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宝健:切实改进理论宣传应重视四个问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838 次 更新时间:2024-01-05 14:55

进入专题: 理论宣传  

许宝健  

 

2021年2月22日,一位领导同志给《学习时报》刊发的一篇文章做了一段批示,首先肯定这篇文章的文风不错,希望《学习时报》多登一些能真正提出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且有个性的文章。接着指出当前理论宣传文章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比如“文件化”的风格,面面俱到却千人一面,论述往往比较笼统、浮在面上,看不出作者个人的独到见解与个性化表述,等等。他还希望学习时报能在改文风上带个好头。

我反反复复读了多遍,深感这个批示中指出的问题和我们平时做理论宣传工作的感受完全一致,不能不说领导看得透、点得准,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些年,我们的理论宣传取得了很大成绩,也产生了一批深受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欢迎的好作品,但大多数文章存在批示指出的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切实加以改进。

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避免浮在面上、笼统论述

现在的理论宣传文章,普遍没有“问题”。文章没有提出问题,自然也谈不上深入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理论创新要把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坚持”,其中第四个坚持就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这句话再明确不过地指出了理论的根本任务,就是回答和指导解决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提出问题。问题是文章的灵魂,提出问题是做文章的前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文章有价值的标志。

理论宣传文章作者一定要搞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要写文章?第二个是读者为什么要看你的文章?真正发自内心要写文章,是你有了问题,并有了对问题的见解,这是写文章的内在动力;第二个问题更重要,你写了,也发了,读者为什么要看?时间对人太宝贵了,他人为什么要花时间看你的文章呢?我觉得每一个理论宣传文章作者在写文章之前都要搞清楚这两个问题。

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量所谓阐释性解读性文章,从头看到尾看不出作者提出的问题和观点,不仅如此,连话都是重复别人的,表达上也千篇一律。因为不能真正提出问题,或者提不出真正的问题,这样的文章在结构上就“露馅”了。稍微注意就会发现,现在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并列式的,直白说就是罗列和堆砌,没有层次,没有递进,因为用不着讲逻辑关系。

曾经和一位作者交流,为什么写文章都是罗列式,他脱口而出:“编辑删的时候方便。”如此的“编辑意识”不知道是不是作者的真心话,也不知道是多少作者的真实想法,但编辑删稿子倒确实方便了,一段一段删就可以,不大会影响文章整体感。

其实作者不仅应该有编辑意识,更应该有读者意识,而且作者和编辑都应该有读者意识,因为我们共同的劳动都是为读者服务的,如果读者都不买账,不看你的文章,我们的劳动和付出还有什么意义呢?

二、增强文章个性化表述,避免“文件化”风格

俗话说文如其人,对照宣传文章来看,远不是那么回事。人是一人一面、千人千面,但是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却千文一面呢?曾经有一个编辑改作者的稿子,作者却说,这不能改,那不能改,为什么不能改?因为都是讲话和文件的原话。编辑说:“你告诉我哪句不是原话?”有些文章,把明引和暗引的讲话与文件中的话去掉,一半就没有了。一些理论宣传文章,你照着我写,我照着你写,怎么能不千文一面呢?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我觉得根本原因恰恰是因为对党的创新理论没有学深悟透,所以只能人云亦云。做不到内化于心,自然无法外化于“文”,这就导致理论产品生产与受众需求产生巨大落差。人民不是不需要理论文章,我们生产的理论产品量也不能说不大,但却满足不了受众需求,这是因为一些媒体和作者费劲地生产出来的文章,不是读者需要的、满意的,读者需要的、满怀期待的,我们又不能完全提供,这就是当前理论宣传工作中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怪现象。新时代是理论需求极其旺盛的时代,也给理论创作提供了难得的创造辉煌的契机,理论媒体和理论工作者千万不能辜负了这个新时代。我们要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下大功夫,以需求为导向,完成理论产品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避免文件化和千文一面,首先作者不能认为理论宣传文章就是这个样子,而应该认为它本来就不是这个样子,或者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我们要倡导建立一种羞耻感,以把理论宣传文章变成这个样子为耻。理论文章的作者理论水平都很高,驾驭文字的能力都很强,只要建立了这种羞耻感,用不了多久,理论宣传局面就会有很大的改观,就会生动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十分生动的,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生动的。”那么相应地,理论宣传也应该是生动的,理论文章写作也应该是生动的,以理论宣传为主旨的报刊也应该是生动的。我们提出作者要建立羞耻感,有人以为,说得太重了,还是从正面说好,改成尊严感。是的,理论宣传工作的改进,的确关乎我们的尊严。去年以来火出圈的浙江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微信公众号“浙江宣传”,提出了“说人话”的宣传理念,广大读者用关注度和阅读量给足了创作者尊严。

