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成: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辟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37 次 更新时间:2022-04-14 00:33

进入专题: 共同富裕  

王国成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新时代践行新的发展理念、实现共同富裕,必然要有与之相应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智慧理论创建和积极实践探索。

一、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必然的社会分配实践形式和生动鲜明的目标体现,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坚持由人民共同奋斗和创造、共享发展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充分展现中国式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使命和本质特征,与时俱进地深入探讨和领会其科学理论内涵,并积极地探索和开辟新的实践路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忠实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百年奋斗中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和矢志不渝的探索追求,也是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立的中国式国家治理和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奋进向未来、齐心谋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所有工作的奋斗目标,就必然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更多地满足群众在经济、政治、法治、文化、教育和生态等各方面的需求,更多地享受改革和发展的红利,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角度维护、发展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更好的发展机会,真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者、创造者和受益者,在科技进步、时代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更有利有效的增强群众参与度、增进人民利益的实现方式,而不变的核心和基点是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群众的智慧与主动性,创造丰厚的物质财富基础。

共同富裕在形式上表现为社会财富分配和利益获取共享,其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斗的理念愿景、特质展现、不懈追求和不竭动力。

二、主体价值实现与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

共同富裕的理论应建构在什么样的微观基础之上,遵循什么样的底层逻辑,与现代经济学及相关理论的关系如何,实践中要如何做好顶层规划,微观和宏观的着眼点及政策应如何按内在关联和本质规律精准对接与深度融合等,这些都只有更多地关注和深化微观行为分析,在主体价值实现的前提下,才会有更具针对性的理论指导,才能在实践中做大“蛋糕”,进而更好地分配“蛋糕”,实现共同富裕。

高度简化抽象的微观行为描述,重点关注资源配置(要素流通)的理论分析方法,不足以支撑解决共同富裕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难以避免传统理论应用和市场运行中的马太效应。需要转变传统观念,跳出原有框架,突破思维定式,深化对微观主体的行为分析。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注重差异化的个体价值、行为方式及如何凝聚形成共同价值和共同行动。消费效用、企业利润、资源配置、要素流动、市场运行、财富创造、收入分配和福祉增进等,都是在微观主体行为的作用下发生和实现的。而微观主体行为的基点、核心和终极目标是自身价值的实现,自然也包括利益(资产收益)最大化。如此的主体价值实现是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的根本点、微观表现和工作抓手,也与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大趋势吻合一致。发现、培育和创造出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和创造财富的岗位、方式和途径,深挖和激发主体价值,尤其是人的价值实现,一步步更加富裕,形成良性的创—享财富循环生态。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通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来让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同时也实现了劳动者自身与社会的价值。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统领经济学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结合过程,对共同富裕就会有实质性的理论突破和创新,就会选准更有效的实现路径。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沿着个体价值—共同价值—共同奋斗—共同富裕(又在激励个体更多地创造和实现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逻辑链序,以超常的智慧和勇气进行理论创新,积极谨慎地实践探索,切实促进共同富裕。

在同质化的完全或有限理性行为假设基础上,以资源优化配置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经济学理论,缺乏对人或主体这一核心要素的深入刻画与应有的对异质行为、差异化利益诉求的关注,秉承的是物性思维和具有物尽其用的特色与着眼点。共同富裕则是要人尽其才和人本主导,更加强调人民群众的共建共创共享,所以相应的必须要勇于理论创新。由于视野的拓展和重心的转移,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就会主要围绕着深化微观行为分析和主体价值实现,在思维方向和技术路径上逐步完成:(1)由单向固化的线性思维,转向多元适变的非线性复杂思维;(2)由局部时点的外部条件比较静态的均衡分析,转向到内源驱动、动态全局的关联涌现分析;(3)由微观宏观相对孤立分隔的理论分析框架,转向微—宏贯通的通宏洞微的理路架构,以应对当今的主体价值取向多元化、行为方式多样化、利益诉求个性化、获取方式差异化、交往边界混搭化和网圈关联多连通化等多因素多场景因果交互、曲折迂回、错落叠合的复杂局面,实现利益共同体中个体与整体的有机统一,玉成共同创造、共享红利。

