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链长制作为一项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制度创新,应立足于不同产业链的关键症结,明确“链长”的职能边界。同时,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是我国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本文构建经济、社会、环境三重底线视角的商业模式画布分析框架,全景式地剖析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症结。基于结果效应和过程效应两个赋能维度,从国内循环的供给侧、需求侧和国际大循环三个赋能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有为“链长”赋能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的内在机理,并从推动“五链”融合闭环发展、促进产业链内外良好衔接、提升全社会绿色低碳认知等方面提出实现路径。
关 键 词:有为“链长” 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 商业模式画布 国内国际双循环
虽然链长制已经在国内许多省市的开发区有了普遍的复制和推广,但随着外部环境、地缘政治环境不断发生新的变化,链长制不仅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抬头、部分地区生搬硬套链长制模式的潜在风险,还易陷入“全能政府”陷阱。具体来说,产业链的良性运转主要在于“链长”“链主”功能的有效匹配,即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有效匹配[1]。但在各地链长制的实践中,由于在产业政策上没有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这一“有形之手”可能会忽视市场发展规律,代替“链主”企业深度参与市场活动,亦或地方政府盲目追求产业链安全稳定、绿色低碳等政绩目标,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给予企业过度的资源支持、政策补贴等,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2]。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链长制要演变为长期化、完善化、可持续化的制度建设,必然要遵循“有为政府是市场有效的前提,有效市场是政府有为的归依”的基本逻辑,“链长”是否“有为”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链长制应立足于不同产业链的关键症结,明确“链长”的职能边界,避免政府作用的无限放大和延伸,使得产业链在有为“链长”的高位引导下,迈向基于效率、安全和绿色低碳并行的产业链转型升级之路。
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双碳”目标,《“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以下简称“绿农链”)。进而,《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开展农业全产业链链长制试点”“实现产业链全程绿色低碳化发展”。因此,本文从有为“链长”赋能“绿农链”的现实背景入手,立足于我国实际,采用基于经济、社会、环境三重底线(Triple Bottom Line,TBL)视角的商业模式画布(Business Model Canvas,BMC)分析框架,剖析打造“绿农链”的关键症结,进而深入探讨有为“链长”赋能“绿农链”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本文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贡献:第一,在研究视角上,本文基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研究视角,首次将有为“链长”与“绿农链”创新性地结合,不仅填补了链长制在乡村振兴和“双碳”目标研究领域的理论理解,还丰富了打造“绿农链”的相关研究;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有别于国内学者采用侧重于单一经济价值的BMC分析框架,本文构建基于TBL视角的BMC分析框架,同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全景式地剖析了打造“绿农链”的关键症结;第三,在研究内容上,本文将结果效应和过程效应两个赋能维度进一步细化到国内循环的供给侧、需求侧和国际大循环三个赋能视角,探讨有为“链长”赋能“绿农链”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这使得本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一、打造“绿农链”的关键症结
(一)基于TBL视角的“绿农链”BMC分析框架
Osterwalder和Pigneru提出的BMC分析框架聚焦于产业链经济价值分析,忽视了产业链社会和环境价值分析[3],无法同时基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层面进行商业模式分析,从而不能廓清“绿农链”商业模式的影响范围。因此,本文基于TBL视角,剖析打造“绿农链”的关键症结。TBL包括经济底线、环境底线和社会底线,分别意指“绿农链”主体必须履行的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从TBL视角出发的BMC分析框架,将注重维持三种责任之间的平衡,并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层面上考虑“绿农链”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绿农链”的价值主张由作为价值载体的农产品来体现。在乡村振兴和“双碳”目标的要求下,“绿农链”由追求经济效率的单一目标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多目标运筹优化,不断调整原有偏重于经济价值的主张,同时考虑社会价值与环境价值,并注重保持三者之间的均衡。这不仅涉及责任与道德,更是一种追求利润的动力[4]。可见,“绿农链”的价值主张已经转为效率、安全与绿色低碳并行,生态链建设登上价值主张“主舞台”。
