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钦珊:溪南村乡建观察:“微干预”与“艺术介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21 次 更新时间:2019-12-11 09:07

进入专题: 乡建观察  

周钦珊  

溪南村隶属广东省普宁市梅塘镇,依榕江南岸而建,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总人口3万多人,全村共有43个自然村。榕江支流蜿蜒流经各个村寨,成为农田灌溉和人们生活的水源。近十几年来,溪南和大部分粤东农村一样,因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和环保意识,人们随意倾倒生活垃圾,排放工业污水,溪流和土地遭到严重污染。原来拥有“水上莲花”美名的溪南村变成极不宜居的地方。每年像候鸟一样回乡过年的外出溪南人对此景象深感痛心,聚在一起时常常会谈论一番,乡建的意识在乡贤们的交往中较早就萌发起来。

周裕丰是众多外出发展的溪南人之一。2013年年底,他像往常一样回老家过年,一天睡至半夜,竟被一股浓烈的塑料烧焦味呛醒,他索性起身顺风找去,惊愕地发现黑作坊正趁夜里悄悄焚烧废料。为了寻找介入的突破口,周裕丰打起了隔壁自然村大寨的主意。大寨是溪南的核心村寨,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是一个拥有十三巷十一街的超大古寨围。寨子的建造有着独特的风水讲究,寨内置有十祠堂五公厅、前水城后方楼和十八座“下山虎”,建筑多为贝灰三合土结构,是一个珍贵的潮汕传统民居古建筑群。如能借力申报传统村落保护单位,再以保护古村的名义设立制度和公约,由点及面地推行环保运动,建立环保共识,那些因谋求个人利益而危害环境的行为,兴许就能够得到公共监管和整治!于是,他迅速组织专家到村里考察,进行古村申报工作。

2014年,在多位乡贤的共同努力下,溪南村如愿挂牌成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单位之一。作为乡村治理的第一步设想,溪南古村申报成功给乡贤们带来了希望和信心。随后,周裕丰和周卫群、周育林、周少年、周国祥等十几位溪南精英组建起一个强大的乡贤顾问团——溪南公益理事会,启动了一系列乡村治理和发展的组织工作:制订《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成立专项发展基金会,建立资金使用和监督的合法机制,呼吁村民树立“大溪南”发展观念和“大乡里”视野等。

在接下来的五年多时间里,溪南公益理事会协同村两委和族亲会从环保入手,成功发起了“水岸同治”工程,修缮危桥打通道路,建立公共文化广场,设立奖教奖学教育基金等,溪南村貌焕然一新,村里七十多岁的环保斗士周光祥老先生特地为此赋诗《“浮水莲花”铭》,感慨溪南的变化。文体方面,自2016年起,溪南村每年春节举办10公里乡村环保马拉松大赛,除了7岁以下的小孩和70岁以上的老人,村民皆踊跃参与,还吸引了许多外地专业跑友。目前,“溪马”已经成为粤东闻名的“中国乡村第一马”,热爱奔跑的年轻村民都为家乡感到自豪。

笔者作为外出求学的溪南人,是溪南乡建实践的目击者和参与者。2017年,我和詹涛建筑工作室负责溪南公益图书馆的营建设计。从一开始我们就把它视为古村保护和乡村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事项之一。除了建筑自身,我们还考虑到未来这个社区公共教育空间所要开展的活动,以及它对整个乡村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我们采用“微干预”和“艺术介入”的策略进行空间重构。对每一处改动,我们都预先构想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比方说,在坚实的外墙壁上打开一扇窗或一道门,让室外的阳光与树影洒进屋子里,让低头读书的小孩抬头就能看见室外古老的大榕树,能听见树上小鸟的欢歌,能遥望远方出神片刻。途经此处的村民们则通过门洞也能看见围坐游戏的孩童,能听见他们朗诵诗歌和故事的稚嫩声音。屋子里边的隔墙,我们尽可能做到敞开通透,使空间迂回,迎合孩童活泼淘气的行为和游戏心理。设计过程中,我们着力构建人作为行为主体与环境互动时的美好状态和情景。

图书馆落成后,吸引了很多孩子到来。他们除了进馆看书,也喜欢聚集在窗前门口交头接耳。原先阴暗潮湿的大树底下,经过清理,变成他们喜爱的聚集地。乡贤周秋凉决定出资把图书馆门口的晒谷场重新修整成篮球场,我们又欣然接过了改造设计的工作。在翻阅了各式球场的图片之后,我们发现普通球场的颜色过于生硬,与古村朴素安详的氛围极不协调。于是我们放弃常规的做法,把它当成一件公共艺术品来创作。经过反复构思,我们采用简笔画的形式,勾画球场的规则线并在四边加上真实的刻度距离,把球场变成一个可以互动的画面。从天空俯视大地,球场四边就像一把长方尺,丈量着传统民居的制式、打球者的步伐以及孩子们成长中的身高。刻度是规矩的象征,我们也借此表达对良好秩序的向往。

球场改造完成以后,孩子们经常聚到上面玩追逐游戏,这使我萌发了为乡土游戏建立档案的念头。近年来,电子游戏从城市走向农村,逐渐替代了原始玩法,各种乡村传统游戏悄悄消失。作为乡村文明独特构成部分的乡村游戏,其重要性虽少有人否定,但真正关注的人不多。我想,与其感叹,不如行动起来,兴许能为乡村文明保存一份别具童趣的珍贵记忆。目前,游戏档案的收集工作已经在溪南图书馆启动,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人参与和支持。

总的来说,溪南村的乡建实践是沿着一条灵活而有创意的思路展开的。实践显示,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机制是当前推动乡村治理变革的一条可行路径,乡村精英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微干预”的原则和“艺术介入”的手法能够在有效保护古建筑的同时激发其新的生命力,因地制宜的设计思维往往最具创造力。



    进入专题: 乡建观察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发展社会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939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开放时代》2019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