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海: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626 次 更新时间:2024-01-26 00:25

进入专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  

张士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在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就新时代党和国家文化建设的诸多根本性问题阐明了立场、探明了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和标志性实践进展,形成了内涵丰富、论述深刻、系统完整的文化思想体系,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走向未来的新起点和里程碑。我们知道,在理论研究的视域中,只有科学认识并准确把握一个思想的鲜明特点,才能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因此,系统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点,对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时代价值

时代是思想之母,任何思想都根植于历史性的时代背景之中。“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P544)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围绕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历史任务和时局变化,明确了文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战略性工作,主动承担起推动中华先进文化由觉醒到繁盛的历史使命。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党和国家的文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党的文化思想始终保持着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能力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洞察时代风云、紧扣时代脉搏,立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思考和谋划“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2](P93)这就意味着,文化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构成,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党和国家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精神力量进行了深邃思考,创造性地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科学设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实践路径,更加具体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P43)的战略任务。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更是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4]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使得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蕴含着十分鲜明的时代气息。可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5]立志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展望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顺应文化发展之时代潮流,回应文化发展之时代关切,深刻把握文化发展之时代意义,不断增添新时代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的新观点新论断,为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战略指引。

时代发展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时代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文化建设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使命任务,将新时代文化建设放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具体实践中去认识,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框架中去理解,放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去把握。

二、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根基,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厚理论根基

任何一个伟大的理论都不是横空出世的思想臆造,都有其深厚的理论根底和思想渊源。“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6](P59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对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内涵性质、历史地位等诸多基本问题进行了科学阐释,对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深入总结,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全面生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新的实践,在文化理论观点上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论断,在实践中升华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建设理论创新方面的新飞跃。具体而言,从本体论的维度,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的物质性为第一性”的原则,正确指明了文化的起源与本质,提出新时代文化建设要深深根植于经济建设基础之上,要牢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从功能论的维度继承和发展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观点,鲜明提出了文化的派生性的反作用,把文化发展提高到了“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P48)的战略高度,强调了中国共产党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引导新时代文化建设始终沿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2](P103)前进;从方法论的维度继承和发展了普遍联系的系统论思维方法,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现代化,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协调发展,绝不能走“物质丰富、精神匮乏”的资本主义老路;从价值观的维度,“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精髓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脱离了人民,文化将毫无价值甚至可能成为历史的阻碍”,[7]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强调人民群众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力量和服务性对象,不断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美好向往。正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在文化建设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旨趣等方面的认识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一脉相承,又有创新性发展,更加契合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厚的理论根基和坚实的学理支撑。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厚理论根基,要求我们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确保马克思主义始终居于指导地位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精华,使其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最新实践相结合;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系统提炼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努力探寻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三、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挚为民情怀

人民群众既是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能动主体,也是推动社会变革、文明进步的历史主体。《共产党宣言》公开宣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8](P411)是否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是否以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作为目标指向,就成为检验马克思主义政党各项工作成效的关键指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人民至上的情怀和担当,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实践主轴,从“精神生活”的维度探究为人民谋幸福的路径,促使人民群众以高度的历史主动性和热情投入到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之中,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文化强国的建设步伐更加坚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3](P19)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唯物史观人民情怀与中华文明民本理念的有机融合,将“人民至上”摆在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价值位阶的首位,坚持文化发展为民、发展文化靠民,清晰阐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性问题,明确了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价值目标和最终战略指向。一方面,强调人民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动力主体”,人民群众是文化生产、文化创作、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参与推动力量。要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文化工作者中的创造活力,在依靠人民的实干、满足群众的需要中创造新的文化。另一方面,强调人民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主体”,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积极解答当下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文化理论实践问题。比如,针对文艺工作中存在的与人民群众相脱离的问题,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并进一步思考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方法,如在新闻宣传中“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2](P16)在网络安全工作中,提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P203)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2](P224)等。这就深刻体现了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为民情怀。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其分析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根本价值理念之上。因此,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挚为民情怀,要求我们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追寻时代发展和人民期盼的脚步,及时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期待,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和创造性实践转化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发展的动力之源,从而彰显新时代党和国家文化建设的崇高道义和责任担当。

四、以“为什么进行文化建设、怎样进行文化建设”为主题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统筹谋划,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系统特性

任何思想都是从一个又一个观点的提出开始,由众多认知成分互动关联、整合拓展、系统集成的,具有清晰的逻辑层次和紧密的体系结构的认知系统。正如马克思所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9](P231)因此要想科学把握一个思想体系,必须明确其逻辑主题,以及辩证地把握由此形成的部分论见和整体内容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紧紧围绕新时代“为什么进行文化建设,怎样进行文化建设”为逻辑主题,全面总结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论断,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关于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习近平明确强调文化兴盛是国家强盛的条件和支撑,创造性地提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的战略定位。关于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习近平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出发,高瞻远瞩地提出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提出“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确立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描绘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理想样态。关于文化建设的工作布局,习近平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中心环节,将文艺工作、网络治理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等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明确了各个领域的职责和使命,营造了全党动手、多方力量参与的新局面。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谋划,习近平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来推进。关于文化建设的工作方略,习近平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从文化领导力量到文化建设发展方向、从文化创造到文化交流传播、从思想理念创新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勾画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具体路线图。关于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习近平强调加强文化制度建设,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统领新时代文化制度体系的建构,以刚性的制度规范支持、引导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概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涵盖了新时代党和国家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实现了文化理论创新和文化工作布局的有机统一,是一个学理深厚、逻辑清晰、结构系统的“艺术的整体”。

