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淞:关于大力弘扬党史文化的几个问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159 次 更新时间:2023-05-14 08:14

进入专题: 党史文化  

欧阳淞 (进入专栏)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不断以思想文化的新觉醒、理论创造的新成果、文化建设的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把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加以强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专门部署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些在党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和历史同源同流、密不可分,有历史必有文化,有文化必有历史。文化和历史的融合是客观存在的,将文化同历史结合起来研究势在必行。同样,将党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角和领域,无论对于深化党史研究,还是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无疑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化”一词,对其含义的解释有着很大的不同。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央领导同志在对全会《决定》稿作说明时指出: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决定》稿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把握文化范畴,重点研究部署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对应的文化建设。对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在与文化建设直接相关的问题上也有所涉及。根据这样的精神,我们认为,研讨党史文化问题,主要应从精神层面把握文化范畴。

历史地看,任何政党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文化来维系和引领,都会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质和品格。这种文化特质和品格,就是特定政党内在的党的文化。它包括一个政党在特定时期普遍奉行的一整套政治意识、态度、理想、信念、情感、价值、作风等基本取向。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注重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在这个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了独具魅力和特色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这种党的文化构成了近现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集中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中国文化向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不断发展。伴随着党的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形成和发展了鲜明体现、充分反映党的文化特质和品格的党史文化。

党史文化反映的是党的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表现形态,是党的历史同党的文化的结晶。党史文化同党的文化的联系在于:二者都讲党探索奋斗的历程,也都讲党探索奋斗的成果,都为党的政治任务的完成和奋斗目标的实现服务;党史文化同党的文化的区别在于:党史文化更多展示的是党探索奋斗的历程,而党的文化更多展示的是党探索奋斗的成果。总起来说,党的文化更多展示的是“本然”,因而更带根本性和综合性,而党史文化更多展示的是其“所以然”,因而更有纵深感和感染力。党的文化是“根”,是“源”,而党史文化则主要是从“史”的角度去追根溯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史文化是党的文化的一个分支。一般地讲,党史文化体现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对于党史文化,我们还可以从广义、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上讲,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研究、运用、宣传党的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我们在这里重点研究狭义上的党史文化。或者说,重点研究党的思想、理论等精神层面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研究、宣传和弘扬党史文化是一项带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我们这次会议将要就此进行深入研讨,许多专家学者将发表精彩演讲。现在,我仅就党史文化的有关问题谈几点初步思考,与大家交流,请大家指正。

一、党史文化的历史形成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丰富而厚重,既书写着英勇辉煌,又记录着艰辛悲壮。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党史文化伴随着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以及党的自身建设的丰富实践而得以形成并不断发展。

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危亡境地,中华文化遇到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要争取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不仅需要变革政治制度、实现经济现代化,也需要实现文化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背景下诞生的。党成立后,在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承担起了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任,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党史文化。在革命时期,党史文化主要体现为“革命文化”。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党正确地领导“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的斗争,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在1949年开国的重要时刻,毛泽东同志豪迈地写道:“和中国旧的封建主义文化相比较可以被艾奇逊们傲视为‘高度文化’的那种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一遇见中国人民学会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即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就要打败仗。”“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们党由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新中国成立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型文化观逐渐形成。它推进了党史文化的发展,为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思想保证。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着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着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开辟了党史文化发展的新境界。

二、党史文化的基本内涵

前面讲过,在这里我们主要从精神层面把握文化范畴。同样,探讨党史文化的内涵,重点也将从精神层面来把握。简而言之,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为灵魂的党史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指引中国人民从黑暗中奋起并走向光明、中华民族从屈辱中挺立并走向复兴的精神旗帜。自从中国共产党高举起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中国革命就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就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就有了光明发展前景。中国革命的面貌、中国文化的面貌,都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焕然一新了,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党史文化诞生所具有的本源性地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

在9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我们党高度重视用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既反对教条主义,又反对经验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不断实现与时俱进的根本保证,也是党史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精华、呈现鲜明特色的根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政治命题,也是一个文化命题。在硝烟弥漫的革命岁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和文化背景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正因为有如此清醒坚定的文化自觉,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重大问题,运用于解决在革命胜利之后如何建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问题,并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不仅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也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了崭新方向。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压抑转向昂扬的主要标志,也是党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根本指导思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在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党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实际上也是文化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党史文化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党史文化,始终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始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和宝贵财富。

(二)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形成了以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为核心的党史文化