客户价值是“绿农链”价值创造的动力,也是商业模式分析的逻辑起点。“绿农链”需要通过便捷的渠道通道向细分客户传递价值,建立和维系好客户关系,满足客户需求,以便及时有效获得客户的反馈。这不仅有助于整个“绿农链”的产品、服务以及资源能力的调整,也直接决定“绿农链”的收入来源。同时,价值实现需要供需对接。从需求侧来说,“绿农链”的价值主张需要细分客户认同、接受,并以终端消费者的价值认同为最根本的认同[5];从供给侧来说,“绿农链”需要关注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并公开价值创造和传递的过程,使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得以增加[6]106。
资源能力是“绿农链”价值创造、传递与实现的有效保障,也是“绿农链”内部资源运转及各环节相互合作的过程,影响着“绿农链”价值创造的效率。“绿农链”需要根据客户需求与外在环境寻找合作者构建合作关系,获取关键资源,以进行关键活动。收益侧是“绿农链”价值实现的直接表现,资源能力的效率将直接决定“绿农链”的成本结构,客户侧需求则直接影响收入来源。合理的成本结构和多样化的收入来源可以促进客户侧和资源能力的价值传递。“大河有水小河满”“绿农链”价值创造、传递与实现的反向回馈使得客户关系和合作关系更加稳固[6]106。
可见,“绿农链”的价值传递、创造和实现逻辑为:效率、安全与绿色低碳并行的发展定位影响了价值主张和客户侧的目标客户、客户关系与渠道通道,其要持续发展则需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建立关键合作,获取关键资源,开展关键活动,最终优化成本结构,获得可观收益。
(二)“绿农链”的关键症结
1.“五链”难以有效融合闭环
要打造“绿农链”,就必须畅通资金链、驱动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建设生态链,但目前“五链”融合闭环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要使“绿农链”资源能力有效运转,保持甚至提高价值创造的效率,需要畅通资金链、驱动创新链。然而,除传统的吸资引资难的问题,“绿农链”的资金链循环不畅问题尤为突出,无法保证关键资源的持续获取,从而难以供应创新链持续运营发展。具体而言,一是传统农业金融机构中,众多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普遍未启动绿色化改造,乡村地区的绿色银行专营机构建设总体处于试点摸索阶段,且与农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鲜活资产贷款、作物资产贷款、设施设备抵押贷款、“三权”抵押贷款等产品较少;二是数字金融平台受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农户数字金融素养等因素的制约,难以下沉到广大农村市场;三是绿色低碳农业作为新兴产业往往存在抵质押和风险缓释能力不高等问题;四是绿色信贷在绿色金融占比90%以上①,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则相对不足,导致我国农业绿色金融产品之间协同效应不强。此外,农村存在大量闲置低效的存量资产,面临难以处置、盘活的困境,无法实现新旧资产的互促共存。
不论是绿色低碳农产品的研发、绿色低碳技术开发还是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利用的开展,均需要新技术、新平台、新资金的支持。但“绿农链”面临创新链驱动不足的致命问题,无法维持关键活动的正常运行。除受到资金链循环不畅的影响外,其原因还在于创新具有外溢性,“绿农链”各主体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搭便车”“敲竹杠”等市场失灵现象,进而导致创新供给不足,原创性、突破式创新难以为继[7]1。此外,农业绿色低碳技术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还面临初始投入较大、技术成熟度不够、技术应用规模不经济等问题,制约了其研发应用与推广。
“绿农链”要实现价值创造和资源能力配置效率最大化,不断提升自身价值链,必须拥有合理的成本结构和多样化的收入来源。在成本结构方面,资源能力的效率将直接决定“绿农链”的成本结构,资金链循环不畅和创新链驱动不足将导致价值链提升乏力。此外,“绿农链”还面临绿色成本问题,这不仅会增加“绿农链”各主体的经济负担,还会加剧“绿农链”企农协同失调。在收入来源方面,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绿色低碳农业的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功能,缺乏对绿农链的有效横向拓展与延伸,受到收入单一化的制约。