“系统问题首要的是系统的要素及其合理结构和整体功能问题。”[10]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系统特性,要求我们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与全局视野,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各个观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关联规律,在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上下功夫,在推动文化建设各要素协同配合的同时,深刻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各领域建设之间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达到文化建设各要素因子和建设成果本身的和谐统一。

五、以推进“两个结合”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法遵循,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卓越创新品格

思想理论不是静止的、单向度的直线流变,只有通过连续不断地创新,才能准确反映日益变化的客观世界,永远保持理论的鲜活度和生命力。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主义者……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11](P707)因此,只有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重结合”,才能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实践,才能使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及时顺应时代的变化作出灵敏反应,展现出积极而有创造性的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如何认识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的关系、如何认识党的理论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关系等,都是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需要直面的全新时代课题。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其背后历史传统、民族精神和社会心理的发展需要,习近平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关系的深刻本质,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诠释了新征程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科学方法。其中,习近平高度重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深化对“两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升为中华民族的“根脉”,提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2](P155)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格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内在关系角度入手,深刻总结了“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3](P18)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习近平更加系统地阐释了“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提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4]内在地揭示了“两个结合”内在联系、耦合机理、价值定位和推进路径等重要问题。在新时代的具体实践中,习近平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灵魂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深厚文明中汲取治国之道、执政之策和惠民之法。比如,将唯物史观与“天下为公”“敬德保民”的传统治理思想相结合,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平正义的相关价值理论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诚心正己”的中华文明价值诉求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这些原创性、时代性的文化建设新思想新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概言之,“两个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继续创新发展的内在根据和方法遵循。

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卓越创新精神,要求我们不断推进“两个结合”,既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放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放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中,认识和把握其形成的理论逻辑和时代逻辑,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新时代文化发展同频共振;又要立足现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将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相连接,在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发展。

六、以增强“时度效”作为检验新时代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实践特色

思想的发展不是抽象的理念推演和逻辑演绎,相反,思想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切合实际并回归实践,才能彰显思想理论的伟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按照辩证唯物论,思想必须反映客观实际,并且在客观实践中得到检验,证明是真理,这才算是真理”。[13](P90)因此,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理论的科学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一个鲜明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阐述新时代党和国家文化建设新论断、新看法时,往往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有效做法和实践成效,作为检验文化建设水平的关键指标。为了使文化在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习近平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好时、度、效”,[2](P16)促使党和国家文化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和历史性成就。首先,注重从“时”上着力,习近平敏于时势,加强对国内外意识形态形势的分析研判,提出“两个大局”的历史性交汇,使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强调要善抓时机,主动作为,坚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2](P354)其次,注重从“度”上着力,习近平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把握精度。《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领域环节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和任务;守好限度,针对错误思潮的泛滥、互联网发展对国家文化安全造成的威胁等挑战,党和国家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将文化安全与“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结合起来。通过制定和完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使新时代党和国家文化建设沿着法治轨道稳步推进。最后,注重在“效”上着力,习近平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能经受得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注重实效,强化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我们党把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列入对领导干部监督、问责的重点,通过制定完善和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切实增强。注重长效,党和国家通过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等文件,建立了经常性学习与集中性学习相结合的党内学习模式。通过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高校师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正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坚决落实好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系列文件精神,推动理论创新结出丰硕成果,意识形态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和定型,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呈现出新气象。这既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特色的充分展现。

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实践本色,要求我们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新时代党和国家文化建设辩证结合、同频共振,以解决实际问题与实现理论发展相统一为逻辑主线,充分发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和解决文化建设中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理论功效,努力开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七、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强烈现实关怀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3](P20)离开“问题”的理论,注定缺少对现实的关怀,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回顾党和国家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现实问题需要面对。准确把握并解决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向互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清醒地意识到,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3](P14)亟待解决。从国际上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交织激荡,西方敌对势力无时无刻不在对我国进行文化侵蚀和意识形态渗透,通过巧妙隐蔽和灵活多变的渗透伎俩,试图将各种错误价值观输入中国,企图淡化和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幻想通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来颠覆我国政权。从国内上看,中国深刻的社会变革与开放的社会环境,为社会思潮的生发和传播提供了土壤和空间。代表着不同利益和价值取向的社会思潮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将会影响和冲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同时,网络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人类文化交流时空界限,并日渐成为各种思想言论的集散地,衍生出了国家文化安全防护的众多压力和挑战,导致网络斗争日益成为我国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大变量”。对此,习近平开创性地提出包含文化安全在内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针对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习近平强调,要提高警惕,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明辨是非善恶的基础上勇于亮剑发声,批驳各种针对我国的无端质疑和不实攻击,打破西式价值体系和话语霸权禁锢。针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2](P21)引导社会思潮朝着体现党的意志、顺应人民意愿的方向发展。针对理想信念的缺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围绕理想信念建设开展了多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频率之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加强党和人民理想信念教育。针对网络对文化安全造成的新挑战,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2](P354)通过强化互联网监管力度,壮大网上主流舆论阵地,构建起清朗的网络生态环境。正是习近平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作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着力克服新时代文化建设领域的重大挑战和困难,为党实现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坚强的国家安全保障,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强大的现实关怀意蕴。

新征程上,现实提出了很多时代课题需要我们回答和解决。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强烈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意蕴,需要我们着力增强把握问题的敏锐性,及时发现党和国家文化建设实践中的新问题;着力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解决影响我国文化安全的突出矛盾与焦点问题;着力增强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新时代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结合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展现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守正创新逻辑动力,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伴随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将步入“加速时代”。新时代,我们要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推进其学理化、学术化、体系化的阐释,以“理论引领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辩证视点,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点,为党的创新理论提供内外系统成因的科学分析,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支撑。

(作者简介:张士海,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12期

    进入专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88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