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一部失传的秦代制衣手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354 次 更新时间:2023-07-13 21:31

进入专题: 北大秦简  

刘丽  

北大秦简《制衣》是一部失传的秦代制衣手册。简文记载了多种服装的尺寸和制法,篇末有“此黄寄制术也”一句,可知是黄寄的制衣之术。此类材料无论在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中都极为罕见。《制衣》提供了秦代服装工艺技术书的一个珍贵样本。

《制衣》记载的服装种类

《制衣》依次记载了下裙、上襦、大襦、小襦、前袭、绔的尺寸和制法。虽然这并非秦代服装的所有种类,但却是最为常见的服装,为研究和复原秦代服装提供了可能性。

首先是下裙。裙,就是下裳。按照《制衣》记载,下裙依据尺寸可分为三种,分别称为大衺、中衺、少衺。“衺”,今字作邪。《说文》里有“褍”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衣正幅。凡衣及裳不衺杀之幅曰褍……按褍者,正幅之名,非衣名。”《制衣》里裙以“衺”命名,或表明其裁制所用为衺杀之幅。大衺为四幅,中衺和少衺为三幅。“幅”,是布、帛的宽度。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睡虎地秦简《金布律》有“布袤八尺,幅广二尺五寸”的记载,可见秦代曾以二尺五寸作为幅宽。不过,因《金布律》的特殊性,且目前无出土秦代织物为证,无法确知秦代布帛的具体幅宽,只能待将来的考古新发现了。

我们按照《制衣》的记载对裙进行了尝试性复原,发现大衺、中衺、少衺存在腰围逐次递减的情况,但是下摆并非逐次递减,而是大衺下摆最大,少衺其次,中衺最小。可见,大衺、中衺、少衺的区分主要在于腰围。此外,复原后的裙下摆和腰围的差值较传世文献记载及出土实物都要大,且存在腰围较小,成人或无法穿着应用的问题。这有可能是因为《制衣》中对裙的制法主要强调的是斜裁工艺,而对于常规的正裁工艺并未提及。如若加入正裁裁片,则不再存在腰围过小而无法穿着的问题。

其次是上襦。襦是短衣,一般在膝盖以上。在《制衣》中,上襦依据尺寸分为三种:大衣、中衣和小衣。《释名·释衣》:“中衣,言在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大衣、中衣和小衣用布均为四幅,不过长度略有不同。大衣长各六尺五寸,中衣长各六尺,小衣长各五尺。督长也不同,大衣督长三尺,中衣督长二尺八寸,小衣督长二尺五寸。“督”,是衣之背缝。督长也就是衣的长度。

上襦和下裙一般搭配使用。如《西京杂记》:“织成上襦,织成下裳。”《乐府诗集·陌上桑》:“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制衣》中也明确记载了上襦和下裙的搭配法:“今制衣者欲傅大衺于大衣可也,于中衣可也,于小衣可也。今制衣者欲傅中衺于大衣可也,于中衣可也,于小衣可也。今制衣者欲傅少衺于大衣可也,于中衣可也,于小衣可也。”不过,这种搭配是上襦下裙独立穿着还是两者分裁然后相连属,不得而知。

其次为大襦和小襦。根据《制衣》记载,大襦和小襦又分别以有“衺”与否分为两类,称为“大襦有衺”“大襦无衺”“小襦有衺”“小襦无衺”。大襦和小襦的区别主要在于尺寸。“大襦有衺”长丈二尺,“大襦无衺”长各六尺,“小襦有衺”长丈,“小襦无衺”长各五尺。通过与前面“大衣”“中衣”“小衣”的对比可知,大襦的督长与中衣一致,均为二尺八寸。小襦督长较小衣为短,只有二尺四寸。值得一提的是,《制衣》不仅记载了袖的尺寸及裁制,还详细记录了袖与衣身的拼缝技艺,这对于复原秦代襦衣具有重要价值。

“大襦”与“小襦”似与“上襦”不同。所以《制衣》有言:“此三章者,皆衣上襦制也,不可以为恒襦。”《说文解字》:“恒,常也。”恒襦应该是指常襦。《释名·释衣服》:“有反闭襦,有单襦,有要襦。”可见,襦有很多种。文献中还有复襦、夹襦等。《制衣》所言上襦制法可能并非常襦制法,所以接着分述了大襦和小襦的制法。

