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战略转型在于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这个主要矛盾,城乡差别、地域差别和贫富差别这三大差别成为主要的不平衡,为了消除差别实现均衡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确立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模式,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巨大经济效益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再到乡村振兴,国家长期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形成了巨大的沉淀成本,生态资源的价值化可以激活这些沉淀成本,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因此生态产品价值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理念上的重大变革,是缓解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如何建立生态资源的标准体系,科学量化生态产品价值,健全生态产品开发机制,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让货币锚定在生态产品和城乡硬核资产上,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一、生态产品价值化对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新要求
国家提出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及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为贯彻落实生态产品价值化的实现机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是要把生态优先作为底线,落实到空间规划中。当“三线”存在冲突中,应坚持生态作为底线,坚持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在底线思维的背景下,进一步突出国土空间规划的底线作用。
二是把生态产业化作为发展新动力和发展新出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主体功能、空间格局、底线约束、空间结构、公共服务、历史文化、基础设施、整治修复和实施保障九大主体内容,从生态产品价值化切入,使生态资源向生态产品转化,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化,保持住“绿水青山”不变色,同时创造出无限的“绿色金山银山”。
三是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守住发展和生态保护,打造切实可行的自然资源向资本和财富的生态转化机制,实现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赢。
二、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化的有效工具
以生态产品价值化为驱动,以三维价值认知、生态产品价值化与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现状特征、问题与原因为方向深入分析乡村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化与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现状问题,从生态产品价值化理念引领的国土空间融合与布局优化,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发展的国土空间复合利用模式,保障生态产品价值化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化的体制机制,从四个方面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化驱动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治理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技术框架,生态产品价值化驱动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治理要着重注意以下三个要点:①多维度的价值认识:构建空间-时间-系统的生态价值认识路径,从空间维度分析其在区域层面的生态价值和重要性,构建横向对比;从时间维度分析生态变化趋势和原因,注重自身的纵向研究;从系统维度开展全要素的基础分析,注重系统均衡。②多类型的空间优化:生态与城乡、产业等紧密联系,相互不可分割,不仅在生态空间中体现生态底线管控,而且要在城乡空间中落实低影响或服务于生态的空间布局,还要在产业空间中融入生态元素,打造绿色产业体系。③多方位的修复监测:生态修复是落实生态产业化的重要手段,要坚持工程、时序和责任单位集合落实,同时研究可量化的生态系统监测评估和生态价值补偿机制,也有利于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
三、生态产品价值化实现路径与机制
将隐性生态产品价值显性化是生态产品价值化的核心内涵。目前大多数的生态价值无法在市场上转化为经济价值,而生态产品价值化就是将生态产品在市场上显现出经济价值。生态产品价值化实现机制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市场调节机制,另一方面为政府调节机制,其本质区别在于一种是强调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而另一种强调生态产品价值的保护。强调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需要通过市场化路径,将自然资源、市场资本和人力资本有机结合,利用市场机制,将生态资源的价值得以显现并得到市场的认可。强调生态产品价值的保护,则更多的是体现国家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国家通过对生态资源价值化的相关评估,运用转移支付和跨区域生态补偿等手段,由生态保护收益的地区向生态保护实施的区域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发挥政府调节的作用,将生态资源保护的价值通过货币化的形式表现。
四、加强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化的体制机制
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机制,摸清生态产品底数。一方面,全面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以不动产登记为基础,充分利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等成果,对乡村空间重点区域的自然资源开展统一确权登记。深化经营性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率先明确占用、使用、收益、处分等权责归属,适度扩大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担保、入股等权能。另一方面,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集成现有的森林、湿地及水等资源调查数据成果,开展生态产品调查,摸清各类生态产品数量分布、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归属、保护和开发利用等底数,形成生态产品清单。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科学量化生态产品价值。结合自然资源部发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依据《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指南》,积极探索系统量化方法来测算乡村地区生态产品总值,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现实转换。
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充分引入社会和市场力量,探索生态保护空间跨行政区有偿调剂机制。推行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林权等区域生态市场化交易,探索建立“生态银行”体系,引入“特许经营权”拍卖制度,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生态空间建设市场和市场交易制度。打造“工具箱”,引领价值实现。根据“生态资源类型—资源变产品方式—生态产品功能引导—产品变商品(生态产品变现)”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进行分路径差异化引导,以不同规划措施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并构建系统集成体系。同时,针对“评价—确能—定量—分区—定策—划界—建库”等各个环节,提供可选择、可组合的“工具箱”式引导,保障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技术层面的可操作、可实施。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强化价值实现激励约束。在乡村振兴治理机制中,可建立联动运行机制,探索将生态产品供给、价值实现程度和评价考核结果等与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划定、总量控制指标分配、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分配、资源配置计划等挂钩;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占补平衡”、生态产品/用地(价值)“储备—提升—交易”、土地指标倾斜等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推动价值实现,鼓励金融机构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探索通过公益基金等方式开展保护宣传,并参与生态产品市场化经营开发。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也涉及政策制定、市场经济和建设模式等,如近期已发布的《广东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对生态产品价值化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体系下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化的实现路径与机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希望借此引起对生态产品价值化的讨论。
(作者系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理事、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乡村振兴分院院长;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