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全球帝国构建与左翼运动的内部疏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572 次 更新时间:2024-01-30 17:34

进入专题: 左翼运动   美国社会主义   美国例外论  

邓超  

 

[内容提要]在“美国社会主义例外论”研究中,帝国构建是导致美国社会主义长期衰微且受到严重忽视的一个原因。其实,相似现象曾更早出现在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其殖民地垄断地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19世纪末以来的资本主义出现了诸多新变化,总体是将工人运动纳入既有的资本主义秩序之中,工人运动呈现出与社会主义逐渐分离的趋势,从而改变了世界革命的逻辑。美国的“无形帝国”构建在这个过程中持续强化,以更隐蔽的方式阻碍了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由此看来,美国社会主义的特殊现象并非“例外”。

[关键词]美国社会主义 “美国例外论” 无形帝国 阶级意识 非殖民化

 

美国工人运动从一开始就没有与社会主义密切结合在一起。美国学术界一度认为,社会主义完全是欧洲舶来品,很难在美国生根发芽,因而纷纷从美国社会的独特之处解释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的“例外”现象。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历程中,几乎所有能被视为美国独特之处的因素都已被学者们反复讨论。然而,有一个方面至今仍被忽视,那就是作为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美国是全球帝国形成和发展的一个独特版本。造成这种被忽视的原因是,美利坚帝国在某些时期的非领土性质掩盖了这一事实,加上那些巧妙的辩解和费心的伪装,使得许多历史学家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一视角下的讨论。美国的帝国构建是理解美国社会主义长期衰微的一个重要维度。要讲清楚这一点,需要从英国19世纪下半叶工人运动的长期衰落谈起。

一、对英国社会主义衰微原因的追问

19世纪中叶以后,宪章运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英国工人运动陷入了长期衰落。这一现象引起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关注。在他们看来,“只有在不列颠帝国,特别是在英国本土,无产阶级的状况才具有典型的形式,才表现得最完备”。所以,直到马克思生命的终点,他们还在书信和文章中反复探讨这一问题。从他们不同时期的讨论中,可以大致梳理出如下观点。

第一,英国部分工人由于分享到了大英帝国剥削全世界的利润、被资产阶级收买,从而日益表现出资产阶级化的趋势。1851年2月,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写道:“这里的自由贸易派正在利用繁荣或半繁荣,来收买无产阶级”。到了1852年9月,恩格斯又说道:“总的看来,工人们由于现在的繁荣和对帝国的辉煌怀有希望而彻底资产阶级化了。要使他们很快又能有所作为,需要危机的严峻考验”。六年之后,恩格斯的判断进一步明确:“英国无产阶级实际上日益资产阶级化了,因而这一所有民族中最资产阶级化的民族,看来想把事情最终弄到这样的地步,即除了资产阶级,它还要有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自然,对一个剥削全世界的民族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第二,英国统治阶级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地位提供了可以对本国工人阶级作出让步的经济基础,使工人阶级的自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甘愿依附于资产阶级的统治。1874年,恩格斯再次谈到宪章运动失败后英国缺乏工人阶级政党的情况时指出:“这种情况在这个国家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里的工人阶级从大工业的巨大高涨中得到的利益,比任何地方的工人阶级所得的要多,在英国称霸世界市场的情况下也不能不是这样;加之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除了已做的其他让步外,还打算逐项满足宪章派纲领(即人民宪章)所提出的一切要求”。1881年,恩格斯批评英国工人阶级把政治利益“几乎完全交给托利党、辉格党和激进党这些上层阶级的人物。差不多有四分之一世纪,英国工人阶级好像是甘愿充当‘伟大的自由党’的尾巴”。