政党因信仰而成立,党员因信仰而聚集:崇高的信仰是我们党的政治追求和远大目标。我们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既有各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早在建党之初,我们党就把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并为之进行了不慯奋斗。90多年来,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吸引和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艰苦奋斗,为实现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用无私奉献甚至以鲜血和生命换来一个又一个胜利。在血与火的革命岁月,共产党人浴血奋战、视死如归,靠的就是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没有理想信仰的支撑,就没有李大钊、夏明翰、刘胡兰等许多优秀共产党人大义?然、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就没有董存瑞、黄继光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英雄壮举。新中国成立后,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闪光的名字背后,无数党员干部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践着共产党人对理想和信仰的坚守。在气势磅礴的改革开放新时期,许多优秀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孔繁森、任长霞、杨善洲、沈浩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继续彰显着共产党人对理想和信仰的坚守。

理想和信仰是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根源。共产党人自觉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熔铸在灵魂和血脉之中,就一定能够始终保持思想、行为、作风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保持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风浪面前处变不惊,在诱惑面前不为所动,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在困难面前敢于胜利。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事实正是如此。90多年来,无数革命英烈、大批英雄模范、众多时代楷模,为我们留下了光照千秋、永垂青史的党史文化遗产,其核心就是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

(三)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形成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党史文化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是政党文化的核心问题。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是党的一切决策和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90多年来,党的一切探索奋斗,都是在努力践行这一根本宗旨。党的宗旨在党的全部实践中始终居于核心价值的地位,也始终成为党史文化的主题。

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曾经深情地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为了把党的宗旨贯彻到实践中,我们党不仅在党内和军队内部开展思想教育,着力纠正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而且以铁的纪律保证党员干部和广大官兵自觉维护人民利益、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悼念张思德同志的讲话中,明确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对全党全军和一切革命同志的普遍要求。在党的七大上,他还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七大首次将“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不仅反复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而且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这对于推进党的宗旨具体化、时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把党的宗旨与执政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对实现党的宗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他多次强调,我们的发展要注重以人为本,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党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史:90多年来,党面对的形势任务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变。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实践党的根本宗旨,才使党始终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党的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是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胜利,也是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的胜利。

(四)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形成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精髓的党史文化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从“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出发,第一次阐述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强调要创造新局面就不能照搬照抄外国的东西,而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去创造新的理论,反对本本主义。历史证明,如果没有这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维方式,党就不可能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巿、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中国革命就不可能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遵义会议也不会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同志先后撰写《实践论》《矛盾论》等着作,为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这为从文化心理角度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奠定了深层次的思想基础。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重要文献中,批判以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主观主义学风,阐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并用中国文化的特有语言,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概括为实事求是,打破了长期以来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绝对化的思想禁锢,为巩固科学的思想路线和思维方式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新中国成立后,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究竟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还是照搬照抄苏联发展模式,成为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面临的重大抉择。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中国国情,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坚决反对在学习苏联经验问题上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倾向。这种科学的文化思维方式,不仅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创造了条件,也为后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思想文化养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尤其要掌握“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反映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为了冲破当时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思想禁锢,打开新的局面,他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扬毛泽东同志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他特别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严峻的政治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江泽民同志强调:“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倶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经过深入思考,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站在全局和时代的高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借鉴外国发展经验,深刻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党的历史一再证明,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理论发展新境界和事业发展新局面的一大法宝。用好这个法宝,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党史文化的生命力也就会越来越强盛。

(五)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形成了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的党史文化

90多年来,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培育、锤炼和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和作风,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党的奋斗与先进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党的伟大精神是先进文化在实践中的升华与结晶。这些传统和作风主要有: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概括的三大作风,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概括的“两个务必”,党的八大提出的“三坚持三反对”;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大上强调的五个“一定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提出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以及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四个大兴”,等等。党的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升华和发扬光大,是党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既呼唤伟大的精神,也造就伟大的精神。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我们党用先进文化熔铸党魂军魂,无数共产党人以先进文化为精神养料,高举爱国主义、共产主义进步旗帜,用鲜血和生命培育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大无畏革命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火热建设年代,我们党领导人民把爱国热情融入创业实践之中,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严重封锁和一穷二白基础上,进行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伟大实践,培育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南京路上好八连精神等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我们党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奋力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党的领导人对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作了精辟概括。比如,邓小平同志概括的“五种革命精神”,江泽民同志概括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胡锦涛同志概括的“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都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实践表明,90多年党的历史上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创业精神、时代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在中国大地上闪耀出的灿烂光芒,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反映,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完成特定历史任务中的生动展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延续,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创新发展。

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伟大精神,是党史文化最本质、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我们要大力弘扬、宣传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伟大精神,以此来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奋斗力量、鼓舞革命斗志,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六)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形成了以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为本质特征的党史文化

党史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如前所述,党史文化属于党的文化的范畴,是党的文化的历史表达。而党的文化又是为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服务的,是党的性质的重要体现。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这一性质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党的文化和党史文化的性质。因此,我们可以说,从本质上讲,党史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文化总体地位、基本风貌、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以及价值取向的定位,作为引领我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党的文化和党史文化,不仅理应达到这些要求,而且应该做得更好。所谓民族的文化,是指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平等交流、融合而成的一种多样而统一的文化;科学的文化,是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以先进的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对待一切事物的文化;大众的文化,是指面向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以及由此确定的文化发展方向和方针等,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属性,也理所当然体现了党史文化的本质特征。

