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27 次 更新时间:2022-06-14 10:39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习近平   共同富裕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课题组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系列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体系、内在机理、时代价值与发展趋向。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统一于中国现代化实践进程,构建起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结构与功能、主体与客体多种逻辑主线在特定时空下的高度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动中国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探索新路径,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问题作出重要贡献。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在新征程中坚定道路自信、继续开拓创新,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优势更加展现,不断开创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不断为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习近平;共同富裕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pp.13-14)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p.2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观点,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体系、内在机理、时代价值和发展趋向。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对于在新征程上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系统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所以“新”,在于其不同于既往现代化道路的独特内涵体系,在实践中卓有成效,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于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最早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随着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积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总结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验,不断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3]“五个现代化”统一于中国现代化实践进程,既彰显世界现代化的普遍特征,又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意蕴。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4.43亿[4]。以国家为单位,这是现代化历史上人口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进程。人口规模巨大产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为中国发展帶来红利。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劳动力是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巨大的人口规模蕴含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人口红利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劳动力基础。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现代化带来压力和挑战。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的现代化,难度和挑战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必须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顺应时代潮流、得到人民拥护的现代化新道路。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5]现代化意味着社会生产空前扩大,人民收入水平空前提高,在发展的同时,收入不平等、贫富差距扩大成为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西方国家虽然较早实现现代化,但一直没能很好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发展不平衡性。近些年来,这一问题在西方国家不断加剧,引发了严重的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浪潮,给国际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超越资本主导逻辑,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社会分配更注重公平,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6](p.59)。在全球贫困状况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比较优势。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是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各国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然而,物质上的满足不是现代化的全部,如果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很容易陷入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泥淖,只有在实现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实现精神生活的充实,才是真正美好的现代生活。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道路,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7](p.268),将文化和经济共同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邓小平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8](p.378)等重要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9](p.187)中国式现代化在推动社会物质生产大发展的同时,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传统的现代化道路是先污染后治理,即在工业化进程中引发环境危机,而后进行产业调整与升级,在国内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生态友好型产业,将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逐渐改善本国生态环境。这一过程漫长且艰难,主要发达国家用了数百年时间才完成转型。中国式现代化在起步阶段也曾为追求经济发展而造成一定的环境损害,进入21世纪后,我们逐步转变发展理念,追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同步推进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持续推动生态环境好转、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西方国家通过对外侵略与殖民掠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通过构建以西方为主的现代世界体系维系既得利益,这导致世界范围内长期存在发展机会不平等、发展差距悬殊等问题,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深重灾难。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充分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立足本国实际,依靠本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奋斗实现现代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坚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推动形成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做到“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0](p.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西方通过战争与掠夺实现现代化之路径的超越,为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与民族提供了宝贵思路。


“五个现代化”各具内涵又互相影响,形成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的内涵体系。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基本国情,是中国推进现代化的逻辑前提,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勇气和历史意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对既往现代化道路经验教训的理性回应,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价值取向和后发优势;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深刻把握国际大势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对“国强必霸”“大国必战”这一所谓历史定律的超越,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发展理念和方法上的突破。“五个现代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质的规定性,即这条道路立足于中国实际,形成独特的价值追求,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不影响他国价值目标的实现并努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同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奪的现代化老路”[11]形成鲜明对比,是一条现代化新路。


二、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在机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12](p.434)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所以走得对、走得通,就在于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并在实践中充分调动人民主体力量,实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结构与功能、主体与客体多种逻辑主线在特定时空下的高度统一。


