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妍: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要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865 次 更新时间:2023-06-10 10:36

进入专题: 共同富裕  

段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新征程上的重要战略任务加以部署与推进,领导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为未来社会设定的理想样态。马克思恩格斯这样描绘未来社会不同于以往社会的显著特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回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了解他们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与思想,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启示意义。

实现共同富裕是自古以来人类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无论是中国古代关于“小康”“大同”的理想,还是近代西方关于“乌托邦”的构想,均体现出对共同富裕的憧憬和向往。然而,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社会中,共同富裕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描绘,共同富裕的基本轮廓和理想样态才得以科学呈现出来。

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导致的两极分化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产生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代,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有着深入思考与研究。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然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社会贫富差距反而进一步扩大。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得到的仅仅是最必需的东西,仅仅是一点点生活资料,而大部分产品则为资本和土地占有所得”,“这种财产的集中是一个规律,它与所有其他的规律一样,是私有制所固有的;中间阶级必然越来越多地消失,直到世界分裂为百万富翁和穷光蛋、大土地占有者和贫穷的短工为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虽然工人阶级的工资得到明显提升,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必然会导致社会贫富分化更加严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一步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本质是异化劳动的剥削,“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清晰阐述了在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条件下工人的劳动不仅没有使自身实现富裕,反而陷入贫困。“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为最大限度地获得剩余价值,对劳动进行深重剥削,无偿占有无产阶级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由此可见,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根源。因此,马克思提出解决贫困问题的办法,就是废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通过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使全社会成员享受更加富裕的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极力揭示和批评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现象及其本质,而且注重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形态进行描绘和探讨。在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内在固有矛盾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所替代,“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这说明,未来的理想社会应该是实现所有人的富裕,并且“超出社会当前需要的生产过剩不但不会引起贫困,而且将保证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在未来社会,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将创造出大量的社会产品,所有人将享有富足充裕的物质生活。对此,恩格斯进一步说明了实现所有人富裕的条件与路径。他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同时他进一步强调,在生产资料由全社会占有基础上,“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即是说,只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建立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才能为实现所有人的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且这种富裕是以全社会成员共同占有为前提的,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不能局限于物质层面的富足,更指向人的解放,促进人的智力、体力、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为指引,在持续奋斗中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前提和基础。新征程上,必须始终立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更加高效的方式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把蛋糕做大做好,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加大力度缩小收入差距。共同富裕是对全社会而言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共同富裕。所谓“共同”,就是全体人民平等地享有物质财富,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因此,应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特别是要整顿收入分配秩序,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逐步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努力、人人共享,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良好条件。

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还要体现在精神层面上,是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相统一。新征程上,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同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坚实阵地,在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方面发力,不断拓展人民精神生活的文化空间,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盈饱满,促进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协调发展。

(作者:段妍,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进入专题: 共同富裕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公共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64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光明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