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概括、总结和提炼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道路和实践经验,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代表人民利益的文化理论,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造福谁”“由谁评判”等重大问题,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
回答文化建设“为了谁”的问题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党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因此,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回答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成为回荡在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的最强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出,“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这深刻阐明了文学艺术创造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民性,从价值遵循上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了逻辑基点与归宿。
要始终推进面向人民的文化发展,坚持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文化发展的最高位置,始终把保障好人民文化权益放在最高位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把满足人民需求同提升人民素养相结合,把服务人民同教育人民相结合,在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历程中,构筑中国人民的精神之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文化共识,汇集中国力量。
回答文化建设“依靠谁”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任何社会历史变革只有代表人民利益、依靠人民力量才能取得成功。因此,新时代建设和发展好社会主义文化,根本力量在于人民,人民是文化创新创造的主体力量,是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依靠力量。
广大文化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我们必须要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经常深入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思想智慧,让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创造活力得以充分涌流,共同汇聚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彰显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价值与实践伟力。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凝聚共识,调动亿万人民群众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而不懈奋斗,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回答文化建设“造福谁”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因此,党的一切理论创新成果都是为人民造福的理论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为人民造福的理论,其价值旨归在于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论断深刻表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需求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富”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坚持问题导向,深刻剖析人民精神生活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例如,公共文化资源服务供给是否充足,区域、城乡、群体文化资源配置是否公平,社会精神文化资源质量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期待是否高度契合等,力求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发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工作导向,创作体现人民意愿的优质作品,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坚定人民信仰,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回答文化建设“由谁评判”的问题
坚持人民评判至上是坚持人民至上的题中应有之义。“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的工作就是要对人民负责,要“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人民不仅是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也是历史的终极评判者,更是文化发展成果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新时代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化产品数量供给更加充足,但并不意味着人民精神生活世界的富足与充盈,这就要求必须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创作出更多符合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与期待的优质作品。
人民群众作为新时代文化事业的参与者和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必然是新时代文化发展成果和质量的检验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可见,人民标准是检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成效的价值尺度,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否真正得到满足。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人民标准,方能促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历程中,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新辉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内在逻辑研究”(20BKS02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北师范大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