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皇之本始与三一
三皇之总名,初见于《吕氏春秋》,三皇之分名,则见之李斯等之奏议。《史记·始皇本纪》云: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皆曰:“……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是三皇乃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贵。
案《庄子·应帝王篇》云:
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庄子》以泰氏置有虞氏之上,当即指泰皇。又《淮南子·墬形训》云:
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枎木在阳州,日之所曊;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
此言昆仑上三倍之,乃登天上,是谓太帝之居,其下又有众帝,据此太帝之即上帝明甚(《淮南子》注:“太帝,天帝”)。太帝盖亦即泰皇也。
又《封禅书》载武帝时公卿大夫议奏中两称泰帝,其一记元鼎四年事,有司皆言:“闻昔泰帝与神鼎一,一者壹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像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皆尝鬺享上帝鬼神,有德则兴。”其一记元鼎六年事,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颜师古《汉书注》因公卿以泰帝置黄帝上,断言“泰帝者即泰昊伏羲氏也。”其说无确据。罗苹《路史注》云:“泰帝者泰皇氏也。”其说至是:泰帝泰皇同称为“泰”,且同为最贵最上者也。沈钦韩《汉书疏证》则谓即黄帝,其证有二:
(一)《韩非子·十过篇》云:“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作为清角。”《淮南子·览冥篇》云:“昔者师旷(黄帝臣)奏白雪之音而神物为之下降”,注:“《白雪》,太乙五十弦乐名也。”
(二)《抱朴子·极言篇》云:“黄帝论道养则质玄素二女,”既云使素女鼓之,则黄帝也。
王先谦《汉书补注》又尝补举二证:
(三)《世本》云:“庖羲瑟五十弦,黄帝损之为二十五弦。”
(四)王嘉《拾遗记》云:“黄帝使素女鼓庖羲之瑟,满席悲不能已。后破为七尺二寸,二十五弦。”则为黄帝不疑。
说皆甚是。余又尝为补举二证:
(五)《淮南子·墬形训》称昆仑上三倍为太帝之居,而《庄子·至乐篇》则称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穆天子传》亦云:“天子升昆仑之邱,以观黄帝之宫。”此亦太帝即黄帝之证。
(六)李斯等博士议,泰皇最贵,泰皇之下有天皇地皇,而《淮南子·说林训》亦云:“黄帝生阴阳。”阴阳即天地二仪也。
惟顾颉刚、杨向奎二氏著《三皇考》,据泰帝兴神鼎黄帝作宝鼎事,以为绝无合并之理,仅时人以泰帝位高而黄帝传说正盛行,因而强相拼凑。其说非是。黄帝本即“皇帝”之音转,原亦上帝神话之演变(详《黄帝与皇帝》篇)。泰帝泰皇亦本为上帝,则自有合并之可能。《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此言昆仑为上帝之居,又言有百神,正同《淮南子》以昆仑上为太帝之居又言有众帝也。
至于素女,疑在最初神话中亦为上帝之女,《山海经·海内经》有云:“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盖天下之中,素女所出也。”《淮南子》亦以“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盖太帝与其下之众帝及素女俱在天下之中也。《吕氏春秋·十二纪》等亦以黄帝居于四方之中,殆“皇帝”既音转为黄帝,成为古史传说中之帝王,天帝之称号即用太帝或泰皇以代之,而传说之内容犹未大变耳。
《淮南子》又载有“二皇”,《缪称训》云:“昔二皇凤至于庭,三代至乎门,周室至乎泽,德弥粗,所至弥远;德弥精,所至弥近。”是“二皇”为三代前之人王也。但《原道训》所称之二皇,仍不脱神性:“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风兴云蒸,事无不应,雷声雨降,并应无穷。……”《精神篇》又称有二神,与此所称之二皇无二致:
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
“二皇”《路史》称“二灵”,马骕《绎史》云:“天皇地皇称为二灵,是泰古二皇也。注谓伏羲神农者非。”日本饭鸟忠夫著《三皇五帝说》(见《史潮》第一年)亦以二皇即外泰皇而言,指天地二皇。说皆甚是。二皇“能天运地滞”,二神亦“经天营地”,盖秦汉人神话中,以天皇地皇二神乃开天辟地者,犹未知有盘古也。秦汉人神话之以泰皇高于天地二皇,而二皇别为阴阳,创造天地,形成万物。盖由于太一生阴阳之宇宙论之神话化。
《吕氏春秋·大乐篇》云: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
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而《淮南子》亦以“二皇”“二神”能“别为阴阳”,“万物乃形”,“与万物终始”,可为明证。《庄子·秋水篇》云:“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大皇”与“黄泉”相对称,且云“登大皇”,知为最上最高处,即天庭也。《淮南子·精神训》又云:
若夫至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游,适情而行,余天下而不贪,委万物而不利,处大廓之宇,游无极之野,登太皇,凭太一,玩天地于掌握之中,夫岂为贫富肥臞哉!
