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雨晨:以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878 次 更新时间:2024-04-18 09:15

进入专题: 人工智能   高质量发展  

段雨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发展人工智能提升到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迫切需要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创新添薪续力”“发展人工智能,将为我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认识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意义,抢抓机遇,促进人工智能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以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将带来技术革命性突破。人工智能融入各产业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通过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带来劳动者能力增进、劳动资料智能升级、劳动对象形态拓展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推动了生产边界的扩展,创造了新的生产空间,进而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由此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是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国具有发展人工智能的良好产业基础和技术条件。截至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57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应用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产业化与产业智能化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催生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补齐现代化产业体系短板。

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是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能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发展机遇,谁就把准了时代脉搏。”近年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创新,成为各国抢占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优势地位的技术制高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有利于我国在这一轮人工智能技术竞赛中掌握主动权,更是我国在本轮产业革命中积累竞争优势的战略抓手。

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当前,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交通、助残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就是生动示例,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大幅提升生活便利度和幸福感,有效增强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首先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直接引发动力变革,继而通过提升投入产出和资源配置效率,带来效率变革,最终通过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形成更高水平供需平衡实现质量变革。

人工智能推动动力变革。动力变革主要源于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这表明,人工智能本身是一项具有革命性和战略性的技术创新。近年来,以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成果爆发期,在智能交互、决策辅助、智能建模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头雁”效应表明人工智能对其他领域的创新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和带动作用。人工智能在科技创新领域带来科研工具、方法和范式创新,显著提升科研生产力,加速前沿知识探索进程;在产业创新领域加速渗透,赋能应用场景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各类创新相互融合、交叉催化,形成产业新形态和增长新动能。近年来,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是人工智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的最佳例证。

人工智能推动效率变革。效率变革反映投入产出关系与资源配置的优化。一方面,人工智能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通过为经营主体降本增效显著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中,智能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对体力劳动的功能倍加与替代,降低企业要素成本的同时提升了劳动生产率。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图像生成、代码生成、智能建模、决策辅助、知识管理等能力,在脑力劳动维度上形成更高效的人机协作,赋能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三大制造业关键环节,缩短研发设计周期,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通过提升经营主体的预测、规划和管理能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精准预测市场需求,帮助企业制定更精准的生产计划和市场策略,减少资源错配,从而提升市场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人工智能通过实时监控和分析生产流程、供应链数据、员工技能和绩效、能源投入与消耗等,帮助企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管理效能。

人工智能推动质量变革。质量变革的关键在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提高传统产业供给质量。伴随应用场景的拓展,人工智能带来人工智能技术与各传统产业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通过动力变革和效率变革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产业链,显著提升现有产品和服务质量,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通过催生颠覆性技术和产品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通过推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智能革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新产业和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将创造引领新的需求,从而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意义,加强领导,做好规划,明确任务,夯实基础,促进其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我们要准确把握发展人工智能的关键着力点,加强整体布局,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

加强技术研究和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具有多学科综合、高度复杂的特征。我们必须加强研判,统筹谋划,协同创新,稳步推进,把增强原创能力作为重点,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夯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要将技术研究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强化技术创新的产业需求导向,有组织地推进研究攻关,为人工智能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要推动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优化算力资源,降低算力使用成本,更好满足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应用对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急剧增长的需求。

凝聚主体力量,激发企业融合发展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要加强各类企业开展人工智能研究的要素保障,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融合发展活力。要发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资源沉淀和自主安全的技术优势,加快建设智能算力中心,构建一批产业多模态优质数据集,逐步向社会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要引导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加快布局和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打造从基础设施、算法工具、智能平台到解决方案的大模型赋能产业生态,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互相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智能人才生态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为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要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建立同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以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人才“引育留用”体制机制。要加快完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人才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制度,激发人才活力,使人才成为智能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规范技术治理,形成安全有序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促进发展和依法管理相统一,既大力培育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络等新技术新应用,又积极利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引导新技术应用”。要完善人工智能技术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加快构建包容审慎的治理机制,完善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监管方式,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引导人工智能技术朝着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进步和增进人民福祉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进入专题: 人工智能   高质量发展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78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2024/7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评论(0)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