只能诉诸神话传说。于是便有了“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史前神话系统研究不能依赖文献,需要交叉学科的物质文化史和艺术史新知识。

其次,学界以往将神话当作最早的文学体裁,无法深入史前时代。文学人类学派把神话作为文明国家的文化基因库,要在重建史前神话信仰谱系的基础上,完成从上五千年文化基因,到下五千年文明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建构的因果过程之梳理。

再次,上五千年,是汉字和文献记载之外的全新知识领域,首先要在这浩瀚领域中筛选出某种先于甲骨文的、并且是延续不断的符号系统。唯一被选出对象是玉礼器谱系。以玉为“三通”对象(通灵通神通天),实现神话学与考古文博学的贯通和知识互补。通过攻坚,重建出万年以来至今没有中断的文化文本编码传承谱系。

以《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为例,可讲述一万年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中国故事——华夏文明价值观及其文学叙事。国人为何习惯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红楼梦》的构思,源于玉石神话信仰,其原名《石头记》和主人公以玉为名,就是明证。就连《红楼梦》何以独尊白玉的问题,在第二部曲研究中也给出解释:早在《山海经》的时代就已经形成白玉崇拜,这是万年玉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次信仰革命,其物质基础则是新疆和田白玉大量输入中原的交通现象——西玉东输。“玉成中国”第三部曲代表著《玄玉时代:五千年中国的新求证》完成了对“西玉东输”玉石之路的认识:这条道路从5500年前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也是德国人李希霍芬命名“丝绸之路”的现实原型。尘封数千载的深度历史得以揭示,像“化干戈为玉帛”这样的流行语,“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样的佳句,都会伴随着对这条中国文化命脉之路的重新认识得到再激活。

六大文化基因说:万年知识谱系

在史前神话信仰中探寻和筛选文化基因的实践,在三部曲完成后得以重新整合。先拓展出“谷米玉帛”四大文化基因说,如今则推演为“熊龙、鸮凤、稷、稻、玉、帛”六大文化基因说。

六者的排序是按其出现的先后,一定是来自旧石器时代的图腾动物神话(熊、鸮)在先,新石器时代的农耕作物神话(稷、稻)继之而起。与稷稻同期出现的玉器生产,均发端在距今一万年前后。唯有丝绸即帛的生物来源——家蚕饲养,在六项中出现时间稍晚,距今约7000年。综合地看,六大文化基因,没有一个不是中华上五千年的产物,而且六分之五都能达到万年的上限,即上五千年初段,这是文学人类学派为下五千年文明筛选文化基因,而量身定制的时间标尺。

六大基因可分三对:熊(龙)鸮(凤)、稷稻、玉帛。后者是惯用的合成词,依孔子原话“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和成语“化干戈为玉帛”。人类学家费孝通晚年提出“玉魂国魄”说,实际带有为文明古国筛选唯一文化基因的意义。我们再选出丝帛,作为史前蚕丝神话信仰的结晶,整合为“玉魂帛魄”的新合成词,列为六大基因第五、六项。

六大基因中辈分最老的,也是被遗忘和尘封时间最久的是第一对——“熊鸮”。龙凤崇拜,是史前“熊图腾+鸮图腾”传统的基因变异体。其基本原理是熊退龙进,鸮退凤进。这个变异过程在西周王朝的政治神话语境中开启,到秦汉时代之后完成。文化基因变异的直接结果,是对原有图腾圣物的遗忘过程或污名化过程。今人说“笨熊”或“熊孩子”都是熊被彻底污名化的明证,而楚帛书所记“天熊伏羲”和司马迁所记“黄帝有熊”,依稀透露着以熊为圣祖的图腾神话信息。如果没有红山文化的大发现——牛河梁女神庙中供奉熊偶像和真熊头骨,没有人会在伏羲黄帝圣号背后找到真实的上五千年证物。若举出四重证据法之第三重证据,有至今还依然流行的华佗五禽戏之“熊戏”,以熊崇拜的活态文化传承,唤醒并激活被遗忘数千年的原初神圣。

六大基因的第二对——稷稻神话,分别始于北方黄土地旱作农业和南方水乡的水田农业。《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专章研究“社稷”,即北方旱作农耕作物粟黍神话的观念形态。《庄子的文化解析》一书,则将庄周首创的汉语合成词“精神”,落实到南方稻作农业的神话观(稻谷精灵信仰)原型。国人至今用为主食的小米和大米,都是我国先民在一万年前就栽培成功并逐渐量产的。

从史前到文明,审视六大基因的相互关系,将打开进一步研究的广阔天地。要言之,六大基因中唯一的无机物——玉,发挥着活力载体的作用。从玉雕熊或鸮、鹰,到玉雕龙、凤;从玉雕蚕,到东周时代特制的绞丝环形玉器之类,都是不同基因间相互作用,相互加持神力的表现。而谷纹玉璧、玉璜之类,则是农业神话的稷稻精灵信仰与玉石崇拜信仰相互结合的生动体现。

综上,我们再以上古三代为例来说明文化基因如何孕育思想观念、催生文化认同的神圣故事原型,由此揭示文明古国诞生和新王朝诞生都必不可少的“元叙事”。

夏:天熊下凡,祖述黄帝有熊,鲧禹化熊;禹建中央熊旗。

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以猛禽图腾代替猛兽图腾,并让熊形象幻化变形为鸮熊和熊龙。

周:殷周革命之际,城头变幻大王旗:凤鸣岐山。鸮变凤,熊变龙。此后,华夏文明奠基完成,新图腾龙凤,彻底取代老图腾鸮熊,再整合“社稷江山”的政权观,为全民所信奉。其观念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并催生出“龙的传人”之现代信仰。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叶舒宪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进入专题: 文化基因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215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