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荣:虚拟世界:教育的潜力与风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593 次 更新时间:2023-10-23 18:03

进入专题: 虚拟世界  

史晓荣  

无论是期待祝福,还是恐惧担忧,虚拟世界已经不打招呼地来到我们身边。正如狄更斯的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种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伴随着呼啸而至的元宇宙,风靡全球的ChatGPT,介入日常教学的虚拟学校、虚拟课堂、人工智能软件等,教育很难无动于衷,尽管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虚拟世界是随着人类各种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拓展、深化和完善的事物,低水平虚拟世界已成为现实,高水平虚拟世界已部分实现。人类文明的演进脉络就是不断告别自然环境,逐渐走入人造非自然环境的过程。虚拟世界本质上也是通过数据、符号、图像等构成的人造世界,但对教育的模式和远景以及传统的教育理念有着不可估量的颠覆,虚拟世界在教育中的应用才崭露头角,但已经昭示了未来的教育方向。哲学家大卫·查理斯热情讴歌,每个虚拟世界都是一个新的现实。虚拟世界带给教育的究竟是潜力还是风险,确实需要严肃对待。

无论是理念还是实践,运用得当,虚拟世界可以为教育插上翅膀,提供无限可能。

首先,丰富学生体验的广度和深度。教育即体验,在体验中可以不断地构建生命、塑造生命、丰富生命,虚拟世界提供了更多的体验空间,无论是文化的还是自然的。教育的重要任务便是引导受教育者进入人类文化世界,但受制于各种条件,尤其是抽象性、外在性所带来的疏离感让文化变得不够可亲可近,学生难以体验到文化的创生过程,虚拟世界可以让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以基础教育“文字的演化”课程为例,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示文字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学生在可感可知中与文字建立有机联系,将历史场景与现实体验融为一体,形成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大大降低学习与理解的难度。对于自然的体验,虚拟技术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刘慈欣的《三体》让人深刻地体会到维度提升的意义,这恰恰是虚拟世界的魅力。高等教育中,航空学院学员的“模拟飞行”课程便是极好的例证:初级阶段的模拟飞行中,真实度较低,2D 显示器难以通过舷窗观察飞机与地面的高度;新一代模拟飞行中,电脑屏幕消失,借助AI 和云技术,学员可以感知真实世界中的每一栋建筑、每一棵树木,甚至能够感知真实的风雨雷电,虚拟与现实基本实现无缝衔接。借助虚拟技术,人类体验到最大增值的世界,“孕育体验、催生体验、沉浸体验、创造体验的丰厚土壤”正在形成。

其次,延展学生能力的维度和限度。培养学生走入社会所必需的能力是长久的议题,虚拟世界的出现为之打开了一扇窗,诸多能力都可以从中找寻到“培养良方”。一是想象力。虚拟世界既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又可以不断孕育提升想象力,并使人类的想象力得到不断检验、满足和升华。虚拟与现实的不断互动更新,身处其中经受当下与未来、现实与虚拟的冲击,自然山川、烟火人间交相辉映,无论乡村城市,学生均可一探究竟,想象力在天马行空的体验中得到升华。二是交互力。主要包括师生交互方式的变革与交互内容的升级,虚拟世界中,学生通过表情、弹幕、点赞、评论、转发等行为实现观点表达与师生交流,营造身临其境的教育场景。传统教育大体由教师、学生、教科书在课堂中实现,师生交互不够充分。虚拟世界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场域,为师生交互提供了良好语境,师生交互、人机交互、机机交互成为常态,时时处处皆可交互。通过技术加持,学习者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步骤与模式,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大众苦苦追求的“教育公平”找到一剂良方。此外,学生合作、共生等多种能力随之发展,最终形成跨界融合能力,这正是我们期待的。

