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会议的意图并不是很明白,原来我以为是内部交换一些思想的会,一进来一看这个场面,又在这么一个吴校长讲的,接待了很多正要的大厅里面,有点儿发蒙。后来谷永江同志讲了两句稍微心安一点儿,但还是要说明一下,希望媒体不要报道。因为能够在媒体上说的,经过斟酌的话,座谈晚上在中央台的五周年会上已经说了,这里就想跟诸位讲一讲我的考虑和想法,希望能够得到诸位的帮助。
我想讲三点:
第一点就是入世从现在看起来,这五年中央非常的支持,入世本身并不是孤立的事件,无非是改革开放路线的延伸。我们改革开放到这个阶段,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入世是为改革开放我们中国经济提供了更大的舞台。进出口贸易使适合与我们自然禀赋的结构做到扬长避短,富及的劳动通过出口,自然禀赋的配比发挥不了,通过出口可以创汇,就发挥了自然禀赋的方式。通过自然投资就可以拉长我们某些短线资源,投资外国技术、外国带来的市场,使得改善了我们资源配比。入世以后,就是把中国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改善我们资源的结构。它取得的成就,我想最近有一些专家做了很多分析,吴校长刚才给北大做了广告,我也为书代刊做一下广告,26期发表张晓娟谈的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经济学上做了很深入的研究。
第二点意见,就是入世以后舞台很大,但我们现在碰到很多问题,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我们国家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但是继续我们过去那一套方针,从宏观经济方面碰到很多问题。我们现在讨论宏观经济的时候,稍微把时间拉长一点儿,就会发现我们面临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短期的考虑就是经济过热,需要进行宏观调控,从而稳定经济。稍微拉长一点儿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好象有更加深刻的根源。
最近期间,我们讨论比较多的事情就是“内外两个失衡”,所谓内部失衡主要的表现就是投资和消费失衡,投资和消费失衡也是从宏观经济总需求来看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储蓄和消费的失衡,这是从宏观经济总量供给方面观察到的。这个失衡,当然它跟整个对外经济不是直接有关,而是跟增长模式有关,我们这个增长模式就是粗放的增长模式,所谓粗放的增长模式就是西方国家在早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那段时期的增长模式。也就是英国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的增长模式,特点就是靠资源的投入,特别是靠资本的投入拉动增长。这样的增长模式一定会造成的结果,就是在总资本中物质资本的比重不断的升高。而对人工(工资)的投资,形成劳动者消费基金比重降低,所以一定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一点,做的最深刻的分析,还是马克思在19世纪6、70年代所做的分析,他说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我们现在经济学教学上也是很大的热点,很多学生也学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记住结论,资本主义就要灭亡。但忘了马克思怎么分析出来,马克思实际上就是分析这样一种增长模式从而得出的结论。
但是,我们为什么这么长时间,采用这样一种增长模式,而没有出现经济马上崩溃呢?这跟我们对外经济下的一个发展突破用了一个新的办法,使得我们这个危机没有那么快的爆炸,虽然断断续续出了一些事,比如58年。但改革开放以来,其实我们增长模式没有变,但没有出大问题,这归功于我们出口导向。东亚国家多多少少都是用大量的投资推动增长,但东亚国家获得成功都是利用出口导向。出口导向弥补内需不足,用出口需求弥补,所以就能够维持相当长的时间,支撑我们高速增长,但没有爆发危机。可是根据日本、韩国、台湾的经验,这种出口导向的政策,一定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条件,不然一定会出问题。所谓出口导向并不是讲一个意图,而是有一个实际的经济政策,最主要的一个配合的政策就是本地低估。我们执行这个政策非常成功,特别是94年外汇改革以后,我们对外经济一日千里向前发展,很成功,但也碰到日本在6、70年代碰到的问题,台湾在7、80年代碰到的问题,也就是随着政策的成功,外汇盈余大量积累。
按说应该对这个政策进行继续调整,我说一下今年国民党、共产党两岸论坛台湾方面的主题演讲,也就是孙正教授的主题讲演,题目就是叫做“台湾自由化的经验和教训”。其中就讲到台湾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出口导向政策很成功,到80年代就出现这样的问题,外汇盈余不断的增加,增值的压力很大。这时候应该调整政策,应该市场化,但是由于要保持本地低谷的态势,所以中央银行入世干预收购美元,结果货币过量供应、流动性泛滥、泡沫形成,这就是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外部失衡最重要的失衡,就是这个。外部失衡,我们人民银行大量收购美元,所以就大量的运用中央银行的高等货币收购美元,就使得我们国内的流动性泛滥,这是非常大的危机。这两个都是套起来了。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牵扯到我们要进一步市场化,要用推进改革的办法改变我们的增长模式,如果不能够用改革的方法来推进我们的增长方式转变的话,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们现在在宏观管理上,有的时候是背离这个方面而动的,强化行政干预,结果是改变不了增长模式,增长模式会顽固的叮在那儿。
第三个问题,就是现在需要对我们入世以后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做一些更深入的分析。它牵扯到背后,对经济发展基本的理念。最近中央台在播一个片子《大国崛起》,引起了很热烈的讨论,由此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议论。有的比较深刻的阐述大国崛起的规则,有的看比较表面,也有强烈的反对意见。从强烈反对《大国崛起》言论中可以看到,他们有一整套反对全球化,反对新自由主义,反对市场经济,这就跟我们最近两年多以来,对于入世、对于全球化、对于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所提出的质疑或者批判,和现在WTO多哈谈判等等连成一片,可以说思想相当的混乱。今年1月到3月,对整个对外经济活动的指责,就可以看到。我们是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国家,一切意见都应该可以表达,但是至少我们领导方面和主流媒体,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说法。比如前天中央台做了一个五周年,总的来说不错。中间有一个我觉得好象容易引起问题,就是关于农产品。那一段主角就是黑龙江的农民夫妇,他们种大豆,现在由于美国大豆比我们便宜,所以他们就不种地,进城打工。主持人就请出了当地的党委书记,说你是父母官,你看该怎么办?看来他也没有多少办法。给人的印象就是入世了,美国人大豆向中国倾销了,所以用它的台词来说,老百姓就失去了糊口的来源,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我觉得没有说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想起在网上看到批判《大国崛起》的言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入世就是让美国人用他们的霸权压迫我们,让老百姓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背井离乡。而且沉重打击了我们,农民同胞掉眼泪了。我晚上跟台长同志提了一下意见,说这个好象容易被人说成是中国领导为了要入世,出卖国家权益。但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嘛,两件:
第一件,这事确实应该解决,是不是决定入世就注定这样呢?黄箱、绿箱补贴我们根本就没有补过,这是允许的,但并没有用足啊,我问过农业方面的同志,说我们没有用足,没有钱。第一我们用低会员率给美国人补贴,一年补贴多少钱?一年补贴几千个亿。可我们的农民我们又不补贴,说没有钱。这个事情怎么能够说是因为WTO,因为全球化,因为受美帝国主义的压迫。
第二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这是社会的进步,当然这中间有很多不少的问题,比如农民工对他们权益保护不够,对农民工劳动条件、生活条件政府可以做的事没够做足,这是另外一回事,说的还挺煽情,背井离乡。各种意见都应该发表,但还是应该做工作,否则引起思想混乱。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