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绍东:先立后破着力扩大有效需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95 次 更新时间:2024-03-06 21:28

进入专题: 有效需求  

周绍东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在把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摆在突出位置的同时,会议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这就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重要任务。

一、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在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同时,不断提升国内供给质量和水平,着力释放国内市场需求,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同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外部需求稳步提升。但总的来看,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需求提升的速度有所减缓,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在经济持续复苏的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成为了困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关系,供给和需求的失衡是造成经济波动和发展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求不足问题,主要是指有效需求不足,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从国民经济构成来看,社会总需求包括私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四项内容,前三项为国内需求,净出口需求属于外部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既有国内需求不振的原因,也有外部需求不景气的原因。

从国内需求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发挥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深度切入国际大循环,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总需求成为牵引供给侧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但是,由于长期布局在中低端产业,中国制造也出现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这导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企业投资需求增速降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由于“中国制造”的产业附加值不高,本土企业营收水平增长缓慢,利润较为单薄,相关产业的劳动者收入增长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消费和需求不振。同时,近年来由于企业上缴利税水平下滑,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土地财政”又难以为继,加之受到新冠疫情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政府财政压力陡增,政府购买需求也相应减少。由此,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购买需求三个方面需求增长放缓,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突出因素。

从外部环境来看。2008年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相继爆发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全球经济持续低位运行。近年来,俄乌战争、巴以冲突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又给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全球经济不景气造成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疲软,外部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削弱,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下降。2023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为负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11.4%。由此可见,当前中国经济的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都面临着比较大的不确定性,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实现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既定目标,必须进一步扩大有效需求。一是要在“立”上下功夫,建立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二是要在“破”上做文章,破除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把“立”和“破”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坚持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发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双引擎”。

二、建立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从社会总需求的内部构成看,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往往出现“消费-投资”互动增强机制。当消费者信心不足,持币待购心理普遍,购买意愿低落时,产品销售量随之下降,销售周期相应延长,这将降低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资金周转变得紧张,不得不下调经营前景和投资效益预期,现有生产线技术改造、产品更新升级以及新增投资项目都会受到影响,企业投资需求也将随之下滑,原材料、能源、易耗品和中间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将被削弱。进而造成企业投资走弱,劳动力用工也会受到连带影响,这必然导致居民收入水平下降,消费需求减少,由此形成一个“消费-投资”螺旋式下滑态势。因此,为将国民经济运行状态建立在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之上,首先要做的是立信心、立就业、立创新。

立信心。促进有效需求稳定增长,首先要提振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我国是一个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和生产能力的大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经为我们擘画了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蓝图。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酝酿勃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2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增速比2022年加快2.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产业门类齐全,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0%,实体经济发展再度得到重视。收入不断提升,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其中,劳动报酬收入增速较快。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2053元,比上年增长7.1%,增速快于全国居民收入增速0.8个百分点。市场恢复迅速,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全国网上零售额15.4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0%。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复苏速度明显加快,实体经济投资势头十分强劲,居民消费在收入提升的保障下迅速恢复,消费者和投资者预期得到了有效改善,这为有效需求的进一步恢复和扩大奠定了良好基础。

立就业。稳定就业和收入增长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相互促进的重要中间环节。通过投资增加就业岗位,进而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有助于社会总需求真正转化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从而达到拉动消费的作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首先,要做好公共就业服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群团组织、行业协会、行业工会等要协同发力,促进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的精准对接,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兜底帮扶。其次,要帮助经营主体减负稳岗扩就业。统筹运用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帮助市场经营主体稳定原有就业岗位,在技术改造和市场拓展中发现新的劳动需求,增加就业机会。最后,要不断拓宽就业新渠道。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外劳务输出中挖掘新的就业增长点,千方百计促进就业扩容提质。

立创新。加大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以更高质量的供给满足消费需求,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形成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投入品质量。加快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为产业链下游提供更为适用的要素投入品,为终端消费品生产提供高质量的装备、能源和原材料投入品。通过标准创新带动消费品升级。提高投资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以投资升级带动消费升级。例如,可制订资源循环利用的各类标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同步加强回收循环利用,有利于挖掘国内有效需求的潜力、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和自给率。通过基础设施创新为消费活动提供保障。重点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共性技术攻关、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建设。通过实施新型智能交通网络、“东数西算”工程、5G网络、千兆光网城市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社群团购、沉浸式文旅等新型消费方式提供更为强健的信息通信和物流运输保障。通过场景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沉浸式体验。一方面,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积极打造文化街区、文化产业园、艺术聚集区,提升改造传统商圈和商业购物中心,把文化、旅游、康养有机结合起来,为消费者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休闲体验。另一方面,着力拓展数字消费场景。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高清视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拓展社交、购物、娱乐、展览等领域的技术应用,建设一批智慧商圈、智慧商店、智慧驿站,推广智慧导览、智能导流、虚实交互体验等新型消费辅助形式。

三、破除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体制机制障碍

扩大有效需求,要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规模越大,市场规模就越大。市场需求量一旦达到产业的技术经济门槛值,原本企业内部的分工环节就独立出来成为新行业,由此导致更多的投资需求。这些新企业将原先自身内部的分工环节变为独立的产品或服务,这种投资活动本身就是在实施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新的消费需求、升级版的消费需求也会因此被激发出来,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市场催生分工,分工扩大市场,这就形成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内生互动机制。要让这个机制运转起来,最根本的就是通过扩大市场规模、提升交易空间。因此,必须破除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解决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问题,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使需求和供给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精准对接,消费和投资通过更为畅通的渠道实现良性循环。为此,要着力开展以下三方面“破”的工作。

以统一的制度规范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破除不同所有制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受到的差异化待遇。在经营运行、标准制定、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通过制订统一的制度规则,平等对待各类微观经济主体。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严禁各地区各部门自行发布具有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坚决破除针对企业的区域歧视,维护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统一性、严肃性、权威性。

以统一的规制措施破除市场垄断行为。普惠公平的市场环境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前提。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竞争规则,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的竞争政策实施机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重点破除地方保护垄断、行政垄断和数据平台垄断。推动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保障经营主体自主经营权,既发挥好大企业的规模优势,推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又保护好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活力。大力培育和弘扬公平竞争文化,推动形成认同公平竞争、践行公平竞争的社会氛围。

以统一的流通网络破除要素流动障碍。建立紧密联系的市场流通网络,打通要素循环堵点,保障土地指标、劳动力、资金、技术、数据等各种生产要素依据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在行业、区域、城乡和国内外自由流动。从各要素市场的具体要求来看,要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促进土地指标、劳动力和人才资源跨地区顺畅流动;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止脱实向虚;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催生新质生产力;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结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全国能源市场建设;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用能权交易市场,实行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交易监管机制。

(作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进入专题: 有效需求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65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2024/4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