三、破除一篇文章包打天下的心态,避免面面俱到

我们的宣传,既需要宏大叙事,鼓舞斗志;也需要轻声细语,滋润心田。对学习时报来讲,我们更倾向于做后者。学习时报的选题要力避大和全,要具体再具体,越具体越好,也就是平常说的小入口。不仅入口要小,而且姿态要低,至少要平,这个姿态是作者、编辑和媒体相对于受众而言的。文章要想让读者爱看,观点要想让读者接受,没有平等的姿态、平实的文风、平常的交流,是难以实现的。没有一个人愿意拿起报纸、杂志,就要接受教训和指点。我每天看大量来稿,真的搞不懂为什么有的作者一上来就宏论,从标题到内容,都大得不得了,全得不能再全,恐怕落下了什么,大有一篇文章包打天下的感觉。不管作者是什么职位、什么身份,只要一写文章,就变得高高在上,就得面面俱到。标题大而全,内容无新意。文章发完了,到网上一查,查不到自己的,因为都是这类标题。很多文章就像有些城市的建设一样,就是摊大饼,一圈一圈往外摊,越摊越大,越大越抓不住重点,读者就看得云里雾里。同北京大学一位知名教授交流,他说最近看到一位知名专家的文章,“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里看外看,就是看不出来说的啥”。可见,有些专家的文章,连同行都看不下去。

分析原因,有的文章之所以要在面上做文章,是因为没有抓到点,没有聚焦点,这个点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眼。缺了这个点,文章就没有了可论述性,要是硬写,就只能人云亦云、不知所云。说到缺“点”,有的作者不服气,说我的文章有“点”,是的,有的文章是有“点”,但是“点”太多,都连成片了。一篇文章只有一个“点”,是主题集中,有多个“点”,就是没有重点了。有的作者片面认为,只有说得全,面面俱到,才能显得作者有水平,这实在是天大的误解,“全面”永远不是好文章的标志。写文章不是布置工作,生怕漏掉哪一方面。让一篇文章包打天下,是文章不能承受之重。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有些作者的认识误区,是媒体和编辑造成的,至少我们是有责任的。媒体发什么样的文章,作者就以为媒体需要什么样的文章,就会写什么样的文章;同样,如果作者来什么样的文章,编辑就发什么样的文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闭环,变成一种“局”,大家就都困在这种局里面了。关键是,时间长了,还会感到很舒服。这也是这种局面长期得不到改观的重要原因。所以,理论媒体要有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敢于破局,积极破局,善于破局。

四、继续提升对改文风的认识,依然倡导短、实、新

这里用了“继续”和“依然”两个词,说明这个问题不是新问题,也说明这个问题的顽固性,更说明“改”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延安时期以来,我们对文风的认识一直与党风、作风紧密相连,这个认识的高度一下子就到顶了。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讲,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在著名的《反对党八股》中,毛泽东列举了一些文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等现象。他还做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这些文章就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毛主席很讨厌文章的八股气和八股味儿,他同时也是改文风的典范。毛主席列举的现象现在有没有呢,有,而且结合新的形势有新的发展,可以说形成了“新八股”。从那时到现在,80年过去了,有些人的喜好和口味没有变,遗传性很强,“懒婆娘的裹脚布”顽固存在,改文风的任务远没有完成。

习近平总书记也是改文风的典范。他在《之江新语》有一篇短文说,现在存在一种很不好的文风,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思想内涵却乏得很,就像毛主席所批评的那样,像“懒婆娘的裹脚布”。要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布扔到垃圾桶里去,其实诀窍很简单,可用郑板桥的对联概括为“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那种穿靴戴帽、空泛议论、堆砌材料、空话连篇、套话成串、“大而全”“小而全”等弊病,都要防止和克服。《之江新语》就是一部改文风的示范教材。2010年5月12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专门强调了改文风的问题,正是在这次讲话中,他提出了克服“假、长、空”的不良文风,弘扬“短、实、新”的优良文风。党的十八大后,包括制定中央八项规定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切实改进文风。

谁都愿意看好文章。好文章的标准大家还是有共识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文风好。胡乔木被邓小平称为“党内第一支笔”,是名副其实的文章大家。近日看到一篇文章《胡乔木眼里的好文章标准》,总结了几条,包括“有新意,使人耳目一新”“主题鲜明,一气呵成”“有思想,给人深刻启迪”“赏心悦目,令人心服口服”“言之有物,没有假大空”“解决问题,不面面俱到”等,这些标准,仍然是我们今天应该遵循的。

改文风不可能靠一时之功,也不可能靠一个作者、一家报刊之力,各方面都要出手,要形成一种合力,形成一种势头,形成一种气场,让“假、长、空”的不良文风失去“野蛮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当前改文风着力点就是要在“短、实、新”上下功夫。所谓短,并不完全机械地看文字多少,关键看是不是一针见血、开门见山,是不是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有没有没完没了、拖泥带水。所谓实,从内容上讲,就是要有问题、有分析、有观点、有启示;从论述上讲,不能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逻辑到逻辑;从风格上讲,就是要平等、平实、平常。所谓“新”,就是要有新意,提出的问题是新的,或者给人以新的启示,或者提问题的角度是新的,或者用了新的论述材料,至少语言文字表达上是新的,总不能哪一个方面都是“旧”的。

与大多数国家的字母文字不同,汉语文字是象形文字,从产生的情境来看,是“活”文字,是有生命的文字,是有情感的文字,也是美的文字。如果今天我们连文风都改不了,如果我们不能改变活蹦乱跳的文字组成的文章却死气沉沉这种局面,我们就对不起老祖宗创造的这些文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如果我们不能共同创作出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护的理论文章,我们就承担不起“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职责使命。

(作者系学习时报社社长)

    进入专题: 理论宣传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实务新闻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48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记者》2023年第4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