(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鲜明的实践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符合中国实际。近代以来,国人为实现现代化尝试过各种西方思想理念,包括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但都没有成功,原因是这些现代化方案不符合中国实际。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追求自由和解放的人们提供了科学指导,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模式”到提出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自己的路”,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在实践中不断赋予科学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形成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过程,是一种由理论到实践,又由实践到理论循环往复的过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接续探索,不断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历史与现实相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同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中国拥有近5000年文明史,形成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是我们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实现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宏阔历史场景,在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探索中展开。在早期探索阶段,“学习西方”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共识,国人从技术、制度、文化等各方面学习、效仿西方,却一度忽视甚至漠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自成立以来,自觉担负起“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13](p.41)的历史重任,在带领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比如,“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和合共生”的和平理念等,都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区别于其他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标识。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历史与现实上的统一既合规律性也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基于本国历史文化传统探索形成的现代化道路,这符合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体现现代化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特点。合目的性,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弘扬民族文化优势、厚植文化软实力,为解决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中的各种现实问题提供价值遵循和文化途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联结着中国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反映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推动中国朝着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目标迈进。


(三)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完善的体系架构和明确的目标指向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吸收借鉴各种现代化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吸收借鉴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进行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要求的整合与创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与结构,体现出全新的功能,实现结构与功能的有机统一。从发展顺序看,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经历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顺序发展过程,呈现“串联式”特征,中国现代化同样包含这些要素,但它们却是叠加发展的,呈现“并联式”特征。从发展领域看,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直到形成今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設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充实内容、优化结构,这种发展最终指向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结构与功能上统一是国内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人民对于现代化的迫切需求和复杂的国际形势要求中国快速推进现代化,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形成高效而全面的现代化体系架构。中国共产党把握国内外形势,形成“并联式”发展方式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调动亿万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国仅用70多年时间就基本走完西方发达国家200多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中国奇迹,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四)主体与客体相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由党带领人民开创、由全体人民共享成果


实现现代化内含“为了谁、依靠谁”的基本价值诉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人民观点、人民立场,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创,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创。中国共产党秉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团结带领人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于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曾指出,“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8](p.382)。从基层经验中探索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法。亿万人民的创新创造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提供经验支撑,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目标,扎实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如期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在文化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不走西方国家殖民侵略的老路,依靠本国人民的勤劳奋斗,在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人口大国快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三、精准定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带领人民探索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推动中国发展的同时,不断为世界作出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动中国社会全面进步,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目标是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物质文明方面,中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政治文明方面,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在精神文明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在社会文明方面,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在生态文明方面,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美丽中国建设有序推进。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基础决定中国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与努力。当代中国的发展繁荣进步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走得对、走得通、走得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书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创的,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是全世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自诞生以来,以真理光芒照耀着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的道路,深刻改变了世界,深刻改变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推进理论创新并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是极为艰巨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相结合,不懈推进理论创新,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指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使“具有五百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14](p.343),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和生命力。


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谷,“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强有力地回击了那些唱衰社会主义、唱衰中国的言论,使科学社会主义以崭新形象呈现在世界面前,极大提振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心,“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2](pp.63-64)。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昭示现代化路径多样性,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重要贡献


现代化道路沒有固定模式,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实现现代化必须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人类现代化进程发端于西方,西方国家率先实现现代化,成为发达国家,由此形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野,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道路占主导地位并垄断话语权,当今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走的是西方现代化道路。然而,西方现代化道路具有先天的结构性矛盾,资本至上的发展逻辑导致市场放肆逐利、扩张,引发严重的贫富差距与社会分裂。许多发展中国家学习西方,深受这种结构性矛盾困扰,如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出现的“贫民窟包围城市”现象。实践证明,盲目学习别国现代化道路不仅走不通,而且会给本国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吸收借鉴了既往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经验,但并不照搬照抄这些经验,而是立足本国实际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在运用市场和资本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被市场和资本俘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打破了“全球化=西方化、西方化=现代化、现代化=市场化”[15]的思维定式与路径依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展现了人类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为那些渴望独立自主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


