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昆: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推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51 次 更新时间:2020-12-12 09:29

进入专题: 财政   新发展格局  

刘昆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统筹考虑“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系统回答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政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结构调整的优势,涉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财政部门要立足新的发展阶段,承担新的历史使命。在指导方针上,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贯穿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过程各方面,促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落实举措上,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自觉把财政资源配置、财税政策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放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考量和谋划,把握好工作着力点,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只有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把我国强大生产能力有效利用起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才能激发经济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推动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财政在支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方面责无旁贷,并且大有可为。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和引导,促进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全面促进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支持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进一步健全养老、医疗、教育、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政策体系,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提升社会整体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完善流通体系特别是农村流通体系,促进产销高效对接,扩大消费市场。拓展投资空间,发挥中央基建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作用,支持国家重点领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畅通国内大循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放管服”力度,推动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支持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统筹运用好关税、进口税收政策,推动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外贸外资循环畅通。增加优质产品进口,作为国内供给的必要补充,满足国内消费升级和多样化需要。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我们要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只有更加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

近年来,中央财政着力健全科技投入机制,不断优化经费管理,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已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二位。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向,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支持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推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积极性。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形成规模庞大、配套齐全的完备产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再次证明制造业对国家特别是大国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意义。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诸多“断点”“堵点”,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基础不牢、地基不稳问题仍相当突出,必须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中央财政要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保持相关财税政策取向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同时针对重点领域补短板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统筹现有制造业专项资金, 针对产业链不同环节,创新策略给予支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好相关政府投资基金作用,聚焦集成电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推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发挥优质企业引领作用,落实好各项惠企稳企政策,持续优化市场环境,支持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推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体现,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财政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着力构建完善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推动脱贫攻坚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平稳过渡。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支持做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等民生工作,着力支持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推动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升。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更加注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管财政收支矛盾多么突出,民生领域投入都不能减少,要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决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就业公共服务,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加强基本民生服务,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支持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强化风险意识,牢牢守住安全发展的底线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财政部门在防范化解风险、支持安全发展方面承担重要责任,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相关领域的各种风险,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做好相关风险排查、防范和化解工作。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针对影响经济安全的薄弱环节和短板不足,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确保粮食、能源、科技、卫生健康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安全。依法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强化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支持做好金融风险应对工作,有序推进高风险金融机构处置。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支持加强洪涝、旱灾等灾害防御,支持提高应急管理、抢险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保持财政可持续,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合理预计财政收入与支出,统筹考虑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把好财政支出关口,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防止脱离实际、寅吃卯粮,影响财政可持续和稳定运行,给长远发展留下隐患。



来源:学习时报

    进入专题: 财政   新发展格局  

本文责编:wangp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388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