第三,英国工人阶级的这种依附状态并不稳定,能否持续取决于英国资产阶级在世界市场上优势地位的存续。1885年,恩格斯更精确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当英国工业垄断地位还保存着的时候,英国工人阶级在一定程度上也分沾过这一垄断地位的利益。这些利益在工人阶级中间分配得极不均匀:享有特权的少数人捞取了绝大部分利益,但广大的群众至少有时也能沾到一点。而这就是自从欧文主义灭绝以后,社会主义在英国未曾出现的原因。随着英国工业垄断的破产,英国工人阶级就要失掉这种特权地位,整个英国工人阶级,连享有特权和占据领导地位的少数在内,将同其他各国工人处于同一水平。而这就是社会主义将重新在英国出现的原因”。

七年之后,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英国版和德文第二版的序言中原文重述了上述观点,这无异于再次肯定了其先前的看法。在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生产得以维持的必要条件是“必须继续增长和扩大,否则必定死亡”。照此理解,在英国掌握着世界市场的垄断权时,尚且每隔十年左右就爆发一次经济危机,说明英国工业日益增长的生产率已经超过了世界市场的承载能力,那么一旦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不保,生产将很难维持增长和扩大,英国资本主义的末日将会降临。可是,英国在19世纪末已经丧失了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美国已经后来居上,但英国社会主义运动真正复兴的局面并未出现。不幸的是,恩格斯还没有给出进一步的解答就已经走到生命的终点。

后来,这一任务落到了列宁肩上。他对此作出了一种解释,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英国的殖民地垄断。“因为垄断提供超额利润,即超过全世界一般的、正常的资本主义利润的额外利润。从这种超额利润中,资本家可以拿出一部分(甚至是不小的一部分!)来收买本国工人,建立某种同盟。”而英国丧失工业垄断地位之时,“超额利润并没有消灭,它仍然存在。一个享有特权的财力雄厚的国家对其他所有国家的剥削仍然存在,并且更加厉害了”。简言之,列宁的看法可以归结为,只有在英国丧失了殖民地垄断地位时,其社会主义运动才会真正复兴起来。

然而,在二战后的非殖民化浪潮中,英国进一步丧失了殖民地垄断地位,但其社会主义运动并未真正复兴起来。不仅如此,由于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加上社会福利政策与充分就业等措施,英国传统社会主义反而几乎处于衰亡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还能否成立?

二、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何以疏离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讨论这一问题的相关话语中,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几乎是重合或等同的。因为在19世纪下半叶甚至到20世纪初,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大致范围近似于重合,所以在他们思考该问题的这段时间,两者可以不加仔细区分。然而,严格地说来,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第一,社会主义先于工人运动而产生,社会主义的历史远比工人运动的历史更为悠久。社会主义思想最初源于上层阶级中的一部分人对底层人民贫苦和不幸的悲悯和同情,远早于作为社会运动的社会主义实践。而工人运动最初源于无产阶级对于压迫进行自发的反抗,并非一开始就与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

第二,社会主义是革除资本主义弊病的一种社会改造方案,而工人运动是工人们为了改善自身生存状况而采取的集体斗争。社会主义天然具有理想主义特质,而工人运动则带有现实主义倾向。工人阶级由“自在”向“自为”的转变并非毫无波折,对社会主义的理性认同也非一蹴而就。

第三,社会主义有各种流派,工人运动也并非铁板一块。社会主义包括科学社会主义、乌托邦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等多个流派,工人运动中有拥护社会主义的,也有反对社会主义的,还有受天主教会影响的。可以说,即使在一国之内,工人阶级也不是一个均质的群体,其内部差异除了社会和地域之外,还有国籍、语言、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区别,很难拥有单一的阶级意识。

因此,工人运动不必然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也不一定会得到工人运动的支持。换言之,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之间的结合是有条件的。在这一点上认识的不同,部分地造成了社会主义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分歧。