在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是被统治阶级,不仅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而且在文化上也没有地位和权益。正如毛泽东同志1927年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党自成立以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与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统一起来,自觉承担起复兴民族文化、维护人民文化权益的使命。在民主革命时期,“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一系列发展文化的方针政策,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胡锦涛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的理念;随着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党关于文化发展的任务和方针也日益丰富和明确,如“二为”方向、“三个面向”、“三个贴近”等等,都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本质要求和根本方向。

坚持党史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准确把握党史文化的本质,我们就能够始终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促进党史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中不断发挥独特优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史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以上我们重点探讨了精神层面党史文化的内涵,与此相生相伴的,还有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党史文化。在这里,我简要地谈点看法。

物质层面的党史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以物质形态为载体的党史文化。党史文化通过物质载体得以展现和传播。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物质成就,也就是9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为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物质成就。第二,党在历史活动中形成和凝聚的物质文化实体。如党史遗址遗迹、党史人物的遗物、相关档案文献等。民主革命时期的党史遗址遗迹,有许多重要会议和战争旧址,有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旧居、活动地和革命烈士陵园,以及事件类和综合类的纪念园、陈列馆等。新中国成立后的党史文化遗址遗迹,有红旗渠纪念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孔繁森纪念馆、大包干纪念馆等等。第三,记载、表现、传播党史文化的纸质媒介和其他物质形式,包括各种党史基本著作以及党史通俗读物、人物传记、资料汇编、研究报告、宣传手册、戏剧、小说诗歌、影视作品和网络文艺作品等。此外,还有大型党史主题展览及诸多报刊等。

制度文化是党史文化的制度凝结或法制化表现。一般指党在历史上形成的规章制度和体制机制。我们党以民主集中制作为根本制度,探索和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党章在其中居于核心地位。党的制度建设以党章的修改完善为主线、以民主集中制的健全为核心,逐步形成由党的领导制度、党的组织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党的干部制度、党内监督制度,以及党的具体工作制度等配套的党内制度体系。制度的形成,具有自然演进和理性建构两种基本方式,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在制度设计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党在整个国家生活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和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基本领导体制。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又是社会对党的文化、党史文化支持和认同的表现。制度层面的党史文化,对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具有引领、约束作用,体现为党史文化的制度保障。

应当指出,我们把党史文化分为精神、物质、制度三个层面,一方面是它从内涵到外延包含着这三个层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研究和分析问题。实际上,精神、物质、制度三个层面的文化,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具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物质、制度层面的文化更多的是精神层面文化的重要载体,而精神层面文化更多的是物质、制度层面文化的集中体现。三者统一于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共同构成了广义上的党史文化。我们在研究党史文化问题时,要注意三者的联系与区别,以推动党史文化研究的深化。

习近平同志对研究总结党的历史作出过许多重要论述。在2010年7月中央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他指出:“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就要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他指出:“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长期奋斗中党所形成的独特优势是全面的,包括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通过对党史文化的历史形成和主要内涵的系统回顾和总结,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的认识;加深了对党在长期奋斗中所形成的独特优势的认识。从精神实质上讲,党史文化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的集中体现,就是党在长期奋斗中所形成的独特优势的集中体现。

三、大力弘扬党史文化

近年来,“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等,成了中外人士热议的话题。一些有识之士在思索,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这个政党成立已有90多年、执政已超过60年,为什么依然能够充满生机活力?我以为,深层次的原因要从党的文化和党史文化中来寻找。党的文化和党史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的理念和高尚的追求,蕴含着我们党在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中的巨大勇气、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正是因为这样,90多年来,包括党史文化在内的党的文化,始终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教育和激励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包括党史文化在内的党的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包括党史文化在内的党的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想源泉,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理论支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于拓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未来,其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力弘扬党史文化,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党的指导思想、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群众路线,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以党史文化丰富发展党的文化,进而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具有独特的思想穿透力和精神感染力。大力弘扬党史文化,会使我们党的精神更加饱满,形象更加亲和,事业更加辉煌;会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更加明确,动力更加强劲,前景更加广阔-

我们要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动力,牢固树立传承党史文化就是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弘扬党史文化就是弘扬党的独特优势、发展党史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深化党史研究,大力加强党史文化建设,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坚持不懈推动党史文化自身发展