再次,激发教师与学校的活力。对于教师而言,虚拟世界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提高素养和减轻负担。虚拟技术可以弥合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鸿沟”,欠发达地区教师可以获得更多发展提升机会,足不出户,便可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研讨,接受专家教师“一对一”个性指导,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多样化虚拟技术能够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从批改知识作业、重复回答简单问题等机械性劳动中解放出来,留出更多时间专注于教学水平的提升。近年来,教育运用虚拟技术的步伐相较其他行业相对较缓。通过搜集学生评价成绩、日常行为表现等数据,建立模型,为教师精准教学提供依据,如同体检报告之于医生,更好地实现个性指导,让“因材施教”不仅是理念。对于学校而言,虚拟世界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优化管理和提升形象。通过虚拟校园建设,让数据多跑路,学校管理模式不断优化,效率不断提升,人人皆为学校主人,学校由封闭走向开放。积极在虚拟世界打造数字化形象逐渐成为学校共识性的选择,诸多学校已经建设元宇宙校园,整合共享多种资源,提供更加多元的教育内容、更加立体的学习体验、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在虚拟世界展示了新形象。

事物皆有两面,对于虚拟世界,反思之声也不绝于耳,正如赵汀阳所言:“计算机的主流设计从来就不是对人类心灵结构的复制性模仿,而是有用性的功能模仿以及对相关功能的原理模仿。”教育主要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心灵与心灵之间,因此需要警惕虚拟世界带来的可能后果。

首先,师生关系受到冲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虚拟世界中师生对话的伦理空间不断被打破,师生关系逐渐变得冷漠。虚拟环境极易导致“投其所好”的教育倾向,量身定做的学习资源唾手可得,“短平快”互联网思维不断冲击学生,现实的课堂教学逐渐被认为乏味无趣,学生不再主动投入现实的课堂活动,“选择性学习”渐成常态,个别大学课堂出现的“抬头率”过低现象便是明证。“近在咫尺”却如同“远在天涯”,尊师重教的氛围在虚拟世界中消磨殆尽。教師的“传道授业解惑”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举足轻重的地位受到严重冲击,海量的教学信息、各种各样的APP、小程序甚至比教师的讲解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现实课堂面临前所未有的现实考验和时代挑战。《论语·先进》描述的师生交流渐行渐远,曾晳提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动场景如同世外桃源,可遇不可求。

其次,技术伦理形势严峻。虚拟世界并不必然向善的方向发展,界面、数据和模型是虚拟世界智能算法的三大要素,其中蕴含着诸多让人产生焦虑的问题。数据不公开、模型不科学极易导致偏差,引发人们对智能技术进而对虚拟世界的信任危机。诸多利益相关者共同干预,“歧视”时有发生,资本大举介入引发教育变质,“慕课”等形式使学校的意义发生改变。同时许多极富人文价值与地域特征的内容被忽略或过滤,形成偏见,这既是对“谁的知识最有力量”问题的持续拷问,也极易导致新的教育公平问题产生,进而形成新的“公平鸿沟”。与此同时,造假、滥用等数据安全问题令人忧心忡忡。在采集、整理、分析、使用过程中,数据泄露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师生对于数据的采集与去向知之甚少,对数据泄露可能造成的伤害缺少估测,稍有不慎,后果难以预料。另外,不科学的数据量化体系,极易侵蚀教育的人性空间,进而导致教育活动人性的丧失和灵性的消亡,时常见诸媒体的学校魔鬼式作息时间表、各种各样畸形的量化考核表便是其外显的表现形式。一旦利用数据对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事无巨细的量化控制,尽管虚拟世界能以各种噱头装点与美化,但教育依然失去了灵魂,必然走向异化。

虚拟世界对未来的种种想象为优化教育生态提供了可能路径,给教育的变革带来无限生机,但随之而来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也极易造成复杂且棘手的教育困境,若背离育人本质,虚拟世界中的教育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当前虚拟世界中教育适应的滞后性提醒我们,唯有不断实现虚拟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共生,摆脱虚拟技术对人类的诱惑,方能让教育在虚拟世界中浴火重生。

    进入专题: 虚拟世界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673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读书》2023年9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