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新飞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19 次 更新时间:2021-12-08 20:40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辛鸣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掌握历史主动确保未来继续成功作出的重要判断。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意义重大。

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而是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基础上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前提下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创造性地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的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中国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党建设成为用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同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创造性地解决了缔造一个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建成一支具有一往无前精神、能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新型人民军队;创造性地解决了团结全民族最大多数人共同奋斗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党和人民事业凝聚了一支最广大的同盟军;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策略,及时解决了中国革命进程中一道道极为复杂的难题,引导中国革命航船不断乘风破浪前进,等等,在这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创造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失时机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些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谱写新篇章,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

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

时代是思想之母,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思想;思想是时代之声,伟大的思想回应并引领伟大的时代。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是通过思考和回答时代课题来推进理论创新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同样如此。

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化。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同时,人类社会又处在一个风险重重、问题多多、挑战频发的世界。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地区热点愈发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传统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更加紧迫地摆在全人类面前。还要看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重塑世界经济结构、经济格局乃至政治版图,深刻影响着各国力量的消长兴衰。生产力的变革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带来社会形态的变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何顺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国际格局和社会状态的改变,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世界需要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化。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时代变迁最突出的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曾经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时代的变化,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不变的初心需要通过变化的理论创新、战略创新、实践创新来实现。

看制度与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彰显。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我们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如何让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需要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刻洞察当今时代本质的基础上,不仅引领中国社会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树立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旗帜;同时登高望远,拨云见日,推动国际社会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引。

坚持发展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十个明确”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战略步骤、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发展新要求、新时代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十个方面,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鲜明体现了人民立场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实事求是、知行合一,不断推进伟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新时代形态,坚持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比如,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重大创新。又比如,美丽中国、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等一系列论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还比如,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不仅展现出巨大的思想伟力,更展现出强大的实践伟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13个方面,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在新时代的中国更加展现并发扬光大。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理论逻辑告诉我们,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马克思对我国古代农民起义提出的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革命口号有过敏锐的观察。他说,“中国社会主义之于欧洲社会主义,也许就像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一样”。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逻辑告诉我们,正是绵延5000多年的文化精神渗润,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加喜闻乐见、更加自然无间、更加润物细无声。其实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是这样做的。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就是充分运用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如“矛盾”“实践”“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等,写下的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邓小平用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小康”概念,就是出自中国传统经典《礼记·礼运》,这样不仅为新的思想营造出一种熟悉的文化氛围与亲和力,更接续上了5000多年的文明之根脉而生生不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紧密结合,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际紧密结合的同时,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与中华5000多年灿烂文明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历史新飞跃有了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与文明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最新成果更具中国风格、更有中国气派。

从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具有浓郁中国文化色彩的阐述作为历史使命与战略愿景,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再到“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以及“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包括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等等。“生生不息”“和而不同”“天下大公”“民为邦本”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内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中,并焕发出持久的精神魅力与文化光辉。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021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经济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