在价值主张的转换过程中,不仅价值链的提升乏力严重制约了“绿农链”的生态链建设,生态链建设和新“三品一标”衔接不完善的问题亦尤为突出,制约着“绿农链”价值实现[8]。具体而言,“三品一标”的建设内涵正在从农产品向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全产业链(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延伸转变。从“绿农链”上游来看,我国种业育繁推脱节、科研投入低等问题制约了绿色低碳农产品品种的培育。从“绿农链”中游来看,一方面,一些生产者碍于高昂的认证成本和繁琐冗长的认证手续,即使达到认证标准也不申请认证或中断认证,忽视了农产品认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一些地方以获得“三品一标”认证数量为评价指标,导致生产者为追求短期利益,将工作重心放在认证上[9],频繁出现“注而不用”“用而不响”的情况,导致绿色低碳农产品名不副实。从“绿农链”下游来看,农业绿色低碳品牌竞争力不够突出。一方面,部分农业生产经营者不注重持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缺乏对绿色低碳农产品品牌的整体、长远发展规划,导致全国层面的品牌知名度不够和竞争疲软乏力;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众多、品牌数量多且小杂乱,严重缺乏全国和行业的规范性,品牌假冒伪劣现象屡禁不止,对品牌声誉产生很大损害。从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来看,我国农产品标准化相对缺乏系统性,“绿农链”各环节的标准化衔接存在缺口,出现生产端“优质卖不上优价”与消费端“优价买不到优质”并存的现象。
2.“绿农链”内外衔接不畅
“绿农链”要传递、创造、实现价值,必须要准确定位目标客户,通过特定的渠道建立健康、良好的客户关系网,但在此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限制。在客户细分方面,易出现“绿农链”上下游衔接较差问题。比如分散化的小农户社会资本匮乏、经济实力薄弱,通常得不到有效的市场信息和市场监管,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10],这就导致小农户无法真正地参与到“绿农链”打造中,难以实现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11]。
在渠道通道方面,首先,绿色低碳的高成本导致“绿农链”主体无法负荷,从而在产品渠道和营销市场竞争中出现寻租、投机行为,“劣币驱逐良币”“优质不能优价”现象层出不穷。其次,新冠疫情等外界冲击造成的物流堵塞对绿色低碳农产品的销售和冷链运输产生不利影响。最后,贯穿全产业链的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通道受阻,存在废弃物利用率过低、缺乏有效的循环利用运营机制、区域统筹管理乏力等问题[12]。
“绿农链”资源能力有效运转离不开关键合作的协同稳定,但由于“绿农链”各主体的资源禀赋不同,其获取信息的能力存在差异,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约束。比如由于绿色低碳技术宣传不到位或推广不够深入,农户难以采纳,导致产研无法有效衔接;由于农户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数量和质量远不如合作企业,其利益易遭到侵害,进而导致企农协同失调。
3.全社会绿色低碳认知有待提升
“绿农链”价值主张转换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绿农链”主体利益共享、协同有效,还需要使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从贯彻全产业链到逐渐外溢至整个区域,促进绿色低碳农产品供需对接。然而,随着价值主张的复杂化,不仅企农合作的稳定性和“绿农链”主体利益分配的均衡性面临很大的考验,如何培养、提升全产业链各主体的绿色低碳意识也将成为一大难题。
“绿农链”的终端目标客户为绿色低碳农产品消费者,客户关系围绕消费者的绿色低碳消费意识和消费需求展开。然而,目前消费者对于绿色低碳农产品的消费状况却存在低迷现象。一部分原因在于终端消费者的绿色低碳消费意识仍旧较为浅薄,对待绿色低碳农产品的态度处于“可买可不买”的游离状态;另一部分原因在于“绿农链”各环节目标客户绿色低碳意识较低,难以通过逐层需求拉动“绿农链”终端绿色低碳消费。
二、有为“链长”赋能“绿农链”的内在机理
基于过程效应和结果效应两个维度,探讨有为“链长”赋能“绿农链”的内在机理。在“绿农链”打造过程中,有为“链长”不同的赋能维度、赋能视角和影响路径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包容,最终达到对其全方位赋能。过程效应是指有为“链长”对“绿农链”各环节、主体的影响;结果效应是指有为“链长”的最终影响,具体表现为对整体社会认知和意识层面的影响。
(一)有为“链长”的过程效应
1.从国内大循环看
有为“链长”从供给侧推动资金链畅通、创新链优化、价值链增值和生态链建设。其中,畅通的资金链能够支撑创新链、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链的优化能够促进“绿农链”的价值增值;“绿农链”价值增值的实现,可以助推生态链建设;生态链建设的推进则为产业链打造掌舵引航;最终产业链的持续打造将不断吸引和集聚新的招商投资。
传统的地方农业经济通常依赖于土地和税收等普惠性政策的招商引资方式。然而,随着国内外局势愈发复杂,传统招商引资方式的优势在逐渐弱化。有为“链长”能够围绕“绿农链”特色,绘制产业链图谱,精准化招商路径,加大吸资引资力度,助力资金链在全产业链不间断地循环流动。同时,有为“链长”不仅能够引导、督促数字金融+绿色低碳服务平台的搭建,拓宽“绿农链”的融资途径,有效缓解农村金融市场“长尾”窘境[13];还可以督促地方金融机构协同配合,通过确定农业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设立农业绿色金融专项以及协调农业绿色金融产品功能互补,为“绿农链”提供资金保障,盘活资金流动。此外,有为“链长”能够统筹规划招商引资项目的空间布局,有助于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
