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瑾 唐柳: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647 次 更新时间:2024-03-07 19:18

进入专题: 金融文化  

黄瑾   唐柳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进一步做好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一、把握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既立足中国实践,强调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又放眼世界,广泛吸收现代文明发展成果,体现了对金融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的深刻把握。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坚持义利统一。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商业史,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商业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其间蕴含的经营哲学、文化理念对后世影响至深。倡导诚信是传统文化“言必信,行必果”“心诚求之”等思想在商业活动领域内的反映。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要求人们在金融活动中恪守承诺,坚持底线思维,自觉维护金融秩序,做良好金融环境的建设者、维护者。义属于道德文化领域,利属于现实利益范畴,传统文化一方面肯定利益诉求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坚决反对违背义的原则获利,尤其反对出于个人私利而置国家和社会利益于不顾。金融活动中以义取利要求获得利益必须具备正当性,充分考虑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做到义利兼济、知行合一。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坚持行稳致远。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这是对现代金融业发展经验的借鉴运用。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强调金融活动必须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产质量,夯实发展基础,注重防范风险,在稳健经营中发展壮大。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强调金融活动必须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是开展金融活动的基础,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只有在守正的基础上才能做好创新。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金融创新必须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需求展开。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坚持法治意识。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是对市场经济法治精神的坚守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市场经济内在要求人们建立共同的行为准则,充分尊崇法治,把法律作为调节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依据。金融行业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主张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重视运用法治思维规范金融活动,并自觉以法治促进金融企业内部治理的现代化。

二、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之路。建设金融强国要“硬”和“软”并重,既要着力提升现代金融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水平,也要深刻把握金融文化、价值观念等软件的重要意义。

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长期实践中创造的精神产品的积淀,一经群众掌握,可以转变为推动社会生产和事业进步的磅礴力量。唯物史观认为文化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文化由经济基础决定,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对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具有鲜明的反作用,“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先进文化能够促进人们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具有凝聚人心、引导社会风气崇德向善的积极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经济与文化交融贯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意义,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助推金融强国建设。

从金融业自身的内在特点看,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升金融文化“软实力”是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第一,金融业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行业。金融活动不仅仅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活动,经常面临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正向的金融文化能引导人们自觉遵守行为规定,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降低风险发生概率。第二,金融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现代金融业体系庞大,涉及保险、银行、证券等多方面,服务各社会群体和不同部门,金融服务具有无形性、异质性特点,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财富状况、风险偏好、收益要求综合分析,提供恰当的金融服务,满足差异化金融需求。金融活动更加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服务质量。第三,金融活动具有复杂性。随着现代金融的快速发展,各类衍生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套利手段不断翻新。金融文化承担着加强行业自律、个人行为自律的重要作用,起到了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和内在发展规律客观上要求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引导各类金融活动,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

从金融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金融活动与其金融文化密切相关。金融资本积累分为投资职能资本获得的生产性积累和金融资本自身内部循环获得的非生产性寄生积累。相较生产性积累,由于非生产性寄生积累能够在更短时期内通过投机活动获得巨额利润,金融资本的投机行为和自我内部循环日益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的兴起进一步影响了西方金融业价值观念,金融创新被片面理解为金融产品的套利设计,金融监管制度被当作金融发展的障碍,导致金融活动逐步脱离产业经济基础,金融资产泡沫高企,严重破坏了实体经济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诱发了社会经济动荡。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更是深刻反映了西方金融文化中个人主义至上和唯利是图的狭隘价值观念。因此,认真汲取国内外经验教训,加强金融文化建设是增强自我约束,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的关键举措。

三、夯实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之基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打出组合拳,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凝心铸魂、固本培元,使健康向上的金融文化蔚然成风,成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坚持正确文化导向。广大金融从业人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旗帜鲜明讲政治,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自觉抵制西方金融文化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要努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大力弘扬重信守义、厚德载物、兼济天下的人文精神,继承中华优良商业传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金融领域内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变为引导人们金融活动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操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发挥好德治功能。同时,要积极借鉴现代商业和金融业文明成果,倡导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助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提升经营发展质量。要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金融工作方针,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融入经营发展的全过程,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坚守初心定位,坚持回归本源,反对盲目扩张、脱实向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对小微企业、农村地区、新兴行业等重点群体、重点地区、重点部门的金融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民生金融,打造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共同体。要优化经营机构绩效考核,完善激励约束,大力推动以创利为核心的短期考核转向涵盖业绩、能力、风险防控、社会评价的综合长期考核。要坚持合规依法经营,细化事前合规审查,加强事中、事后业务审计、监督检查力度,踏石有印、抓铁有痕,抓好合规问责落实,形成震慑效应,促进广大从业人员知敬畏、守底线,营造浓厚合规文化氛围。

抓好组织制度保障。金融文化建设是系统性工程,各金融机构和职能机构要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金融文化建设方案,优化金融文化建设部门和人员配置,形成齐抓共管的文化建设合力。要保证金融机构在法律和有关规定的框架内开展活动,“要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及时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为金融业发展保驾护航”。要强调金融监管机构将所有金融活动都依法纳入监管范围,把防范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同时坚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搞政策歧视,严格规范执法,提高执法质量和公信力。要建立健全金融从业机构教育培训机制,围绕不同群体分级分类做好教育培训,重点抓好中高层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人员培训工作,强化价值观教育,抓好思想教育、廉政教育,提升员工的荣誉感、使命感、归属感。要着力做好金融文化建设评价工作,把文化建设成效与岗位管理密切挂钩,深入开展文优服务评估和调查研究,注重总结金融文化建设特色经验、特色做法,掌握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持续提升金融文化建设新成效。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进入专题: 金融文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66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2024/4,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