再次为前袭。袭,褶也。颜师古注《急就篇》:“褶,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士丧礼》:“禭者以褶,则必有裳。”则褶与裳对文言之。从《制衣》记载来看,袭与襦有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督长更短。袭督长仅为二尺,这个长度可能仅及胯部。这与信阳长台关一号墓漆瑟上所绘“猎户”着装较为一致。其次,袖尺寸更小。袭袖半幅长三尺,这样袖口收杀会更加明显,袖口更窄。这与文献记载广袖略有不同。再者,增加了关键部位“领”和“羊枳”的介绍。最后,袭是“长者居后,短者居前”,而襦则是“长者居前,短者居后”。这与襦和袭的服装功能以及配搭不同有关。

最后是绔。绔,即裤也。《说文解字》:“绔,胫衣也。”段玉裁注:“绔,今所谓套裤也。左右各一,分衣两胫。”《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袭与绔常一起出现,汉简衣物名籍里多见,两者可能搭配穿戴。如:袭一领。犬纟末一两。绔一两。私纟末一两。(《合校》19.40)袭一领。复绔一两。枲履二两。(《合校》498.12)

《制衣》的裁制技术

一般而言,衣服的裁制方式可分为两种:正裁和斜裁。正裁即利用布幅幅宽,按照布幅经纬线方向剪裁。斜裁则是与经纬线呈一定角度的斜向裁剪。黄宗羲《深衣考》就曾对斜裁有过论述:“盖要中太广则不能适体,下齐太狭则不能举步。而布限于六幅,两者难予兼济,古之人通其变,所以有交解之术也。”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也说过:“凡关系到人体活动较大部位,多斜向开料,既便于活动,又能显示体态的美。”由是可见,斜裁对于整个服装的舒适度和美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制衣》中斜裁法的破解得益于两个词的释读。首先是“衺”字。上文已经有过介绍,《制衣》里裙皆以“衺”命名,或表明其裁制所用为衺杀之幅。除了裙,大襦、小襦也以有“衺”与否分成两类。其次是“交宀俞”。此词在制裙、襦、绔时均被提及,从文意看,应该是一种裁法。“交宀俞”疑读为“交输”。《汉书·蒯伍江息夫传》:“初,充召见犬台宫,自请愿以所常被服冠见上。上许之。充衣纱縠襌衣,曲裾后垂交输,冠襌纚步摇冠,飞翮之缨。”如淳曰:“交输,割正幅,使一头狭若燕尾,垂之两旁,见于后,是《礼·深衣》‘续袵钩边’。贾逵谓之‘衣圭’。”苏林曰:“交输,如今新妇袍上挂全幅缯角割,名曰交输裁也。”

古书中记载斜裁法最为详细的是《礼记·深衣》的注疏,但《礼记》因其礼书性质,与儒家尊礼的思想直接相关,因此其设计带有更多理想化的程度。至于出土实物,从发掘报告可以看出,虽然楚式袍服上衣与下裳相连属的特征与深衣较为接近,但是大多数幅数、尺寸与《礼记》记载并不相同。这可能是出土实物更多的是依据实际情况而制作,不同于礼书理想化的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制衣》中体现了量体裁衣的思想。简文在记载裙及绔的制法时,均提及“其短长存人”。就是说,根据人的身高等实际情况来决定衣服的长短。裙和绔都是下裳,上衣同样也存在不同的尺码可供选择。《制衣》在介绍大衣、中衣、小衣以及大襦、小襦和前袭的制法时,均提及了“督”这个关键部位。上文介绍过“督”,督长就是指衣的长度。从《制衣》可知,大衣、中衣、小衣以及大襦、小襦的督长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增加了可选择性。可见,《制衣》的服装裁制思想乃是由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更加适体为准。

《制衣》的价值

北大秦简《制衣》书明确表明为黄寄的制术,从内容看,似乎有自己一套独特的体系。这是一本实用书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不仅强调“其短长存人”,且不同种类服装还根据尺寸及工艺分为多种,说明其是比较注重实际情况的。目前看来,《制衣》更多的是对关键部位裁剪工艺的记载,且特别强调斜裁法在裁制服装时的应用。如果完全按照《制衣》复原秦代服饰,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或无法完整复原。《制衣》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秦代服装以及裁制工艺的认识,能为我们理解和校正古书以及与出土实物进行对比研究提供较为直接、也较真实可靠的材料,但也必须认识到,其某些记载与传世文献和出土实物对比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如何认识这种差异,并最大可能地发掘《制衣》的价值,是今后的研究重点所在。

(作者:刘丽,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进入专题: 北大秦简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446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2023年07月08日 11版),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