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 只要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14亿多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书写了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史诗。
党带领人民坚定道路自信,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现实国情,这注定了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党一成立就担当起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带领人民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洞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科学回答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续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据统计,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达年均6.5%,连续多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国。我国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上升到18%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提升到2021年的第12位,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了很多历史性跨越。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保持战略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带领人民坚定理论自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纵观世界政党发展史,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如此重视理论创新,在实践基础上创造出如此丰富系统的科学理论,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我们理直气壮地坚定理论自信的坚实基础。
回首百年,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向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这一重要理论的形成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进行了新的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理论创造,为这一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南。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只要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深刻认识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要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党带领人民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迈出新的重大步伐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各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体现为制度的竞争。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我们的制度自信,奠基于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来源于5000多年悠久灿烂的文明传承,根植于14亿多人民发自内心的自觉认同。
悠悠百年党史,我们党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和建设有效制度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及时把成功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从而确保了我们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契合国情,充满生机活力。这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优越的重要原因。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我们党在局部执政的革命根据地,对建立适合国情的社会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建立新型国家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从国体、政体以及各方面立起了国家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总结制度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一般性”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相结合,立破并举、正本清源,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对制度改革提出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主轴,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在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上迈出新的重大步伐。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制度建设的任务书和着力点;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梳理和集成升华了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描绘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宏伟蓝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实现了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历史性转变,基本确立了各领域的基础制度框架,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14亿多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新时代新征程,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同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竞争较量更为尖锐复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了关键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更为艰巨繁重。只有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为战胜风险挑战、完成历史任务提供制度支撑,开辟“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党带领人民坚定文化自信,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全社会凝聚力、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的文化自信从历史传承中来、从革命奋斗中来、从改革创新中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提供了丰富精神滋养。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长期艰苦奋斗中不断淬炼的文化精华。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推动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担当,深刻回答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中具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对文化建设作出全面安排、提出明确要求,形成了全面系统、科学完整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框架。党中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中央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从正本清源入手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廓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导向;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开展一系列重大庆祝和纪念活动,在全社会唱响了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等等。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科学的产物。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前进道路上,我们要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
(来源:《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