创新链亦离不开有为“链长”的关键助力,其通常在创新链中充当协调员、仲裁者和统筹者的角色。第一,有为“链长”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协调“绿农链”不同主体的潜在矛盾,缓解信息不对称约束,正确引导“链主”整合创新资源,以实现农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第二,有为“链长”组织开展“绿农链”招商引资,提高其投资强度,为绿色低碳技术、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研发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第三,有为“链长”通过统筹、整合和盘活区域内外各种要素资源,打破了地区、部门间的界限,激发创新动能,进而营造出适合“绿农链”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7]2。
有为“链长”对价值链的赋能机理体现在通过制定价值链的利益共享、成本共担计划,实现“链主”企业与其他主体利润和成本的合理配置;牵头搭载绿色低碳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横向延伸“绿农链”,拓展绿色低碳农业多维价值功能。有为“链长”对生态链的赋能机理为通过统一指挥,对“绿农链”上游的品种培优、中游的品质提升、下游的品牌打造和全过程标准化生产进行全局掌控,助推“一链”与新“三品一标”的有效衔接。
可见,有为“链长”能够以独特的赋能姿态,实现“绿农链”以资金链支撑创新链,以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以价值链构筑生态链,以生态链引领产业链,以产业链集聚资金链,进而推动资金链、创新链、价值链、生态链、产业链“五链”融合闭环发展。
从需求侧看,有为“链长”可以通过充当“协调者”的角色,协助建立健康、良好的“绿农链”内外合作关系网,弥补绿色低碳农产品消费市场的不足。首先,有为“链长”可以统一制定发展策略,高位指挥调度要素资源配置和流动,有效衔接“绿农链”研推产销协同合作,减少“绿农链”上下游信息不对称。其次,有为“链长”可以通过跨区域宣传、引导和调配,培育绿色低碳农产品品牌,营造农业绿色低碳市场,真正将优质绿色低碳农产品与消费者对接,弹性应对“劣币驱逐良币”“优质不能优价”带来的市场失灵。再次,有为“链长”可以跨越时空的障碍,对区域绿色低碳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和仓储资源进行调配,缩小城乡间和区域内物流耗费的差距,抵御外界冲击造成的物流堵塞。最后,有为“链长”可以通过促进“绿农链”上下游有效衔接,环环相扣,形成一股合力打通市场通道,释放绿色低碳农产品的消费活力。
此外,有为“链长”还可以通过供给侧间接赋能需求侧,扩大绿色低碳农产品终端需求。首先,有为“链长”通过赋能供给侧使得绿色低碳农产品生产常态化,产出水平逐渐上升,产品种类也逐渐增加。由此,消费者面临的绿色低碳农产品可选择性增加,绿色低碳消费市场逐渐培育起来,推动绿色低碳农产品的消费规模和层次提升,最终促进消费方式向健康文明、绿色低碳转化[14]。其次,有为“链长”通过打通供给侧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通道,降低每个环节的碳排放和不利环境影响,潜移默化地带动消费者的绿色低碳行为,激发其对绿色低碳农产品的消费意愿。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方式的转化和消费意愿的进发扩大了消费者对绿色低碳农产品的需求,又反过来拉动产业链研发、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及服务等各个环节进一步绿色低碳转型以满足需求,有为“链长”赋能又回流至供给侧,形成赋能过程链式循环影响,实现有为“链长”在整个国内大循环的赋能效应。
2.从国际大循环看
有为“链长”通过对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的双向赋能,提升了中国农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就供给侧赋能而言,有为“链长”能够围绕绿色低碳农业按需制定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围绕“链主”进行延链、扩链、补链、固链,对具有“链主”潜质的龙头枢纽企业起到培育和保护作用,可以从创新研发到规模生产全方位助力“绿农链”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不仅能够破除我国技术研发出口封锁,提高我国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我国农业全球竞争力,还能提高对国外投资的吸引力,并在有为“链长”对“绿农链”招商引资的整体引导和统筹下,不断地提高外资利用能力。就需求侧赋能而言,有为“链长”通过推动绿色低碳农产品消费层级的上升,提高了我国对高附加值绿色低碳农产品的进口需求,进而间接推动其他国家农业产业链的绿色低碳转型。总体而言,有为“链长”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双向赋能,提高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了我国农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加深与其他国家在农业方面的合作,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可借鉴的方案。
(二)有为“链长”的结果效应
1.从国内大循环看
从供给侧看,有为“链长”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的带动作用,培养“绿农链”供给侧各主体的绿色低碳意识,注重投入减量、质量安全和农业废弃物合理处置与有效利用,从供给侧形成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化,减少地区污染,提高环境质量。而绿农链带来的环境质量提升又会带给有为“链长”环境治理政绩,进而有助于“链长”进一步开展工作,助力有为“链长”更加有为。从需求侧看,有为“链长”能够发挥政府带头示范和宣传的作用,充当改善生态环境的“调节者”,促进全社会树立绿色低碳消费观念,使之逐渐深入到“绿农链”各环节的目标客户。此外,民以食为天,部分地区消费者的农产品消费层级较高,这些地区的“绿农链”在有为“链长”带动下,会给邻近地区带来绿色低碳农产品消费的空间溢出效应,从而实现“绿农链”的区域协调发展。
