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锡华:唐代的四位崔姓诗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467 次 更新时间:2023-03-08 15:19

进入专题: 博陵崔氏   崔颢   崔护   崔曙   崔涂  

庄锡华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盛世,诗人辈出,王、张、李是汉族大姓,三姓中涌现了不少杰出的诗人。崔姓排在一百八十位之后,占比不到零点三,崔姓诗人少见亦在情理之中,但就是这不多的几位诗人成绩斐然、作品为读者所瞩目。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谈论的四位崔姓诗人,除晚唐的崔涂外,都来自家世显赫的“博陵崔氏”,这是一个被人称为诗书簪缨、钟鸣鼎食的世家大族。《后汉书》作者范晔感叹:“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崔为文宗,世禅雕龙”。看来优越的家族基因对崔姓诗人在诗坛的表现确有积极的影响。特别有意思的是,四位崔姓诗人都是单名,分别为颢、护、曙、涂,将四字连起来读,居然还是双声叠韵。


盛唐诗人崔颢,好事者附会其与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PK诗艺,虽然未经考证、真假莫辨,但口口相传,由此暴得大名。平心而论,崔颢的《黄鹤楼》确是佳作,“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名物对名物、叠词对叠词,严丝合缝,在讲究对仗的传统诗艺中夺人眼球,是不可多得的名联。该诗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将虚的玄想与实的呈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虚,虚得极为空灵,惟其空灵,可供读者漫无际涯地联想;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写实,将读者的视线从悠远的千年玄思中拉回到当下的现实与诗人即时的感受:天涯孤旅,乡关难越。落魄者的遭际让人同情,相信后来感同身受的游子,读之亦会潸然泪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被人称作诗仙,登临赋诗,本是冶游中必不可少的节目,然而面对壁上崔诗,这位诗界的巨擘也不得不黯然离去。乘舟东下,一路憋屈,到了长江下游的金陵,面对钟山龙盘、石城虎踞,一下来了灵感,一首《凤凰台歌》,卓然不凡,确可与崔诗比肩,不知此诗一出可否让李白从黄鹤楼的不良感受中获得解脱。


另一位崔姓诗人虽然存诗甚少,但一首《题都城南庄》家弦户诵,足以让其名垂青史。如果说《黄鹤楼》以严格、精当见长的话,那么崔护的成功告诉我们,不必严守温柔敦厚的诗教,用不着繁缛的雕饰,至情至性、纯粹白描便可将爱情诗中人物起伏的心澜刻画得淋漓尽致并尽收动人心扉的审美效果。论析该诗,我觉得可以借用郭沫若上世纪40年代对沈从文小说的批评,作品的每一个汉字都濡染着粉红的颜色。“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春日出游,邂逅了一位清纯美丽的乡间女子,诗人并没有彼此互动的交代,但那必定是一次让人魂牵梦萦、难以释怀的惊艳相遇。诗人被无法割舍的情愫煎熬了一年,终于等来了春草又绿的季节,于是旧地重游,意在再续前情,然而桃花依旧,人迹杳然,对结局热烈的想往成了令人心痛的一梦。岁月无情,人归何处? 不过意外的相逢,过后再无交接的机缘,这样的遭际并非崔护所独有。另一位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就像是崔护都城南庄旧事的重演,只是后者戴罪远谪,重拾旧梦已在二十年之后。


我曾在权衡选本得失时为崔曙叫屈,他的一首七律《九日登仙台呈刘明府容》怀古兼抒情,格调浑厚、视野开阔、文字讲究,堪称同类诗中的绝唱。《唐诗三百首》篇幅有限却赫然在列,颇获读者称誉的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选本《唐诗鉴赏辞典》规模颇大,此诗竟未入选,我很是不平。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汉文帝筑台望仙,耗钱费事、折腾许久,排驾升座之后不知看到了什么。千载之后诗人重登此台,眼前满目彩霞,然而历史就如朝日,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而早先那个望仙来此的帝王也如诗中所说的河上仙翁,纵浪大化、去而不返。让我稍觉遗憾的是,面对变迁的世事,诗人的反应只是消极的感慨,未能激发起人生苦短、欲有所为的雄心。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一声深长的喟叹后便欲追寻彭泽的身影,去酒杯中寻觅心灵的陶然。这样的人生态度当然不值得仿效,但诗作本身漫漶的感伤却给读者留下了久久难忘的印象,其高妙的手法确实令人称绝。明人张岱说,选诗成集:“诗果佳,虽无名者不废。”崔曙才高,被唐玄宗钦定为科考中的状元,虽然英年早逝、存诗不多,但极受殷璠看重,说:“曙诗多叹词要妙,清意悲凉;送别登楼,俱堪下泪。”(《河岳英灵集》序)《登仙台》中诗人动情的咏叹,千载而下,读之仍然让人难以为怀,《唐诗鉴赏辞典》弃置不选令人困惑,而这样的遗漏也是今日许多诗文选本的常态。


崔涂是江南人,论门第自然不可与“博陵崔氏”同日而语。笔者认识崔涂是因为在《千家诗》中读到了他的《春夕》,反复吟诵“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一联,深有感触。庄生梦蝶建构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表达的是当事人对逍遥的向往。《春夕》对这一意象作了颠覆性的改造,游子思乡、有家难回,与庄子从无思无为中获得超越、飞升的体验迥然不同,人们在诗行中找不到一丁点欣悦的因子。杜鹃夜鸣,进一步激活了子规啼血的记忆,并因此彰显了与李商隐《锦瑟》的呼应,使诗意中令人窒息的感伤色彩得到了强化。由此可见,一旦进入艺术创作的领域,古人故事尽可为我调用。当然,崔涂对庄生千年之梦的改造也并非标新立异的矫情,水流花谢、他乡送春,寄书不达、华发满颠,一身承受这么多负面的情事,谁都能感受到环境的压迫,谁都会有情何以堪的怅惘。《春夕》像是用忧愁作丝织成的大网,弥漫着悲剧的情绪。读崔涂的这首诗,读者很自然地会想起马致远词中“断肠人在天涯”的文句。唐王朝气数已尽,诗人无意仕进,便只能艰难跋涉于别寻生计的道途,这便是当事人不由自主的运命。清人李怀民著《中晚唐诗主客图》,对“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颇多批评,讥其“俗气”。并责备崔诗“才短意近”,这样苛刻的责难,想是未能注意诗作深厚的文化底蕴,领会一位江湖游子复杂的心绪,因而并不能令人信服。


    进入专题: 博陵崔氏   崔颢   崔护   崔曙   崔涂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诗文鉴赏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131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11月23日 05 版),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