革命的社会主义者一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自发的反抗意识只能导致工联主义,不会达到社会主义的层次。除非社会主义政党从外部不断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理论,即教育工人阶级,为其制定斗争目标和纲领,提供正确的斗争策略,引导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20世纪以来的历史实践表明,这种观点可能仅适合于工业化和民主化程度不高的国家;而在那些工业化和民主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国家,工人阶级的积极认同和主动参与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后者工业化的完成通常伴随着自治能力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相对成熟,以及选举权的扩大,工人的利益因为分工的细化而趋于多元化,在缺乏有利革命形势的前提下单纯地“灌输革命意识”,不可能对受众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得日益明显,工业化和民主化程度较高国家的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虽然因时因地而异,但总体上呈现出逐渐分离的趋势,这已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现象。

为了分析这种趋势的内在机理,有必要回顾一下两者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互动历史。现代工人运动兴起于19世纪后期的全球化进程中,持续壮大的工人群体与显著上升的社会主义政党迅速接近,当时大多数新生的社会主义政党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工人运动的革命性也不断增强,对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出了深刻的挑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资本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竞争,国家间帝国主义竞争和国内阶级冲突不断升级,反过来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进程中的重大变革,加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扩大选举权的斗争在大部分欧洲国家取得了胜利,统治阶级开始改变统治策略,对工人运动从以镇压和压制为主转向将其纳入既有体制,而工人运动也逐渐走向改良主义,工人运动被不同程度地整合进这些国家的日常政治运作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工人阶级纷纷站到其所属的民族国家一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土崩瓦解,社会主义政党纷纷走上了改良主义道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上述发展趋势在非法西斯资本主义国家都加速了。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此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帝国主义竞争基本结束。通过福利国家建设,“改良主义的目标几乎百分之百地实现了,工人的状况比1914年以前主张与资本主义和平共栖共存的人们最乐观的设想还要好,那么,谁还需要社会主义?”不仅如此,随着后工业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白领、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等群体的人数不断增长,而传统意义上的蓝领工人群体所占比例大大缩小。到了20世纪的最后20年,社会科学界几乎一致认为:工人运动正面临普遍性的、严峻的危机。不过这种危机并没有持续太久,工人运动在90年代末迎来了复兴迹象。

这个过程之所以没有完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预期演变,原因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出现了一些未曾预料的新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统治策略有了较大调整,开始修正过去同工人直接的、尖锐的对抗,使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隐蔽,并试图将工人运动整合进既有资本主义秩序。

第一,资本家尝试了四种资本调整策略:空间调整、技术调整、产品调整和金融调整。简单地说,空间调整就是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更廉价、更驯服的地方;技术调整就是利用新技术节省人力;产品调整就是将资本转移到高附加值的行业;金融调整就是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而进入金融投机领域。这几种策略都能削弱本国工人运动的力量,其中尤以金融调整为甚。

第二,更具根本性的变化是“国家社会化”。这一时期,自由放任资本主义造成的巨大破坏和种种恶果引发了关于国家保护和干预的强烈呼声。为了缓解潜在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压力,统治阶级引入了社会保险体系。19世纪80年代,德国最早将此付诸实践,其他国家纷纷效仿。但是,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发展的社会保护角色,一定程度上需要通过扩张海外市场、攫取廉价资源才能维持,这就加深了对外剥削而减轻了对内榨取,起到了转嫁国内矛盾的作用。这种帝国主义策略有时还会给国内一般资本家、小生产者甚至工人带来一些利益。如此一来,受资本主义剥削的各种群体甚至工人也会产生爱国主义意识。统治者很快发现,取得小规模战争的胜利能够起到转移注意力、巩固执政地位的作用,美西战争和南非战争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微妙改变。由于日趋激烈的竞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同时出于对外扩张和战争的需要,争取工人阶级的主动支持与合作日益重要。资产阶级清楚地看到,没有工人阶级的帮助,就不可能取得完全的社会统治。因此,帝国主义国家积极地倡导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同时不得不适当地扩大工人的民主权利。一些有关劳动保护的法律相继出台,将工人运动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体制运转的轨道。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民主权利得到扩大,又导致相当一部分工人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逐渐减弱。工人阶级在政治上逐步变成了资产阶级政党的“尾巴”。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改变了世界革命的逻辑。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备受鼓舞的社会主义者在欧洲掀起了革命的浪潮,然而这些革命及其后续行动都被逐个击破。面对革命行动持续遭遇挫败,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结合本国的实践进行了深入思考。在这些思想家提出的解释中,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占有重要地位。葛兰西认为,统治阶级不仅依靠暴力和强制性的国家机器来维持统治,还要依赖对被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在民主程度较高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已不再是简单的暴力手段,而是通过行使“文化领导权”,使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统治的合法性产生认同,并使之接受统治阶级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和世界观,从而达到统治目的。简言之,被统治阶级的自发同意和拥护使资产阶级的统治合法化了。于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看起来似乎比先前更加稳固了,而不是走向衰亡的前夜。