2.从国际大循环看
农业作为各国基础产业,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不容小觑。有为“链长”通过供需两侧合力推动全社会认知向绿色低碳转变,引导各级地方政府尽早关注农业转型。进而农业碳汇的增加会抵消那些减排难度大或减排成本高的碳排放,降低“双碳”目标实现的社会成本,推动“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15],并为世界农业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贡献中国智慧。
三、有为“链长”赋能“绿农链”的实现路径
(一)推动“五链”融合闭环发展
1.“引盘”并举,畅通资金链
有为“链长”应当根据当地农业特色,对“绿农链”进行精准化招商引资。一是由“链长”引导成立招商小组,组内分工明确,双管齐下,不仅要全面摸排当地企业的详细信息,还要收集当地企业家信息并建立信息库,做到“双招双引”,将资金优势转化为资质两全的胜势。二是坚持“走出去”,有为“链长”不应拘泥于当地企业,还要成立专门的跨区招商小组,瞄准“绿农链”关键环节,以目标为导向进行精准“双招双引”。三是定期开展“双招双引”推进会,由“链长”牵头,联合农业相关部门、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协同推进招商项目,谋划部署打造“绿农链”的年度重点工作和计划。
引资只是打开资金链的钥匙,盘活资金流动才是畅通资金链的引擎。在有为“链长”领导下,农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当协同合作,严格落实“一链一策”,盘活资金链以支持“绿农链”的打造。一是鼓励传统农业金融服务机构设立农业绿色金融主线,创新性地设计农业绿色低碳技术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的金融专项,同时推出农业绿色债券、保险等,并注重农业绿色金融产品之间的内容协调和功能互补,以盘活整个“绿农链”资金流动。二是加快农业绿色低碳数字金融场景建设,引导线上涉农金融平台加强银企绿色融资对接。从供给侧来说,设计和开发界面简洁、操作便利、交易快捷的区域性农业数字金融+绿色低碳服务平台,持续动态地推出真正符合“绿农链”主体需求的系列绿色金融品种和业务;从需求侧来说,加强数字金融平台的宣传力度,针对各“绿农链”主体尤其是农户积极开展数字金融培训,提升其数字金融认知水平和素养,使其能够真正了解各种绿色低碳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保障绿色低碳金融项目需求的持续性。三是建立统一的农业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将与链内企业环境绩效相关的指标纳入信贷流程和审核标准,提升“绿农链”金融服务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同时,简化和创新产品服务、贷款流程、担保方式等,不断深化对“绿农链”主体的绿色金融服务,加大对“链主”企业的中长期贷款支持。四是赋予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更完整的绿色低碳金融产权,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培训,促进资本要素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性绿色低碳金融的作用。
此外,有为“链长”应当考虑到招商引资后农业绿色低碳项目承载空间的局限,通过建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通力协助下,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一是有效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在尊重当地农户意愿的基础上,腾挪空间支持绿色低碳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实现土地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二是对“绿农链”内的低效、不良资产进行“手术”,针对链条上的“僵尸”企业和经营困难、濒临破产的企业,基于“一企一策”原则,采取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进行二次开发利用,推动“绿农链”结构再造和升级。
2.科技为本,优化创新链
有为“链长”应充分发挥创新链中协调员、仲裁者和统筹者的角色。一是有为“链长”应通过制定有效政策来引导、支持和培育链内企业尤其是“链主”企业加大自身研发投入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针对农业绿色低碳技术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的开发、推广与应用,有的放矢地制定合理的助推政策。二是应鼓励区域内不同“绿农链”的共建互通,并加强产学研协同,农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园和现代化园区共同搭建研发创新平台,协同促进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实现绿色低碳农业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融通发展。三是有为“链长”应统筹地方金融机构和政府对绿色低碳农业研发的投资,优先投入到绿色低碳农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领域,并设立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基金。
