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古刹,教化万方
我的老家沅陵县,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属长江流域洞庭湖支流的沅水中游,处武陵山南麓与雪峰山东北尾端交汇处。沅陵县历史悠久绵长,在湘西出土的秦简中就出现了“沅陵”这一地名的记载。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楚国设立黔中郡,西汉改为武陵郡,汉高祖5年设立了沅陵县,沅陵县城发展至今已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沅陵县总面积约有5852平方公里,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县,沅陵东望桃源、安化,南临溆浦、辰溪,西接泸溪、永顺,北接张家界。这里山水自成一格,峰峦重叠,山体的海拔高度多在300米以上;河溪纵横,有沅水和酉水两条水系纵贯全境。历史上沅陵曾是郡、州、道、府之治所,比如在楚国时就是一个省会城市,一度是湘西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素有“湘西门户”和“南天钥匙”的美誉。
今年春节假期,返乡途中路过沅陵县城,选了一间名为“芸庐酒店”的民宿稍作停留,酒店是一座白墙青瓦的小楼院落,内部陈设是木质家具搭配梅兰竹菊的长卷,流露出一股独特的文化气韵。周边的城镇乡村面貌也焕然一新,干净整洁。虽已临近春节,但天气并不寒冷,薄雾霭霭,云层堆叠,远处的山川树木掩映其间。
与芸庐酒店一巷之隔的地方,就是沅陵著名的龙兴讲寺,趁着假期的空档,我又一次探访了千年古寺。
龙兴讲寺坐落于沅陵县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下,毗邻两条水系,即酉水和沅江,依山而建。龙兴讲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即唐太宗即位第二年亲自下令修建(敕造)。沅陵自先秦开始就是三十六郡之一黔中郡的所在地,交通发达,是西南各省通往长安的要道,而且多民族杂居,在文化和交通上具有重要意义。一心要“以武功定天下,以文法绥海内”的李世民当然要在沅陵这个地方做些文章了,因此在他上任皇帝第二年就决定兴建龙兴讲寺了。讲寺,也不同于一般的寺庙,是专门培养高僧的场所,有些类似于现代的佛学院或者高级干部培训所。《尚书序》记载:“汉室龙兴,开设学校,九五飞龙在天,犹圣人在天子之位,是谓之龙兴也。”唐太宗以“龙兴”赐名这座寺宇,就是希望借佛道讲学来教化周边少数民族,稳定江南地区,大唐的帝国伟业能够兴起绵延。因此这个龙兴讲寺的诞生背景十分不平凡,带有皇家气派和官办色彩。龙兴讲寺兴建起来之后,周边学风浓郁,对唐朝之后一千多年的湘西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确也实现了“龙兴”的愿望,历史又一次证明了教化民众,促进文化传播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
这座龙兴讲寺坐北朝南,建造时依山就势,沿一条中轴线对称布局,占地约170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14座,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寺院与书院共存的佛道儒共存讲寺。唐代之后,它又历经宋、元、明、清的发展,融汇了多个朝代的建筑样式特点,同时又受到佛道儒三教合流以及当地民俗文化的共同影响,故此整个建筑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态和别样的庙宇风格。
拾级而上,从寺门登入山中,龙兴讲寺纵深五进,由头山门、过殿、二山门、大殿、后殿、东西厢房、旃檀阁、弥陀阁、观音阁和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构成,这些古建筑群主体结构大都是唐、宋时期的实物遗存。特别是大雄宝殿最为恢弘,最显皇家气派。在大雄宝殿正前方悬挂着一方匾额,上面写着“眼前佛国”四个大字。这块牌匾还有一段历史典故:明代后期大臣,著名书法家、绘画家董其昌,在其任上前往云南巡视,路过沅陵,途中患上了眼疾,得到了龙兴讲寺内僧人施治,不久便痊愈了,董其昌非常激动,写下“眼前佛国”的牌匾赠送给龙兴讲寺,这块牌匾就一直悬挂在大雄宝殿了。
龙兴讲寺的雕刻也十分有特色,主要有木雕和石雕。龙形石雕显得大气磅礴,东西两侧的石狮是象征瑞祥的神兽。而在头山门外还有以西游取经故事中唐僧师徒四人形象为题材的石雕。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描绘自然生活的雕刻图案,各类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比如梅花、兰花、荷花等形象,还有常见的蝙蝠(寓意“福”)、鹿(寓意“禄”),蝠鹿一起寓意福禄双全。龙兴讲寺虽然是佛学讲学之地,却也体现了能人巧匠们的匠心独运,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期许。
龙兴讲寺中曾经有一件镇寺之宝,叫作千佛袈裟。据资料记载,这件袈裟是明朝隆庆年间的李太后所赐。袈裟外面朱红色,内裹黄色,上面用五色彩丝绣了九百九十九尊佛菩萨,每个佛菩萨长约一寸八分,宽一寸三分,再加上穿上这件袈裟的僧人,合成“千佛”。还有传说认为这件袈裟是李太后亲手所绣,龙兴讲寺的主持大喜过望,以为太后也要来龙兴讲寺,因此还特意在龙兴讲寺正殿入口之处制作了“双凤朝阳门”来迎接她。但最终李太后并没有成行,更为遗憾的是,这件千佛袈裟现已遗失,至今下落不明。