总体而言,20世纪的资本主义与19世纪的资本主义已经大不一样了,在统治策略方面变得更有技巧、更加成熟了,剥削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和隐蔽、更难被工人阶级发觉。这种转变削弱了工人阶级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同时加强了其对民族国家及其主导体制的认同,从而使工人阶级由“自在”向“自为”的理性转变过程变得更加曲折和漫长。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阻碍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密切结合,因而使资本主义的生命得到大幅延续。明白了左翼运动产生疏离的作用机理,再来看帝国建构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就会更加清楚。

三、“无形帝国”对社会主义运动的抑制

自从1848年宪章运动失败后,英国的工会运动迅速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工人组织,但是,大部分英国工人对社会主义漠不关心,甚至怀有敌意,一度存在与自由党相联系的工人运动。在美国,工人运动是按照英国模式发展起来的,工人团体很多时候是民主党最重要的资金提供者。尽管在美国历史上,工人运动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与作为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的社会主义完全不同。美国没有社会主义,这一点,100年来经常引起人们的注意。可见,美国社会主义的衰微并非例外,从内在机制上看,同样的现象在英国也出现过,只不过在时间上更早罢了。

对于英、美两国而言,一个重要的共有机制就是“无形帝国”这种新型控制模式的产生。古典帝国以领土扩张为基本特征,对应的是“有形帝国”;而新型帝国以经济金融的扩张为基本特征,对应的是“无形帝国”。大英帝国就是这种转变的典型,其前期历史主要表现为“有形帝国”,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则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无形帝国”,它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基于自由贸易的世界帝国。美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短暂拥有“有形帝国”之后,迅速转向“无形帝国”的构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基本抛弃了“有形帝国”模式,从英国继承了世界帝国体系和全球霸权,对“无形帝国”控制技术的运用已经青出于蓝。

一方面,这种控制技术可以更为隐蔽地转嫁国内矛盾。对于帝国主义国家而言,工业生产的原材料需要大量进口,大部分产品又需要销售市场,因而,对世界市场的控制能力就决定了资本积累能力的大小,也决定了转嫁国内矛盾能力的大小。转嫁能力越强的国家将会有更多的物质手段缓解民众的不满情绪。因此,帝国转嫁国内矛盾能力的大小,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国内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结合程度上的差异。霍布斯鲍姆认为,作为世界历史上全球帝国仅有的两个例子,英国和美国还享有一种传统帝国所没有的资产,即对世界工业的主导。英国和美国先后控制了世界市场,这是它们不同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重要优势。因此可以认为,这种优势是英国和美国国内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长期不能密切结合的重要障碍。

另一方面,这种控制技术可以潜移默化地巩固文化领导权。历史上,美国可以一边高举“反帝”旗号,一边推行实质上的帝国主义政策。美国历史学家托马斯?本德指出:“剥夺并侵占土著人的土地,然后展开殖民统治,这早已是美国历史中的两大中心主题,只是未被公开承认罢了。”“通过将(帝国扩张)描述为‘西进运动’或说是国土的‘向西扩展’,他们掩盖了真实存在的帝国。”这种奇特的帝国主义文化成功地把一种“虚假的意识”灌输给工人群众,以致在美国,“普遍的看法是,美国的目标和动机始终是仁慈的或防御性的,而不是帝国主义的”。通过左右劳动阶级的观念,帝国主义者巩固了文化领导权,消解了前者的革命意识。