3.合同先行,提升价值链
在有为“链长”高位指导、地方农业部门牵头下,应引导“链主”企业充分发挥头雁作用,缓解“绿农链”不同环节主体的矛盾,督促不同环节主体间签订绿色成本分担和回购合同,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弥补市场失灵,以促进“绿农链”上下游有效衔接,实现企农协同发展。同时,有为“链长”应延展“绿农链”发展策略,进一步扩大建设蓝图,全方位延链、拓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4.对照“新标”,建设生态链
有为“链长”应立足于新“三品一标”,全面推进生态链建设。一是在总“链长”统筹下,由区域分“链长”牵头,地方农业部门、农科院和相关科研院校积极配合,整合科技资源,促进种源、知识与技术跨区域共享,盘活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助力种业科技成果转化良性循环,加快优良品种研发和培育。二是在有为“链长”带动下,地方农业部门与宣传部门配合好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宣传工作,降低认证费用,简化认证手续,规范认证程序。三是由有为“链长”提纲挈领,引导“链主”企业注重良好口碑与声誉的传播,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四是在有为“链长”统领布局下,地方农业部门和市场监管局根据不同绿色低碳农产品的需求,统一制定“绿农链”各环节标准,并结合大数据和互联网,推进数字化赋能“绿农链”,进而推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
(二)促进“绿农链”内外良好衔接
有为“链长”应当扮演好“协调者”的角色,强化分类施策,总链分链有效递进,建立合理高效的调度机制,并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通“绿农链”上的断点、痛点、堵点,实现主体协同有效、内外良好衔接。一是有为“链长”要充分利用数字经济赋能效应,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共建绿色低碳智慧农业网络平台和营销网络体系,加快绿色低碳农产品市场与有需求的消费者精准匹配和高效对接,带动“绿农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提升“绿农链”要素聚合力。二是有为“链长”要注重填平“数字鸿沟”,为农户提供互联网平台注册和使用培训,拓宽农户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农户信息搜集和吸收能力,缓解信息不对称约束。三是依靠有为“链长”跨区域灵活调度资源,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规划冷链物流网络,建立仓储资源平台,促进城乡、区域间冷链物流畅通,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四是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对“绿农链”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记录,存储其整个生命周期,以监控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每个流程,直到废弃物被安全妥当地处理为止。
有为“链长”在畅通国内“绿农链”的同时,更要加强国际协调合作,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绿农链”发展新优势。一是在有为“链长”牵头、农业部门协助下,增强与欧洲、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在农业领域的合作,且积极与掌握关键农业绿色低碳资源和技术的小国合作,以市场资源、要素资源获取更多核心技术资源。二是在有为“链长”统筹、交通运输部协助下,建立“绿农链”的海运、空运、陆运冷链物流便捷渠道,打通国际冷链物流运输堵点。三是在有为“链长”主导下,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突破口,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各地区农业部门精准对接招商引资的技术企业、人才团队,优化营商环境,针对“绿农链”核心环节,引进关键领域外资,以国内强大市场支撑重点跨国企业在国内投资建厂,形成全球绿色低碳农业资源要素的引力场,推动“绿农链”的区域互动与全球对接。
(三)提升全社会绿色低碳认知水平
国内大循环供需两侧结果效应的充分发挥需要有为“链长”加强绿色低碳理念的宣传教育,实施一系列奖惩措施,让绿色低碳意识深入每个“绿农链”主体的心里,实现由上到下、由里至外的链式渗透。从需求侧来看,首先,在有为“链长”带动下,督促地方农业部门与宣传部门加强对绿色低碳理念的宣传,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向绿色低碳转型,扩大绿色低碳农产品消费需求;其次,有为“链长”可以组织联合当地商场、超市和社区蔬菜店等,给予适当的普惠补贴,以刺激消费者进行绿色低碳农产品消费,培育绿色低碳农产品市场,最终从需求侧拉动农业产业链持续绿色低碳发展。从供给侧来看,有为“链长”不仅要加强“绿农链”产前、产中、产后及流通等主体的绿色低碳购买和消费意识,还要加强各环节的绿色低碳监管,实现农产品全产业链条追溯透明化、公开化,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①数据来源:《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成效显著绿色信贷规模居世界第一》https://m.gmw.cn/baijia/2021-11/18/35318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