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兰:孝道教育创新的三个维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39 次 更新时间:2021-04-07 01:56

进入专题: 孝道教育  

彭小兰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让教育更有爱,对传统孝道的现代性转换是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明确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位置及合力价值。可通过重塑亲子观念、拓宽教育内容形式、加强社会风气营造三个维度来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让家庭发挥在立德树人方面应有的作用。


一、重塑亲子观念


加强大学生的家庭孝道教育,首先需要大学生确立养身与养心结合的敬养观念。大学生要敬养父母、尊重老人,做到对父母养身与养心结合,不仅包括生物性生命的敬养奉养,还包括精神性生命的敬养奉养,并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一般行为上升到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养身方面,要对父母进行日常照料、物质赡养和疾病关怀。当然,大学生爱惜自己的生命也是孝顺父母的应有之义。在养心方面,大学生敬爱和尊重父母,不违背家庭礼仪,不违背父母的良好意愿和习惯,但也要重视分析鉴别。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大学生要告知父母,多沟通多联系,客观看待代沟,并努力缩小代际差距。


其次,与父母要采取学习和倾听相结合的互动方式。不管时代怎样变化,父母始终是大学生最好的引领者。父母要给子女做出榜样,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不因遥远的距离割断真情,不因日常的忙碌而遗忘真情。父母要认识到大学生对物质供养与精神关怀的认知已经较为普遍,理解尊重的形式要有所转变,同时适应信息时代的沟通方式、交往理念的变化,尊重子女的个性特征;要加强深层次的倾听,深化亲子间的互动对话;父母要优化教养方式,理智地给子女施加爱,在互动沟通中适度介入子女生活,树立长者的威信;加强对学校教育的认知与理解,了解大学生的朋辈关系,给予其朋辈交流的指导。


二、拓宽教育内容和形式


深化高校孝道教育,首先要继续挖掘多学科课程的孝道教育功能。先哲倡导教民以孝,重视《孝经》的教育功能,当今学校教育仍然可以继续在学校各类课程中融入孝道元素。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为例,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爱敬父母、爱敬他人、爱天下父母再到爱敬国家的思路,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在讲授家庭美德时,讲解清楚孝道的内涵与外延;在讲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相关内容时,适当选择《孝经》《弟子规》《陈情表》等儒家经典,并进行现代诠释和解读。笔者开设了一门悦读《孝经》的课程,同学们选课积极,通过学习也受益颇丰。


其次,要继续用孝道元素丰富校园文化。可以在大学的各类自评、班评和校评的思想政治评估考评体系中适当添加孝道指标;学生管理部门要重视与孝道教育基地的联系,开展“孝”文化征文、老龄社会调查等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在学分体系中植入孝道实践教学学分;辅导员、班主任要重视收集大学生的孝道问题,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孝道观;图书馆进行新书宣传时,要以年度方式展出孝道专栏书籍,让学生了解孝道典籍;大学的各类论坛,可以邀请文化专家讲授孝道经典,领读孝道经典,如《颜氏家训》等,倡导家训阅读,推荐著名家训、家书。


三、 加强社会风气营造


改进社会孝道教育首先要导民以孝。在蕴含深厚“家文化”的中国,要把孝道作为个人品行和家庭规范之一,同时发挥孝道的治理价值。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历史和事实证明,家多孝子亲安乐,国有忠臣世太平。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史记·周鲁公世家》上说:“只有平易亲民,方能礼行之于上,化而为风;民习之于下,变而为俗。”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应以上率下,涵育好家风,助推全社会形成尊崇孝道的好风尚。


其次,要重视文化浸润。孝道经历千年的文化传承,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应通过传统节日、民间文艺作品等文化载体,以贴近个体生活的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孝道风气。比如挖掘除夕、上元、端午、中元、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时纪念先人、寄托孝思的价值;挖掘《诗经》《游子吟》《思亲词》《思亲歌》等文学作品的孝道价值及《劝孝歌》等诗歌的孝道价值;网络与社区宣传者要重视运用形象化的图像、生活化的故事等鲜活的宣教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比如选取《二十四孝》等劝孝书籍做成宣传画册或者广场壁画,让人民在生活中体会孝道和家庭的意义。


再次,要重视孝道入法。社会孝道氛围的营造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实际上,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对尊老爱老进行法律保障的一次有益尝试,规定子女“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民法典》也对老年人的权益保护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


总之,作为一种法理情理并重的教育形式,孝道教育能更加有效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让更多大学生爱家爱校爱国。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智能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19BKS099)阶段性成果)



    进入专题: 孝道教育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590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光明网-学术频道,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