“登太皇”而可“玩天地于掌握之中”,足见“太皇”之驾于天地之上。盖“太皇”又由神名而演为高于天地之处所,则泰皇天皇地皇之说,其由于太一出阴阳(即天地)之宇宙论之神话化,可无疑也!
谓泰皇出于“太一”,吾国顾颉刚、童书业、蒙文通、杨向奎及日本津田左右吉等同有此说。“太一”本为形而上学之名辞,含本体一元之意,后乃展转变为一元主宰之神名。《楚辞·九歌》有《东皇太一》,词中称为“上皇”,其为最上之神显然。又《文选》十九载宋玉《高唐赋》云:“有方之士,羡门、高羡、上成、郁林、公乐、聚毅,进纯牺,祷璇室,醮诸神,礼太一,传祝已具,言辞已毕。”此以“太一”与“诸神”相对待,亦犹《淮南子》以“太帝”与“众帝”相并提,太一本为最上最贵之神也。唯“太一”既为最上最贵之神,何《九歌》又称之曰“东皇”?
童书业《三皇考·序》云:“东方于五行属木,四时中属春,行次皆最先,所谓‘帝出于震’,在五行说支配下之宗教,东皇太一焉得不成天神中的最贵者?”亦或其称“东皇”者,以东方居阳之故。《汉书·郊祀志》载亳人谬忌奏祠泰一,云:“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东南郊。”及成帝时,翼奉、匡衡、张谭等因泰畤立甘泉,在长安北,犹抗议迁移。其所以欲置泰一于东方,亦以东方居阳之故;因居东方,故称“东皇”耳。
至泰帝之即“太一”,吾人读《封禅书》“泰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之语,已可了然。《汉书·王莽传》天凤六年下书引《紫阁图》云:“太一黄帝皆仙上天,张乐昆仑虔山之上。”证以《淮南子》以昆仑之上为太帝之居,《封禅书》以泰帝位于黄帝上,则泰帝之即太一,益可明矣。泰皇即泰帝,而泰帝即太一,则泰皇之即太一又明甚也。
《史记·封禅书》及《汉书·郊祀志》载武帝元朔五年亳人谬忌奏祠泰一,曰:“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其后又有人上书请祠三一:天一,地一,泰一。蒙文通尝据之以为三皇本于三一,其说非是,当为三一本于三皇也。缪凤林已尝驳斥之(见《三皇五帝说探源》),云:
汉世泰一三一之祠,于古无征,疑皆由三皇之说而出。武帝迷信神祇,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以汉祀五帝而三皇在五帝前,秦人又谓泰皇最贵也,故谬忌奏祀泰一方曰:‘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矣;谬忌仅取泰皇言泰一,而不言天皇地皇也,故其后人上书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祠三一:天一地一泰一矣;是则三一之说本于三皇,泰一之说出自泰皇。
缪氏以泰一出于泰皇,无当;然以三一本于三皇,则甚是。天一地一之名,前无所见,当因三皇之说仿太一之名而巧立者。
《封禅书》又记齐奉八神,为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缪凤林初疑天皇地皇或由天主地主转变,继又自斥其说曰:“继思神以天为尊,三皇苟为神,当曰天皇最贵,而秦博士言泰皇最贵,又上秦王尊号为泰皇,故知其为人而非神矣!”而童书业乃力主天皇地皇由天主地主转变而来,并为之答辩曰:“这个质问,我们可以分两层答复:第一是泰皇之说当出于东皇太一;……第二,太一是‘道’的化身,‘道’驾‘天’‘地’;……泰皇的高于天地二皇,犹太极的高于阴阳两仪。何况‘太’字又本是一个崇高尊贵的称号呢!”童说至是。泰皇之高于天地二皇,犹太一之高于阴阳二仪。《淮南子·精神训》以“登太皇”与“凭太一”并称,又谓“玩天地于掌握之中”,尤为显证。惟童氏必以天皇地皇与天主地主发生关系,以为:
(一)燕齐方士本活跃于秦汉间,五德之运,亦齐人奏之,而始皇始用。
(二)汉武帝时之泰一,亦从东方来。
此二者皆旁证耳。泰皇之说既由“太一”之说来,则天地二皇自必沿阴阳二仪来,固何必由八神中取其二以实之耶?