党史文化深深植根于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工作实践,是不断发展、与时倶进的。今天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蕴含的先进文化,就是明天的党史文化。加强党史文化建设,要以深化研究为基础,以保护利用为前提,以宣传普及为途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建设为支撑,不断增强党史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挖掘党史文化资源,从文化的角度深化党史研究。要以党史基本着作编写为重点,带动党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注意挖掘新颖、生动、鲜活的党史文化资源,要加强口述历史资料的抢救,增强党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要下工夫推动包括党史正本、专门史、编年史以及专题研究在内的整个党史文化研究的开展。从文化的角度深化党史研究,就要坚持开放包容方针,吸收借鉴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有益成果,合理取舍、博采众长,提高转化再造能力;就要整合党史研究力量,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加强科研创新,着力推出一批能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研究成果。

从文化的角度深化党史研究,还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转换认识。这里所强调的文化的角度,不仅是研究视野的扩大,而且是观念形态的变化。它主要不是要给党史研究增添一些“文化史”的素材,或者是对党所领导的“文化工作”作一些梳理,而是要倡导一种新的观念、一种以党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新的观念。在新的视角下,既探求和发现那些长期以来受传统思维束缚而被忽视甚至根本“不想”的东西,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同时对一些传统的问题、人物和事件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产生新的认识,从而更真实、更全面地认识党史的内在规律。二是跨学科研究。从文化角度研究党史,无疑将激活党的历史与中国历史、中国思想史等其他学科的联系,扩大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手段,开辟研究领域,从而走向多学科研究之路。三是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新的角度必将带来新的研究课题,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选取那些现实生活中最需要回答、最有科学价值、最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课题集中攻关。这实际上也给党史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挑战。我们只有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注重理论思维、提高理论素养,培养跨学科研究能力,才能有效应对,最终赢得这些新的挑战。

加强党史遗址遗迹和党史文物保护利用,不断丰富物质层面的党史文化。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加强党史遗址遗迹和党史文物的抢救性修复和保护,注意征集党史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现代手段妥善留存、整理和开发、利用、传播。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加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公共党史文化服务设施和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并向社会免费开放。要把党史遗址遗迹和党史文物保护同发展红色旅游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打造一批红色旅游文化景区,开发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扩大党史文化产品消费,促进革命老区建设。

用党史资政育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党史文化作品。要坚持以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为重点,广泛深入开展党史文化学习教育,推动党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精心谋划、不断推出有影响的党史文化专题、专栏,实现党史文化宣传工作常态化。要针对人们思想认识上与历史相联系的困惑,不断推出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党史精品力作,正确回答人们的关切,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党史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观点的影响。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特别是影视等作品,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实施精品战略,借助“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等,不断推出积极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党史文学艺术精品,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使党史文化为人民放歌、为时代抒情、为后世立范。

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努力改革创新。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党史文化发展既要抓公益性党史文化事业,也要抓党史出版等经营性党史文化产业。推动党史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并与旅游、建筑、信息、传媒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党史文化产业链。要进一步创新有利于党史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当前党史报刊、出版社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基础上,把改革改组改造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参与党史文化产业,加快培养一批富有活力、实力和竞争力的党史文化企业。要进一步创新党史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方式,积极探索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党史文化产业,尤其要鼓励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党史文化作品,加大党史网站建设的力度,加强对涉党史网站的监管,规范党史信息传播秩序。

广开才路,切实加强党史队伍建设。要着力提高党史文化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历史文化素养。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团结鼓劲、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党史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强化高端引领机制,以实施党史文化精品工程为牵引,鼓励年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党史文化大家、名家和党史领域领军人物。要配好配齐基层党史工作专职人员,探索建立党史联络员、党史信息员和党史宣讲团队伍,鼓励扶持从群众中涌现的各类党史文化人才和积极分子,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党史队伍。要引导广大党史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大家、名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严肃对待作品的社会效果,争做恪守职业道德的表率,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二)努力带动和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以文固本,莫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对于当今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丰富的党史文化资源,就是我们的党史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近年来,有人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搞历史虚无主义,随心所欲地戏说历史,对历史人物进行颠覆性评价,这是对历史的歪曲,也是对文化的亵渎。我们要在继承和弘扬党史文化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实现中华文化的开拓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与时倶进,以党史文化促进党的文化建设。要用党史文化丰富、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党的文化,建设共产党人共有精神家园,用党史文化和党的文化教育党员干部,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历史文化素养,促使党员干部切实承担起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要用党史文化和党的文化所凝聚的优良传统和伟大精神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纯洁性,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示范带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以党史文化和党的文化示范带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牢牢占领党史舆论阵地,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党史文化和党的文化的主导和引导功能,用文化的魅力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

党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伴随着党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党史文化也将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大力加强党史文化研究和党史文化建设,既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需要持续努力的工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动力,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强协作、开拓进取,深入开展党史文化研究,大力弘扬党史文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本文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同志于2012年8月14日在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与中共浙江省委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党史文化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9期)

进入 欧阳淞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党史文化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79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