(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到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正经历大进步大调整大变革,与此同时,“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16](p.509)。西方文明曾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然而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全球发展失衡、全球治理滞后等难题,西方世界的“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国强必霸”“零和博弈”等思维方式已经束手无策,西方文明走向衰落、多元文明开始崛起成为不争的事实[17](pp.325-328)。时代的发展形塑着现代化的内涵与标准。面对共同的问题,各国都在探寻解决之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外坚持和平发展,开创同西方文明侵略、剥削、压制惯习截然不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从量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超大规模的现代化,中国拥有14亿人口,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中国实现现代化,必将成为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从质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对内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各方面建设均取得重要成就,中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14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创举。中国对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中国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且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努力为推动解决全人类共同问题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四、科学指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趋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18](p.17)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凝结了党和人民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坚定道路自信、奋力开拓创新,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优势更加展现,不断开创中国现代化事业新局面,不断为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坚持党的领导,健全制度体系,不断夯实现代化建设领导核心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开创的,其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毛泽东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19](p.3)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党在现代化建设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一,要完善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党中央有权威,党才有力量。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要完善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第二,要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要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主线,健全党全面领导现代化建设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将党的领导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第三,要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推进党的建设。要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将党的建设质量的提高转化为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的提升,增强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效能。


(二)坚定道路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前进


道路问题关系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近代以来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与实际来办,必须探索形成并坚持“走自己的路”,这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出发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党和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取得的宝贵成果,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走得对、走得通、走得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道路自信,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迈进。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不同道路的相互斗争交锋中形成与发展的。在探索该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借鉴苏联模式,到提出走自己的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我们党虽经历过挫折,但总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不合适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各种不正确的思想言论进行坚决斗争,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0](p.11)当今时代,道路比较和竞争愈演愈烈,一些西方势力不断诋毁甚至试图颠覆我国现代化道路。坚定道路自信,就要时刻保持头脑清晰,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做好准备同一切歪曲和否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企图改弦更张的杂音噪音进行斗争,坚决捍卫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三)发挥道路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促进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共产党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激发亿万中国人民推动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同其他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区别,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比较优势。


第一,依靠人民力量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当前,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转型阵痛、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等挑战,挑战越是艰巨,越要紧紧依靠人民力量,广泛集纳民智、凝聚民心、激发民力,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站稳人民立场,把群众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背后查找体制机制弊端,找准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来谋划发展思路、完善政策主张,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畅通参与渠道、完善参与机制,及时吸收和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有益做法。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人口优势不断转化为人才优势。




第二,促进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承诺和历史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十四五”规划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21](p.9)。这就要求我们坚定共同富裕的方向与决心,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懈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等各方面的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奋力开拓创新,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拓展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20](p.114)现代化的内涵与标准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发展,当今时代的现代化,除了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外,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进步。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开创并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第一,立足新发展阶段,把准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定位。准确定位事业发展阶段,制定阶段性任务与路线方针政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经过几十年积累,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的历史阶段,是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宏愿的重要阶段。在新发展阶段,我国依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不断增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支撑。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新发展阶段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包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发展理念与思路突破创新的集中呈现,系统阐明了现阶段发展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广大干部群众增强自觉性、主动性,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与改革发展任务相结合,推动新发展理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做法与举措。


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完成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在新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旨在推动经济循环畅通无阻:一方面,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以科技创新驱动消费升级、拓展投资空间;另一方面,立足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进一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優越性。


(五)坚持和平发展,构建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发展。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态势,国际社会需要的是和平与合作,而不是冲突与对抗。中國式现代化新道路应“和平与发展”时代大势而生,坚守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将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类进步潮流。


第一,坚定维护世界和平安宁。当前,世界和平赤字严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横行,跨国争端、族群冲突频发,极端组织、恐怖主义蔓延。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国防政策,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称霸、不搞扩张,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积极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主动参与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应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同各种破坏和平的势力进行坚决斗争,有力维护了地区安全稳定。




第二,积极推动世界共同发展。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不断积累,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思潮涌动,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推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破坏国际贸易秩序。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主张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断完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同时,中国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秉持正确义利观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促进缩小南北差距,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努力为解决全球发展难题贡献智慧与方案,始终不渝地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DB/OL].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2106/t20210628_1818821.html,2021-10-18.


[5]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1]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1).


[12]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3]中共中央文献选集(第1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5]韩庆祥.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丰富内涵[N].学习时报,2021-08-30.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7][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西方世界的衰落和中国的崛起[M].张莉.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18]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习近平   共同富裕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466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