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永义: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劲动能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20 次 更新时间:2024-05-03 10:42

进入专题: 新质生产力   现代化产业体系  

曲永义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我国经济发展底层逻辑的深邃思考和系统谋划,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实践紧密结合而创造性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性继承与开创性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要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把握新质生产力与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新动能和着力点,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要从“新”和“质”两个方面来理解。“新”可以理解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前沿科技突破和颠覆性创新为动力,以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创新性优化配置为依托,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速发展为载体的先进生产力。“质”即“本质”“品质”,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质”的主要特征,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质”的核心标志。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新质生产力“质的规定性”,是生产力要素积微渐进量变引发的生产力质变,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生产力的跃迁突变。从经济发展阶段来说,新质生产力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是产业体系的质量、效率和动力的深刻变革,是生产关系和产业竞争格局的再造。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视角来看,全面、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需要至少把握三个方面的要点。

第一,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跃迁的方向,对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叠加、聚合、倍增效应。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所包含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全面跃升,包括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跃升,作为先进生产力最重要标志的生产工具科技水平的跃升,以及人们所改造的劳动对象范围的极大扩展。同时,新质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组合方式的优化和创新性配置。这些都在客观上引领和推动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加快构建。

第二,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与一般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不同,构成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力的科技创新,具有革命性突破和颠覆性创新的特征,在产业层面体现为以新的科学发现、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生产工具、新的生产要素以及新的产品结构和用途为特征的“新制造”“新农业”,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及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为代表的“新业态”,这些都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最活跃和最具创新性的组成部分。

第三,评价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标准是全要素生产率是否大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使得交易成本有效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从而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革命性力量

新质生产力涵盖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为产业体系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注入新动能,是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最具活力的革命性力量。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本目的和实践要求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产业创新与升级能力,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质生产力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尤为重要,对于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关键作用日益彰显。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逻辑关系和重要意义,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实行动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第一,强化科技创新在催生新质生产力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和加速拓展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加速裂变的态势。我们要顺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乘势而上,聚焦科技战略前沿和制高点,整合和优化创新资源,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强化技术突破和转化,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抢占制高点、储集新势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繁荣有序的产业创新发展生态,聚焦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一批以新质生产力为主导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主导型企业,努力构建新产品充分涌现、市场不断拓展、价值链不断提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先机,不断开辟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优化我国产业体系的结构和质效,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抢抓战略机遇,提高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全球产业链的引领力、主导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不同于一般制造业的独特技术经济范式和复杂的国家间博弈结构,决定了以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不同于统筹一般产业发展与安全的思维逻辑和战略措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竞争的焦点。出于产业安全考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创新链、产业链必须构建以我为主的创新体系与生产网络,牵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技术路线的形成,以此锻造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长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了后发国家换道超车的机遇,我国要抓住这个机会窗口,加快形成基于非对称竞争优势和先发优势的高阶技术与高端产品,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产业体系的“主动安全+领先发展”。

第三,通过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加快技术突破和产业培育壮大。要认识到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的复杂性和涌现性,往往需要大量创新主体的大规模试错和迭代,我们很难在新技术路线的所有关键技术中独自取得突破,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通过深化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要素和市场。一方面,继续深化与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投资、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合作,加快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发展。另一方面,团结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共同构建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体系、开发市场乃至国际治理规则,从而推动基于新技术路线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尽快走向成熟。

第四,因地制宜推动传统生产力向先进质态演进,推动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补齐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短版,突破“卡脖子”瓶颈,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其次,以新质生产力为“催化剂”,推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激发传统产业内生动力。最后,高度重视以数字技术为“加速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范式与数字经济范式的协同转换,建立上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引导各类企业、金融机构、系统集成商等多方力量,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加快推动产业体系再造,巩固我国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着力点

李强总理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当前,国际竞争日趋复杂,全球新质生产力竞争,表面上是国家间的新技术和新产业竞争,实质上是各国在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的竞争,是生存权、发展权的竞争。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优化创新生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优化政策环境,激活市场和企业内生活力。由于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可能按照既定的路线依次推进。这需要强化竞争政策在产业政策体系中的前置作用和基础性地位,为各类企业公平竞争提供稳定预期,尤其是通过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实施的效率,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倒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内生发展的市场动力。进一步明确产业安全政策和竞争政策相对于一般性产业政策的“上位政策”地位,明确界定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和实施部门、产业安全管理部门与竞争政策实施部门之间的权责界面及工作接口,使发展目标与安全目标达到综合优化和合理兼顾,避免政策实施中的目标冲突、相互掣肘和合成谬误。

第二,筑牢体制长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和地方创造活力双优势。中央层面实施新型举国体制要更加聚焦,确保在恰当的新质生产力领域(如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等全行业统一技术路线和标准的领域)和产业体系建设的特定阶段(如技术路线相对比较明确的阶段)对全产业链进行全局协调,使其成为有效市场的重要补充。当前,特别需要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强化评估,弱化过程监管,建立更加扁平的举国体制组织实施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强化地方政府的创新绩效考核,从根本上引导地方政府将产业政策聚焦于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及其产业转化,约束扭曲生产性投资的空间,避免陷入 “重复引进”和“产能过剩”的怪圈。

第三,引领加快发展,努力推动高成熟度和高关联度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加快推动技术成熟度高、市场准备度高、产业关联度高的新兴产业的大规模产业化,使之尽快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前浪”。当前,我国可重点考虑消费领域的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和投资领域的智能制造率先开展规模性产业化,短期带动投资、提振消费,长期牵引产业链上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形成新的领先标杆,并以此为抓手,引领更大范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进入专题: 新质生产力   现代化产业体系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产业组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112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