龙兴讲寺的出现起因于帝王之业,后又融合了多种文化潮流,寺中的文物古迹,雕刻艺术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历史印记,这座千年古寺,在教化民众的同时,也传播了多种思想学说,龙兴讲寺以独特的文物形态,集中体现了宗教建筑之美,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更具有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二、虎溪书院,阳明论道
楚国时代,沅陵曾是省会城市。在抗日战争时期沅陵也充当过一段时间的临时省会,湖南长沙一带中学也搬到了沅陵,这其中就包括了北大教授厉以宁教授所就读的湖南雅礼中学。厉老不但从这里考上了北大,还娶了一位沅陵的姑娘,即厉老夫人。在2014年夏我全职回北大工作时,厉老邀请我到全聚德吃饭,当时惊讶不知何故。席间,厉老和夫人告诉了我他们这段佳话。他们都曾到过我的老家北溶乡,甚至还记得很多地名,这让我十分意外。沅陵这个地方,好像一直都与学者息息相关。
我国著名思想家王守仁也与沅陵有着不解之缘,王守仁,字伯安,因为在阳明洞筑室,号阳明先生。王阳明天资聪颖,在明朝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先后在朝廷中历任重要职位。在明朝正德元年,他因为反对宦官刘瑾,被贬黜到贵州龙场做驿丞,正是在龙场这个地方,王阳明在思想上有了顿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由此开启了阳明心学的时代。两年后,他被平反,出任江西庐陵知县,在上任途中经过湖南沅陵。此时沅陵是众多文人、高僧修学治文的地方,王阳明也受邀在沅陵进行了讲学,讲授“致良知”的学说。这也是他自龙场悟道之后的首次公开讲学,一时间引起巨大轰动,讲学活动持续了一个多月之久。王阳明在这里曾经留下一首诗作:
《辰州虎溪龙兴寺闻杨名父将到留韵壁间》
明·王守仁
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寻惠休?
云起峰头沉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
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閒欲满洲。
好景同赏不同游,诗篇还为故人留。
后人为纪念这次讲学,就在龙兴讲寺的北面建筑了虎溪精舍,用来供奉王阳明的雕像。后来又历经修缮,虎溪精舍越来越大,逐步发展成了书院,在明朝崇祯初期,叫作“阳明书院”,后在清朝雍正十一年,改名为“虎溪书院”。
中国儒学史上有四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是孔子,一个是孟子,一个是朱熹,还有一个就是王阳明。孔孟是儒学的开创者,朱熹是儒学及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而王阳明则是在朱熹的基础上颠覆认知的创新者。他没有把孔孟之道看作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而是发展了以“心”为本的哲学立场、“致良知”的道德信念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这些不仅对我国的哲学和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催生出了一个庞杂的阳明心学派,甚至影响到了周边的很多国家,特别是日本。日本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派,叫作日本阳明心学。创始人是中江藤树,他最初是专门研究朱子学(即朱熹等创立的朱子思想学派)的,在37岁的时候买了一套《阳明全书》,反复研读终于开悟,多年的疑惑就此释然,随后中江藤树就继承了心学理论并由此创立了日本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对日本社会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阳明心学中重点阐述的知行合一不仅成为当时覆灭日本德川幕府统治的思想催化剂,更是为明治维新铺平了道路,日本阳明心学更新了一代人的思想指导,为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及国民性格注入了新的理论参考。
虎溪书院后期因年久失修而荒废了,后来在原址上仿照原样建造了一栋砖木结构的房舍。但虎溪书院的价值却是极其重要的,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是阳明心学创立的起点,而其学术体系内容的完善充实,并进而形成完整的哲学体系,则是在沅陵虎溪山完成的。王阳明被贬平反后,在思想上也历经了大彻大悟的阶段,来到沅陵有感于沅陵文人朴实而富有才华的气质,决定留在这里讲学。王阳明曾经多次路过沅陵,在沅陵收下了很多弟子,同时他与龙兴讲寺的主持也是好友,三年前他被贬之时,曾与这位主持就儒、 释、 道三教的问题秉烛夜谈。经过龙场悟道之后,他对这些哲学课题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讲学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王阳明同沅陵的学生、学者们不断就心学理论进行探讨,对儒、 释、 道三教的起源进行思想的碰撞,最终成就了影响深远的“阳明学派”。