二 三皇传说之演变
李斯等奏称三皇为天皇地皇泰皇,而纬书如《春秋纬命历序》等乃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以人皇夺泰皇之位,后世多从之,此三皇说之一变。
人皇既夺泰皇之位,其势渐盛,然无解于秦博士之称“泰皇最贵”也?宋罗苹《路史注》云:“按孔衍《春秋后语》,泰皇乃人皇。”并为之解释曰:
秦丞相绾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贵者非贵于二皇也,以其阜民物,备君臣政治之足贵也。……张晏云:“人皇九首”,韩敕《孔庙碑》云:“前开九头,以叶言教”,是也。泰皇即九头纪,旧记不之知尔。《真源赋》云:“人皇厌倦尘事,乃授箓于五姓”,知为九头纪也。
其解“泰皇最贵”非贵于二皇,为说殊迂,盖本于《周礼正义序》云“政教君臣,起自人皇之世”耳。其因人皇有九首之说,乃必谓泰皇即九头纪,既无所据,乃强谓“旧记不之知尔!”其持论之悍如此!
汉儒董仲舒著《春秋繁露》立“九皇”之名以为三王五帝九皇之异号,非有定位,由代次之不同而异,每一代无不由王而帝而皇。然吴韦昭则云:“人皇九人,所谓九皇。”(见《路史·前纪》卷二引)人皇乃由一而变为九,即为九皇矣。清马驌《绎史》又折衷韦昭、罗苹之言,云:“秦博士称‘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即人皇也,亦号九皇。”至此泰皇人皇九皇,三位确成一体,牵合弥缝愈密而失真亦愈甚。
日本星野恒《三皇五帝考》(《史学杂志》第二十编第五号),仍以泰皇即人皇,由字源立说:谓古“泰”“太”“大”三字通用,而“大”古文像人形,《说文》云:“天大,地大,人亦大焉,象人形,古文人也。”近翁独健《三皇考·跋》从之,其解释有二:
(一)天地人三者连系思想战国时已流行,如《易·系辞传》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吕氏春秋·本生篇》云:“始生之者天地,养成之者人也。”
(二)古籍说人贵的很不少,如《孝经·圣治章》云:“天地之性人为贵。”《列子·天瑞篇》云:“荣启期曰:天生万物,惟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
其第(一)理由甚是,其第(二)理由则颇无力,《孝经》《列子》等书皆出秦后,且二书但言人于万物中为贵,非谓贵于天地也。
顾颉刚、杨向奎二氏以此天皇地皇人皇之说,由于刘歆之新三统说,即天统、地统、人统是也。司马贞《补三皇纪》引《河图》及《三五历》云:
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头,淡泊无所施为而俗自化。木德王。岁起摄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万八千岁。
地皇十一头,火德王。一姓十一人兴于熊耳龙门等山,亦各万八千岁。
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分长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
又《太平御览》三九六又一三五引《命历序》云:
人皇出于提地之国,九男,九兄弟相似,别长九国。离艮地精女出,为之后。
又黄奭《逸书考》引《命历序》云:
人皇出焉,驾六羽,乘云谷口,兄弟九人,相象以别,分治九州。人皇治中辅,号曰握元。共治四万一千六百岁。
顾、杨二氏《三皇考》断之曰:
天皇以木德王,地皇以火德王,与相生的五德系统恰合。人皇以何德王,纬书虽没说,但依这次序应以土德王,所以他是生于提地之国,又分九州而以地精女为后了。这和刘歆的新三统说与五德说何等相合,显见得这三皇是从刘歆的学说里推演出来的。
说虽近理,疑仍未是。按之《论衡·论死篇》云:“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中年夭亡,以亿万数计。”《谈天篇》又云:“人皇最先,人皇之时,天如盖乎?说《易》者曰:天地未分,浑沌为一;儒者又言溟涬濛澒气未分之类也。”李斯等奏言“泰皇最贵”而《论衡》亦谓“人皇最先”;又谓“天地开辟,人皇以来”;则人皇之位固足以当泰皇,而人皇之说固所以代泰皇者;秦人从太一说以天皇地皇泰皇连称,而汉人惯闻天地人连系之说,遂改“泰皇”为“人皇”,仍称之为“最先”耳。
三 古帝与三皇之配合
古籍所载,五帝之上尚有古帝;而天皇地皇泰皇与人皇,雅言所未尝见;汉儒于是渐舍天皇地皇泰皇人皇之号,别以五帝以外之古帝配合三皇,其说有四:
(一)伏羲、女娲、神农 见《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曲礼正义》引《运斗枢》,《文选·东都赋》注引《春秋纬元命苞》,《吕氏春秋·用众篇》《孝行篇》注及《水经·渭水注》等。
(二)伏羲、神农、燧人 见《尚书大传》,《白虎通德论》,《风俗通义》引《礼纬含文嘉》,《曲礼正义》引《甄耀度》及谯周《古史考》等。
(三)伏羲、神农、祝融 见《白虎通德论》,《风俗通义》引《礼·号谥记》及《乐记·正义》引《孝经纬钩命决》等。
(四)伏羲、神农、共工 见刘恕《通鉴外纪》引或说。
三皇中之有伏羲神农,为各家之所同,而其另一人,则纷纭无定说。按《易·系辞传》云:“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战国策·赵策》云:“宓牺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吕氏春秋·尊师篇》亦以神农置黄帝上,是伏羲、神农固黄帝、尧、舜以上之古帝,诚可入之于三皇中。
至(一)说以女娲入三皇者,当据《淮南子》,《览冥训》云:“伏羲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何则,至虚无纯一而不一喋苛事也。”其以女娲与伏羲相次,又称女娲“补苍天”,“立四极”,“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而《风俗通义》又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据此,女娲亦固有入三皇之资历也。
(二)说以燧人入三皇者,盖本于《荀子》《庄子》;《荀子·正论篇》云:“何世而无嵬,何时而无琐,自太皞燧人莫不有也。”此以大皞燧人相次。又《庄子·缮性篇》云:“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此又以燧人伏羲相次。《至乐篇》又云:“吾恐回与齐侯言尧舜黄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农之言。”此更以燧人神农相次。据此,可见《庄子》之古史系统,燧人伏羲神农三人固在黄帝尧舜之上,以之附合三皇,亦颇允审也。
(三)说以祝融列三皇者,疑本于《书·吕刑》及《山海经·大荒西经》绝地天通之说:
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书·吕刑》)
帝令重献上天,令黎卬下地。(《大荒西经》)
黎即犁,亦即祝融(见《郑语》等),祝融既为绝地天通分人神之界者,自可列入三皇之中。且《庄子·胠箧篇》列古帝称号,亦以祝融氏与伏犠氏神农氏连称也。
(四)说以共工入三皇者,童书业氏《三皇考·序》云:“这一说似是从刘歆《世经》的古史系统来的。《世经》以伏羲为木德神农为火德,而厕一闰水的共工于其间;作‘三皇’第四说的人,他感觉三皇本来只有二皇,他想那一皇怕是闰统罢,所以便把‘霸九有’的共工氏给凑上了数。”或者后人见《左传》昭公十七年以炎帝火纪共工水纪大皞龙纪连称,既误从《世经》以炎帝即神农,大皞即伏羲,神农伏羲得列三皇,遂又以共工附合之耳。
上述四说,皆各据所本以相配合,故无定说。《尚书大传》且以燧人伏羲神农隐合天皇人皇地皇之说,《风俗通义·皇霸篇》《太平御览》七十七又七十八引《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纪,故托戏皇于人。盖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也。神农悉地力种㯏疏,故托农皇于地。天、地、人道备而三五之运兴矣。”此以遂人、伏羲、神农隐合天皇、人皇、地皇之说,乃又径称为遂皇、戏皇、农皇矣。《御览》七十八引《钩命决》又称伏羲为皇犠,引《命历序》称神农为皇神农。《风俗通义》亦力主(二)说而斥(一)(三)说,云:“谨按《易》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伏羲氏没,神农氏作。……惟独叙三皇,不及遂人。遂人功重于祝融女娲,文明大见。《大传》之义,斯近之矣。”盖赞同《大传》之说义者。惟《大传》以燧人托于天,而《世本》乃以伏羲为天皇。(案,《大传》《世本》之文,疑皆非原本所有)其《氏姓篇》云:“女氏,天皇封弟X(左王右呙)于汝水之阳,后X(左王右呙)为天子,因称女皇。”此盖主(一)说,故又径称女娲为女皇。此云为天皇弟,证以后世传说,女娲为伏羲女弟,则天皇伏羲也。此二说又各以意相牵合,为说更纷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