三、新就业形态与共同富裕的实践辟新

新就业形态主要是指在“互联网+”和蓬勃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带动的生产资料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条件下,在新时代践行新的发展理念中,随着日益个性化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方式的演进,逐步形成的虚实协调融合的生产方式、工作模式和就业生态等,如零工经济、斜杠从业、平台式参与和无雇主灵活就业等多途径、多形态的表现形式。其核心要义就是个体价值充分实现与共同奋斗,由此促进共同富裕。这对压缩物理时空流转、传统组织形式的运作成本,降低数据获取、传输、处理和利用中信息不完全可能造成的风险,智能化满足个性化需求和生活方式等具有显著优势,但也存在着制度规则、社会环境与之失配等短板。为此,要积极探索和开辟共同富裕实践的新途径,密切关注和尽力做好如下主要事项。

1.发掘和激发个体价值,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财富和微观主体基础,开辟新的实践路径和政策着力点。当今社会个体价值取向多元化,行为方式多样化,身份认同和劳动岗位多重化,个体意愿实现多渠道化,社会结构和网联关系日益复杂化,社会形态和异象涌现,微观宏观相互反馈。要将一般理论中的共性行为与用行为/实验经济学发现的个性行为特征、生存本能和历练与用科学智性的技术方法、自我发掘与社会激励相结合,找准行为源头和理论根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针对个性化劳动者的特质和潜能,接受容纳居家办公、斜杠劳动者身份和灵活多样的自主就业方式与岗位,实施人职/岗精准匹配和实现职业生涯价值最大化。注重精神劳动和智慧创造,拓宽服务类型和增强渗透度,鼓励虚实并存的社群成员之间在时间、资源、技能和精力等方面互补调配、分工协作。创设新的劳动关系、组织形态和网联生态,真正把个体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协调好与外界的交互关系。这样也有助于防止诸如数据或平台垄断、资本无序扩张等羁绊共同富裕的社会痼疾。

2.以人人奋斗实现人人共享,以共同奋斗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目标,要充分估计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经济复杂系统工程所具有的整体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综合性,注定要经历充满艰难险阻的长期征途: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调控收入差距、优化社会结构,在为人民利益中实现共同富裕;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共享改革成果来激励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大力弘扬勤劳创新致富和奉献精神,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营造和维护机会均等、劳有所获、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坚持循序渐进,注重激发各类主体的智慧和创新,在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在共同奋斗中实现共同富裕;协调匹配好共享权利与奋斗义务,在个体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凝聚升华共同价值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共同价值的确立保障共同富裕的实现;既要打破大锅饭、防止落入“福利陷阱”,更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完善相应的一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的政策层次体系和作用功能,创设和营造个体价值实现与共同奋斗的社会协调机制,使各类市场主体的关切都有更明确的方向,奋斗有更强的信心和动力,结果有高质量的获得感。

3.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要以市场主体为重心,促进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的深度融合,运用政策组合更好地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理论和政策的着眼点与着力点,要兼顾物尽其用与人尽其才,要从经济的“主动脉”渗透到“毛细血管”,从根上“浇水施肥”,覆盖能为社会作贡献、也应按贡献获得分配的所有类型的市场主体;要直面问题,围绕市场主体的需求和关切而转,契合新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现状实情,精准实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等。比如现如今的就业政策,保居民就业在“六保”中占首保位序,稳就业在“六稳”中是排在第一位的优先选项,而保就业和稳就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和根源性条件。要拓宽劳动的概念和外延,开拓和培育各类主体新的就业方式和劳动岗位等就业形态,要逐步摸索形成对新的劳动岗位和就业形式合理的报酬标准尺度与分配方式,真正使当前的就业政策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引航领向和提供切实有力的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进入专题: 共同富裕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公共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271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