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义:新基建赋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411 次 更新时间:2023-06-21 23:11

进入专题: 新基建   乡村振兴战略  

黄义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稳投资、扩内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经,还是促升级、优结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立足新发展阶段,通过新基建赋能乡村建设,将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有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基建赋能乡村建设的表现形式

加快推进乡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释放乡村投资及消费需求潜力,全面提升乡村产业、乡村治理、生态环保、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的基础设施保障和服务能力。新基建赋能乡村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生产力水平提升

基于新基建加快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通过不断完善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商业体系,改造提升县城连锁商超和物流配送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商贸中心,发展新型乡村便利店,扩大新型电商覆盖面,能够有效地将农民从单一的农耕生产中解放出来,带动乡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通过配合三网入地、智慧农业布局,科技企业及各类创新主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乡村进行的智慧化建设,能够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有效提升乡村生产力水平。

(二)助力乡村治理能力提升

近年来,通过运用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农村基层治理获得更多外部指导和远程协作,乡村基层管理单位在行政、教育、生产、医疗、防灾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新基建带来的乡村数字化,疏通了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毛细血管”,有效延伸基层治理的触角。如浙江、江苏、山东等地的数字治理解决方案,通过深挖乡村治理的“痛点”和“难点”,积极探索“村庄+互联网”的数字乡村治理模式,充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群众满意度得到提升,乡村振兴的数字基础进一步筑牢。

(三)促进乡村更加生态宜居

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是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有直接、广泛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也有经济效益。通过加快生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低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发展新架构,有效促进乡村更加生态宜居。加快数字新基建的能耗评价和碳排放标准建设,充分考虑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新基建的传导溢出效应。通过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基建体系,各地在项目实施中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份额,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提升乡风文明,全面改善乡村面貌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通过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让乡村迸发出更多新活力,铺开乡村振兴的斑斓画卷。近年来,各地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通过新基建赋能,不断提高乡风文明建设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以改变生活陋习、美化生活环境、培育文明乡风为目标,树新规、易旧俗、育新风,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社会氛围,将人心聚拢在乡间田野,用乡风文明勾画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心圆,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五)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民生活富裕

通过加快乡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聚焦重点领域,积极拓展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场景,能够为乡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高端就业岗位比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通过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助力乡村人才突破时空限制、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创业门槛,提升农村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产业的发展升级。从信息化共建“惠民红利”与智能化共享“均衡发展”的“两手”协同推进,推动农民生活富裕。

新基建赋能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受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均衡的制约与掣肘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条件限制,东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发展不均衡,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新旧问题积累叠加,产业技术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新基建及产业转型虽然会产生新的就业机会,但也会对人力资源供给带来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低技术就业岗位需求。因此,合理布局“三农”领域新基建,面临着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挑战。推进新基建与农业融合发展,需要发挥信息化、数字化、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优势,弥补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均衡。

(二)数据管理资源平台掣肘,风险防控能力有待提升

面对世纪疫情,新基建赋能下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乡村治理的风险防控工作仍存在明显不足。大部分县域没有建立乡村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在数据汇总、资源调配、信息共享方面没有平台进行统一管理;一些已建立管理系统的地区没有数据管理权限,紧急事件发生时无法激活使用,平台资源无法转化为管理效能。

(三)资金投入不足,乡村新基建发展受到制约

近年来,地方各级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村新基建,数字化平台及大小工程持续开展,对当地基础设施有了巨大的改善。然而,对一直困扰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陈旧基础设施设备进行的智能化、数字化、精准化改造需要长期大量投入。由于广大农村地区之前受“以农补工”政策的影响,很多地方集中资金和优势资源发展城市,乡村新基建资金的投入仍然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乡村新基建发展受到较大制约。

(四)与满足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乡村新基建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是政府财政,由地方政府做出统一规划并建设,存在部分供给主体没有把农民的需求放在首位的问题,没有真实反映广大村民的现实需求,出现新基建供给和村民现实需求错位的现象。

(五)重视建设但维护欠缺问题普遍突出

部分农村地区村民反映,当地道路多年耗损失修,道路积水十分严重,已经影响正常通行。另外,垃圾箱的铺设形同虚设,存在建设之后不进行管理的问题,存在严重的乱扔垃圾现象。特别是污水处理设施,先前耗费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但是建成之后很多设备不再运营,周边荒草一片,臭气熏天。还有,在国家大力投入资金用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将很多资金用于建设乡村厕所,然而现实中这些厕所并未起到实际作用。以上种种,都是在乡村振兴“新基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基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要求和政策建议

聚焦“三农”领域基础设施突出短板,通过新基建拉平城乡数字鸿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提升农村经济社会活跃度、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

(一)合理布局,加强顶层制度设计

新技术从理论突破到应用实验再到成熟推广本身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这一过程中还涉及成本控制、实际需求变化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因此对新基建项目的审批,特别针对基于颠覆性技术的新基建审批需充分论证,避免因脱离实际需求或技术不成熟导致的项目失败。针对新基建开展顶层制度设计,特别对涉及底层数据采集的新型基础设施,要规定其技术使用边界,将保护居民个人隐私放在重要位置,警惕和杜绝数字霸权。

(二)统筹兼顾,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城镇化同步,统筹“两新一重”建设任务,统一规划设计,遵循人口迁徙规律,统计预测不同地区乡村人口居住密度,进行分级分类投入,避免重复“造轮子”。另外,需厘清新基建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清晰划定政府与市场在新基建中的边界,让新基建更好地服务于城乡居民,更好地支撑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各项建设目标。

(三)强化根基,助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既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平台经济作用,又要立足长远和乡村实际,重视通过新基建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强化产业根基。现阶段产业发展呈现轻资产化趋势,但考虑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差异,投资乡村的新基建仍应以强化传统产业根基为主,使工业互联网通过生产链条与要素资源实现全流程衔接。从数据存储、挖掘入手,实现边缘计算等物端计算能力下沉,推动工业流程再造,以标准化降低企业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四)深挖潜力,完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防控中的作用。农业生产方面,通过分子模块设计育种、生物物理信息感知等智能技术,开发低耗能高效能的绿色技术与产品,不断推动农业科技基础研究交叉融合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通过大数据驱动、信息共享和智能决策,为农业产业链及其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科技服务,形成完整的农业市场风险管理闭环。

(五)高效运行,推动乡村治理转型

推动县域数字化转型,从治理能力、治理方式、治理手段、治理路径入手,实现政府高效治理智能化。要系统梳理部门职能,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条块分割管理的现状。重视科技引领的作用,推动数字乡村、数字农业成为善治乡村建设的主抓手。通过数字化平台,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实现村务信息公开,重点提升村民参与度,尤其是畅通乡村各群体的信息反馈渠道。

作者: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黄义 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2023年第3期

    进入专题: 新基建   乡村振兴战略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88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