除了王阳明,近代的一些学者也对沅陵一往情深,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沈从文,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西的秀美山水,在乘船路过沅陵的柳林汊时激动地这样描述:“我生平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好看地方的。气派大方而又秀丽,真是个怪地方。千家积雪,高山尽作紫色,疏林绵延三四里,林中尽是人家的白屋顶……什么唐人宋人画都赶不上。看一年也不会讨厌。”其中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无怪乎他笔下的那些湘西风物人情都这般可爱了。沈从文对沅陵的赞赏也感染了他的朋友,著名建筑师林徽因抗日战争时期也曾在沅陵短住,并在这里给沈从文写了信,她说:“今天中午到了沅陵。昨晚里住在官庄的。沿途景物又秀丽又雄壮时就使我们想到你二哥对这些苍翠的天,排布的深浅山头,碧绿的水和其间稍稍带点天真的人为的点缀如何的亲切爱好,感到一种愉快……”
沅陵秀丽又自成一格的山水草木,就这样默默无声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们。
三、学富五车,书通二酉
沅陵县境内于1996年建成的五强溪水库发电站,水库总容量42.9亿立方米,控制沅江水流域面积的93%,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五强溪水库的建成淹没了绝大部分老沅陵县城城区。现在的县城是新修的,老城风貌不再。略感欣慰的是,龙兴讲寺、虎溪书院及二酉藏书洞三处重要的历史遗迹都在山上,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前面已经介绍过了龙兴讲寺和虎溪书院,这里来讲讲二酉藏书洞。
二酉藏书洞位于沅陵县城西北方,二酉乡的二酉山上,二酉指的是“酉溪”和“酉水”,此处是酉溪和酉水的交汇点。二酉山不算高,主峰海拔约五百米,但山势险峻嵯峨,多有悬崖峭壁,在周边林木的衬托下倒也显出一派瑰丽雄伟的气象。二酉洞位于二酉山半山腰的绝壁之上,绝壁呈现古铜色,绝壁之下就是涌动的河流,洞口绿树杂草相互掩映,隐秘中还带了一股神秘的气息,不禁让人对洞中景象产生无尽的遐想。
二酉洞用来藏书的历史也相当悠久了,据说最早在这里藏书的竟然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始祖黄帝,他曾在这里藏下万卷书籍。还有一种传说是距今三千年的西周第五位帝王,史称周穆王,周穆王在征战过程中,退守沅江时,将西周的大部分国史文书都藏到了这里。因为这些传说典故,又加上二酉山山势起伏大,形状好似书页一般,这里又被叫作“万卷岩”,藏书洞也被称作“妙华洞”,意思是收藏着精妙中华典籍的山洞。
二酉藏书洞最为著名的一次藏书发生在秦朝时期,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为了巩固统治而进行“焚书”活动,要焚毁的包括一些讴歌先代王朝的《诗》《书》等等书籍,凡是可以用来讽刺时政的书都要被焚毁掉,连谈论这些书籍的人都要受到严苛的刑法,一时间人心惶惶,浓烟滚滚,秦朝以前的文化典籍眼看就要毁于一旦了。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位秦朝的有识之士,偷偷将一部分书籍秘密运到了二酉山的藏书洞中。其中包括了夏、商、周、秦四朝的古籍,自夏之后朝代的文字记录已经较为普遍了,所以有关历史和文化的古籍很多。但后来因为多种原因,这些古籍大部分都遗失了,仅部分留存。在《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小酉山石穴有书千卷,相传秦人所藏。”清代湖南督学使张亨嘉曾来到二酉山朝拜,并题字“古藏书处”的碑文,树立在二酉洞洞口。
因为二酉洞藏书的典故,古人们常用“学富五车,书通二酉”来形容一个人学识很渊博,即读过的书要用五辆车装,连二酉洞里面藏的书都已经学通了。其中“学富五车”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天下》中“施惠多方,其书五车”一句。而“书通二酉”出自上面提到的《荆州记》中,经后人凝练用典,在多部文学作品中出现,例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请个先生,教他读书, 到十六岁,果然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另外在明末清初弹词作品《天雨花》中有一句:“读书自幼到如今,五车二酉俱收纳。”清朝李汝珍的《镜花缘》第十回也用到了这个典故:“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
有种说法认为二酉山洞藏下的古籍避免了中华文化的中断,保存了秦代之前的文化火种,是拯救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诺亚方舟,对于继承发展中华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自藏书之处被发现后,二酉山声名远扬,成为了各路学子前来朝拜的圣地,在二酉山藏书洞中也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诗作,后人得以从这些诗作中窥见前人对二酉藏书洞的推崇之情。
二酉山在2003年被建设为旅游景区,现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二酉洞也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由北京大学博士生张禾协助整理,2021年正月成稿于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