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奎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古文字、汉字学、出土文献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楚文字综合整理与楚文字学的构建”及其他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楚文字编》《古文字与古史考》《汉字学论稿》《汉字为什么这么美》等著作,曾四次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近年来主要精力放在汉字研究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楚文字综合整理与楚文字学构建;汉字学理论探索;汉字阐释学术探讨与汉字文化普及。努力将古文字研究与汉字理论、汉字阐释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实践、学术研究与文化普及相结合,汲取众家之长,做多方面的学术探讨。
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以六国文字书写的战国文献大量消失。汉代文献复兴,古文文献从民间和壁中陆续被发现,逐渐演变成学术史上著名的今古文之争。壁中书发现于鲁地孔子旧宅,鲁国在战国晚期曾经被楚国占领,学者或据此推测,壁中书中的古文可能与楚文字有关。从目前所见的出土楚文献来看,诗书礼易、阴阳五行、老庄孔墨等在楚地普遍流行,汉代淮南王刘安在楚国旧地广泛搜集文献,编纂成规模宏大的《淮南子》,其中一部分源自楚文献当是合乎情理的推断。汉代发现的“古文”都经过隶书转写,除了在《说文解字》中残留一部分外,文本早已消失,难以详论了。
楚文字研究历程与“楚文字学”的提出
汉代以后的文献中也有关于楚文献的零星记载,到了宋代,好古者印行图录,楚铜器上的楚文字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发现的楚文字,对此,学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1932年,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在日本印行,最早把楚铜器铭文汇聚在一起。自1932年到1940年8年间,发现了当时最大两批战国文字材料,寿县楚幽王墓铜器铭文和楚帛书,都是楚文字。自20世纪50年代初,最早的战国简——楚简陆续问世,楚文字材料日益丰富。50年代末,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六系中单列楚国题铭。80年代末,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中详论楚系文字。这个时期楚国题铭或楚文字作为战国文字的分支,逐渐成为一个研究对象。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宗楚文字新材料陆续被发现、公布。1991年,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包山楚墓发掘报告同时出版,自此楚文字呈“喷涌”之势,郭店简、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清华简、安大简,等等,都是在楚简上书写的楚文字,战国古书。有学者把20世纪末所发现的楚简古书与19世纪末发现的甲骨文相媲美,都是可以证明、重建或改写学术史的重大发现。李学勤先生立足学术前沿,形成对楚文字两个重要认识:第一,楚文字研究开启了现代战国文字研究;第二,应当兴建“楚文字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问,楚文字学的构建是这个时代的学问,是当今学者的使命。我期望能为楚文字学的建设贡献一点力量。
我的学术研究几乎是从楚文字研究起步的,20世纪90年代,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楚文字。当时楚文字刚刚热起来,材料还很零散,研究成果也有限。当时设想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料的搜集、整理,做好研究资料卡片,完成楚文字编,进行疑难字考释;第二阶段完成《楚文字通论》,对楚文字进行综合介绍、描写和分专题研究。由于学力不足,时间短促,在完成了《楚文字编》和部分文字考释之后,就以《楚文字编与楚文字编归字说明》为题,在1998年底完成了答辩。这是第一次对楚文字的全面搜集和系统整理,为进一步研究楚文字奠定了基础。
为了整理清华简,我从2009年开始到清华大学工作。其间,我向李学勤先生提出“中心”发展兼顾最新材料的尖端创新与基础研究并重的建议,并提出对楚文字综合整理的设想,得到李先生的支持,他曾建议以楚文字为题,申报一个大课题。2015年底,我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办的“战国文字的研究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汇报了“楚文字研究与楚文字学的构建”的设想。2018年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楚文字综合整理与楚文字学的构建”立项。
从基础做起构建楚文字学
楚文字综合研究是构建“楚文字学”的基础,需要夯实,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资料的清理。自宋代以来,楚文字续有发现,铜器、玺印、货币、帛书、竹简等各种载体上的文字迄今还没有用统一的标准完全地清理和统计。项目首先要完成的就是确定哪些是楚文字,截至目前的总量到底有多少,其中完全释字、疑难字、不识字各占多少,都有准确的统计,全面搜集,彻查家底,对研究对象有整体把握。
第二,建立楚文字数据库。每一个时代的学问还表现在新方法的突破上。数据库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日益显豁,方法日趋成熟,楚文字整理的成果首先需要在数据库上呈现。此数据库的建立有三个目标:一是专题文字编的编纂;二是楚文字通论与楚文字学的基础;三是面向公众开放的楚文字研究信息公共平台。
第三,专题文字编。专题文字编在数据库基础上生成。目前,每一批重要的楚文字材料几乎都有专题文字编,体例不一,详略不同。《包山楚墓文字全编》是最初的尝试,并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同。我们计划对所有楚文字分类或分批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个字的结构、古音、词例、用法都详加分析,穷尽收录,完成“楚文字专题字编丛书”。
第四,增补修订《楚文字编》。《楚文字编》是第一部楚文字的综合字编,2003年出版,迄今已经18年。在此期间,楚文字材料大量涌现,研究成果目不暇接,出版技术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再版需要另起炉灶,全面修订增补。在完成专题文字编的基础上,楚文字编的修订增补才成为可能。