19世纪60年代,大英帝国的工业繁荣达到了顶峰,此时恰好是英国社会主义走向低落的时期。1892年,恩格斯在给佐尔格的信中写道:“阶级斗争在英国这里也是在大工业的发展时期比较激烈,而恰好是在英国工业无可争辩地在世界上占据统治地位的时候沉寂下去的”。美国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于19世纪末,一度出现了几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激烈的阶级斗争,但随着美国展开最大规模的帝国主义扩张之后,这种趋势很快就发生了逆转。根据柯尔的研究,美国社会主义运动早在1913年就已经开始衰落了。一战之后,虽然美国的工人运动时有发生,且其规模和激烈程度有时并不算低,但社会主义后来在美国的发展基本上没有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高度。所以,帝国构建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迄今为止,世界历史上的社会主义运动一般出现于一些刚刚工业化的国家。在工业化进程启动较晚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也相对较晚,比如加拿大。但是,并不是全部工业化社会都会产生强大的社会主义运动,例如澳大利亚。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相互之间多有联系,而且美国的工人运动对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工人运动有着不小的影响。然而,在这三个国家中,加拿大产生了强大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阶级政党,澳大利亚只有强大的工人阶级政党,而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阶级政党却最微弱。造成这些差异的具体原因也许很复杂,但三者之中唯有美国是帝国。

那么,如何理解英美两国社会主义在殖民体系崩溃之后未能复兴?首先,西方世界的社会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走向低谷是一个长期且普遍的趋势。这种趋势不仅仅出现在英美两国,还出现在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而更具根本性。今天看来,这一趋势与资本主义的生命力有关。从那时到现在,资本主义国家除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几乎没有表现出停滞或垂死的迹象,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仍在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改良也在众多层面不断推进。虽然近年来新的变动因素不断产生,但还很难断言资本主义已经走到垂死阶段。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其次,纵观资本主义的历史,由于新兴的主导产业总是首先在占据优势的国家获得发展,其创造的财富收益的绝大部分也由先发国家占有,比如纺织业之于英国、汽车制造业之于美国。英国正是由于抢先占据了向海外扩张领土的巨大优势,才得以在亚洲和非洲形成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大陆帝国,通过取代英国成为一个非正式的帝国中心,且可以在拉丁美洲轻而易举地进行扩张。诚如贝弗里?J.西尔弗所言:“在过去两个世纪里,富强的国家继续保持富强,贫弱国家继续保持贫弱。”

此外,还有一个隐蔽的原因,包括英国在内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成了美利坚帝国的一部分。20世纪80年代,挪威著名历史学家盖尔?伦德斯塔德提出“受邀请的帝国”命题,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领导,实际上等于在西欧建立了一个帝国,但这个帝国奠基于西欧各国的邀请之上。根据这一视角,英国实际上成了美利坚帝国的组成部分。进一步而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可以被视为这一“无形帝国”的组成部分。

所以,不能因为二战后有形的殖民体系崩溃了,就想当然地认为其遗产和优势也随之消失了。至少目前来看,这种累积的优势和红利远没有消耗殆尽。大英帝国虽然解体了,但其责任也大大缩小了,何况英联邦仍然在国际贸易往来中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力。美国虽然表面上积极推动非殖民化进程,但却在持续不断地构建“无形帝国”,这种世界霸权地位无疑为它带来了极大的优势和源源不断的财富。这些因素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密切结合方面持续发挥着阻滞甚至破坏的作用。

(作者:邓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加拿大研究中心)

    进入专题: 左翼运动   美国社会主义   美国例外论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世界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98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