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既是解决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质增效,需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乡村振兴与城市化的关系。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在城乡一体的框架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以城兴乡”“城乡互促”,最终达到“城乡融合”,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逻辑。当前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城市化必然带动乡村振兴,即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乡村振兴必然实现。二是城市化不能带动乡村振兴,即无论城市化到达何种状态都不能对乡村振兴起到实质性作用。前者的错误在于抹杀了城市化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区别,后者的错误在于否定了城市化和乡村振兴之间的联系。一方面,乡村振兴与城市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不意味着要放缓城市化进程,而是应当将乡村振兴置于城乡一体并行发展的架构之中。城市化进程势不可挡,也并不意味着能“坐等”乡村振兴自动实现。应当看到,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因为占有较多优质资源,从而能吸引农村人口流入,但是农村人口哺育城市的过程中,也圆了当代人田园牧歌的梦想,对城市和农村而言都存在重大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要重视城市化,更要重视乡村振兴。现阶段城市化得到充分发展,“村人进县、县人进城”是普遍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城市化可以取代乡村振兴。特别是对县域来说,其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还赋予县委书记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的光荣使命。因此在县域层面,不仅要立足全局高度谋划部署,抓好见效快、出成绩的领域,更要在实践中落实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统筹各方力量,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等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并进。
普遍经验和个体实际的关系。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力推进,不少地区已经摸索出了符合地域特点的发展模式。不少地方呈现出“你追我赶激活力、互鉴互学找差距”的良好氛围。要注意的问题是乡村振兴模式的确有普遍规律可寻,但更应当注意个体实际。我国有50多万个行政村,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村民诉求也是各不相同,无论是其发展优势或是短板,往往都是在地域历史中形成的,这意味着乡村振兴可以互相学习,但不能看到好的模式就生搬硬套。一方面,“找问题”应秉持普遍性原则。乡村振兴需要着力改善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问题,因此找对问题是关键。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不完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都是各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发展难题,各地区在对标找差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是自己已经解决的,哪些又是没重视或者没想到的。另一方面,“解决问题”要注意个体实际。乡村振兴过程中,面对同样的问题,不一定是同样的解决方法,各地区应当勇于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如不少乡村风景秀美,期望可以效仿其他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归其原因是没有注意各地区背后的差异性要素,其旅游项目如何运营,是否有管理、电商、文创等领域专业人才支撑,都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实际成效。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不少农村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传统产业,然而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当前面临着不少发展难题。如传统产业往往以低端加工为主缺少技术附加值、生产模式老旧利润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甚至伴随污染问题等等。究竟是保留传统产业,还是引入新兴产业,长期以来是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方面,应当充分认识乡村传统产业的优势。传统产业一般是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意味着传统产业往往具备乡村最有利的基础条件,也充分利用了该地区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等,这些都是经过长期历史筛选所留下的优势产业要素。另一方面,新兴产业更应当突出特点特色。近年来,我国乡村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规模化集聚化发展趋势明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正加快构建。本质上看,乡村新兴产业发展不是“飞来峰”,其也是通过有效组织已有的各类生产要素,不断挖掘自身资源,从而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因此,更应该注意在传统产业基础上,不断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设施、装备等融合聚集,打造特而强、精而美的乡村经济圈才是关键所在。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近年来,全国乡村振兴取得傲人成绩,农民物质生活富裕以后,改善教育、丰富文化生活、营造稳定社会环境、了解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等精神生活层面的需求,自然变得更为迫切。一方面,精神生活富裕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近年来农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但是个别地区却出现“经济条件好了,结婚彩礼更应该多收”的怪象。此类问题的背后,折射出农村一些错误的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纠正。物质生活富裕的确是万事之基,但是精神生活富裕也需要持续关注。因此,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同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依托,大力推进移风易俗,革除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带动精神生活富裕。农村作为农民生活的重要场域,不仅是生产经营的场所,也是其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伴随着农村硬件条件的不断改善,各地应主动担当,正确认识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这需要以村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文化传承工作,摸清互联网时代传播规律并及时对错误观念予以纠正,丰富农村文化以做好正面典型塑造和激励,为村民精神生活富裕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