第五,完成《楚文字通论》。在上述工作完成之后,完成《楚文字通论》。《楚文字通论》以描写为主,对楚文字的材料、释读、研究,包括学术史等详加描述,对部分专题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第六,建设楚文字学理论。楚文字学的建设是个长久的过程。所谓“学”,一套概念术语构成的有效的话语系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基本要求。楚文字研究发展为楚文字学的条件日渐成熟:研究对象内涵极为丰富,研究方法多样,多角度的研究成果积累丰厚,现实需求日益增加,构建楚文字学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但难度很大。例如,“楚文字”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与外延尚不确定,以致楚文字的边界并不清晰,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第七,在研究过程中,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只要是从一手材料出发整理与研究,就一定会发现种种值得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证据、思路,形成文章。
《楚文字编》《古文字与古史考——清华简整理研究》 作者/供图
楚文字综合研究目前主要完成了下列基础工作。
第一,听取专家意见,做好前期工作。2019年3月举行了“楚文字综合整理与楚文字学的构建”开题报告会议,邀请本领域专家进行现场指导。2020年5月,举办“古文字材料数据库工作平台设计专家咨询会”,邀请出版社技术专家共商数据库建设,商定合作方式。细化工作量与研究进程,项目组主要成员全部是完成或承担过与楚文字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青年学者,明确分工,细化工作程序。
第二,对楚文字一手资料进行全面搜集,系统整理与深入研究。项目研究人员在精研材料之后,分工完成各部分的集释与释文,并对每一个字的构形加以分析。研究人员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学术讨论会,讨论、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子课题研究负责人作为嘉宾到清华研究生课堂上作专题研究报告,共同讨论。每个青年学者都立足该领域的最前沿,报告过程中嘉宾、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讨论,12场楚文字专题讨论推动了课题的进展,也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科研项目需要每一位研究者都处于研究状态,避免只是做些整理资料的功夫活。目前,基础整理工作已经完成。
第三,数据库建设设计、开发已经完成。数据库建设工程浩大,不仅需要楚文字专业学者设计,也需要计算机专业的技术支持,需要多个团队合作,也需要大量的经费。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和中西书局予以大力支持。近期的目标是为“楚文字编丛书”及楚文字信息检索提供全方位的支撑;长远目标是对古文字数据库的建设发挥作用。楚文字研究团队与出版社数据库技术团体密切合作,平台建设已经完成,试运行之后,对一些问题加以改进。2021年5月中旬召开楚文字研讨会,出版社技术人员亲临指导,有问题当场解决。其后,楚文字信息输入,进入“楚文字编丛书”的编纂阶段。
第四,楚文字专题研究。《楚文字通论》需要在对全部楚文字材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基础上展开。一些专题研究很早就指导博士研究生完成,例如《楚文字讹书研究》等。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有:楚文字常用字研究、楚文字疑难字研究、典型楚文字研究、楚文字疑难读音研究、楚文字构形研究、楚文字异写研究,等等。这些专题都是在具体材料研究基础上进行详细描述,并提升到一定程度的理论性探讨。
问题及展望
第一,如何避免重复。楚文字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成果,每一个疑难字都有不同程度的考释,每一批材料都有文字编之类的工具书,各种类型的问题大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大大小小的数据库也建设了不少。“楚文字综合研究”如果目标不明确,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重复就难以避免。以 “楚文字编丛书”为例,我们对所有的楚文字材料统一处理,运用新方法,通过体例设置、按语撰写等形式,让字编具有深入研究的学术属性、方便应用的字书属性和可以全面检索的引得属性。以资料性为主的基础研究成果如果不全面就不便于使用,不准确就没法使用。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楚文字综合研究这样的基础工作,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避免今后的重复劳动。
第二,如何做好基础研究与创新并重。首先是力争解决疑难问题。问题会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如疑难字考释。有新见的成果形成学术论文,构成创新成果的一部分。其次是开辟新的研究角度。例如,楚文字常用字对楚文献的识读、楚文字的构形、汉字发展演变都是最核心的要素,但长久以来没有纳入研究的视野。古文字研究历来聚焦疑难字考释,现在大量考释文字的时代已经过去,多角度研究是必然趋向。最后是理论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第三,如何提高基础研究的应用价值。随着出土楚文献的不断发现,其价值越来越为世所重视,关注、学习楚文字的学者越来越多。学习楚文字的基本方法是在文本识读中认字,逐渐掌握常用字,最后过渡到对疑难字的关注与考释。目前还没有适合初学者学习楚文字的优质“楚文字读本”。基础研究、学术创新与普及应用并重,才可能成就“楚文字学”。
第四,人才培养。目前的课题组成员大都是成熟的青年学者,在工作过程中会进一步提高研究能力。博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可以在一些专题上有所突破。从总体上来说,“楚文字综合整理与楚文字学的构建”研究非常适合人才培养。如果认真对待,从资料搜集、文本整理、文字考释、理论概括到应用普及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对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大有裨益。
楚文字学的构建需要在楚文字研究基础与现实需求中诞生。目前首先要做好基础研究工作。“楚文字综合整理与楚文字学的构建”预期取得的成果有:技术先进、功能优越的楚文字数据库、一套专题文字编丛书、一部新编《楚文字编》、一部《楚文字通论》和若干研究论文。
楚文字学构建任重而道远,如何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系统、理论体系,需要在基础工作完成之后继续努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楚文字综合整理与楚文字学的构建”(18ZDA3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