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龙:节俭与资本积累

——英国工业化时期企业家创业成功的内生因素分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69 次 更新时间:2019-02-06 00:24

进入专题: 英国   工业化时期  

尹建龙  

内容提要:企业家是承担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获取创业资本并不断积累扩大资本规模是保证创业成功的关键。英国工业化时期投身创新创业的企业家们克制物质消费欲望、保持节俭生活方式,将利润长期高比例地反哺回投转化为资本,实现了企业资本的迅速积累和创业成功。

关 键 词:英国  工业化时期  企业家  节俭  利润反哺


一、英国工业化启动的条件:资本积累和企业家创新创业


“二战”后,许多关心现代发展研究的经济学家将目光重新投向西方工业化早期的历史,特别着重研究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增长机制,尝试汲取历史的经验供发展中国家借鉴。其中以W.W.罗斯托和阿瑟·刘易斯提出的理论最受关注。

曾经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W.W.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把1783-1802年间定位为英国经济的“起飞”(工业化启动)阶段,认为资本投资的增长具有关键作用,1780年英国的“有效投资率和储蓄率从约占国民收入的5%提高到10%或更高比例”,英国的经济开始“起飞”。①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一篇讨论英国为何能够首先启动工业革命的论文中也指出:“现在比较发达的所有国家,在过去的某个时候都经过一个迅速加速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它们的年度净投资率从5%或不到5%提高到12%或12%以上。我们所说的工业革命就是这个意思。”②刘易斯认为储蓄增加是促使资本快速积累和投资迅速增长的原因,但是他指出,关键的问题是“直到我们能够解释为什么储蓄相对于国民收入增加之时,我们才能解释所有的‘工业革命’”。③

罗斯托和刘易斯既延续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强调资本积累推动经济增长的观点,又吸收了内生增长理论重视知识积累和企业家创新的长处。但对于对资本积累和企业家创新创业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缺乏明确论述。④

“二战”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崛起与腾飞,用活生生的事实说明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既需要企业家发挥聪明才智和冒险精神进行创新创业,也需要获得充裕的投资和资本的迅速积累,两者缺一不可,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创新创业和资本积累同时发生、齐头并进。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化的启动和发展,就是在企业家创新创业过程中不断实现资本积累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对企业史和企业家史的微观个案研究也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


二、企业家在创业中保持节俭生活、保证利润反哺实现资本积累


马克思认为以机器大工业代表的生产工具的革新和和以工厂制度代表的生产组织的变化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典型特征。⑤大机器的发明与应用、工厂的建造与运营,都离不开大量资本的投入,特别是建筑厂房和购买机器设备需要大量的固定资本,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大量的投资“沉淀为固定设备”,使企业家成为了“资本的囚徒”。⑥但是,由于社会对创新创业活动本能的怀疑和对不确定风险的担忧,这些工业资本并不是从其他产业部门如农业、商业转入的,正如钱乘旦教授指出: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特别是在工业化发轫的初期,制造业是资金最缺乏的部门,其他部门如农业、海外贸易、殖民地种植园业的富余资金并没有出现过大规模进入制造业的情况。⑦

那么,英国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是如何产生的呢?英国经济史学家T.S.阿什顿认为:“工业资本是他自身的主要创造者”。⑧这种创造主要通过将企业利润“反哺回投”(plough back)转化为企业资本的形式实现的。可以说,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持续性、高比例的利润“反哺回投”是保证工业资本迅速增长、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当然,由于英国工业革命是在自发状态下发生的,几乎没有所谓的政策扶持,因此这种将企业利润节省下来进行反哺回投是企业家的个体行为和自发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企业家们节制消费欲望、将利润不断再投资以实现资本积累的个人意志和个人行为,保证了英国工业资本投资的迅速增长。

英国棉纺织业的“麦康内尔与肯尼迪棉纺厂”和钢铁业的沃克家族企业的创业历程,能够很好地证明这种观点。成立于1795年的“麦康内尔与肯尼迪棉纺厂”(M'Connel and Kennedy,下称麦肯公司)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最大的棉纱精纺企业,创办人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和詹姆斯·麦康内尔(James MacConnel)都是创业企业家的典范。他们出生于苏格兰高地山区的贫困农家,到英格兰的兰开郡当机械工学徒谋生存。1791年初麦康内尔与肯尼迪以技术入股,乡绅萨福德提供资本,合伙在曼彻斯特开办了一家生产“走锭精纺机”(骡机)的作坊,同时兼营棉纺业。合伙企业的初始资本约为600—700英镑,由麦、肯两人经营管理,每人的年薪是40英镑。1795年合伙中止,麦、肯两人各分到816英镑6先令的利润。他们将这些利润加上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140英镑,凑成1769英镑13先令1便士半的初始资本,在租来的厂房里开始创业。⑨

认真剖析这1769英镑13先令创业资本的来源,会非常有趣。首先,在与乡绅萨福德合伙的5年里两人没有领取利润分红,利润用于再投资保证了机械作坊的资本积累和发展,合伙解散后两人获得1632英镑12先令的利润分红;其次,两人克制消费、厉行节俭,积攒了140英镑的储蓄。1791-1795年的5年里两人共领到400英镑的年薪,除去攒下的140英镑,两人用于维持生活的花费为260英镑,每人每年花费26英镑(折合520先令),⑩平均每周花费9先令6便士半,而同时期棉纺厂中成年男工的周工资为10-12先令。(11)作为合伙企业的经理,麦康内尔与肯尼迪的生活水平与普通工人没有差距。

正是依靠这种节俭的生活方式,他们才能将积攒下的140英镑作为初始资本,开始独立创业;也正是依靠这种节俭的生活方式,只提取很少的利润用于个人消费,保持极高的利润再投资率,才能保证企业资本的迅速积累。如1795年麦肯企业的创业资本为1769英镑,仅仅5年后的1800年就暴增为21838镑,增长率为1233%,1810年资本总额更达到88375英镑,较1800年增长了404%。(12)经过短短15年的发展,麦肯企业便发展成为英国规模最大也是技术最先进的棉纱精纺厂。

在资本密集型的钢铁业,沃克家族依靠长期利润反哺逐渐发展壮大的事例也比较典型。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最早大规模采用坩埚炼钢法和搅拌炼铁法的罗瑟勒姆钢铁厂是从1741年创办的铁匠作坊发展起来的,创业资本仅有55英镑,创始人是塞缪尔·沃克(Samuel Walker)和他的两个兄弟。据塞缪尔·沃克的日记记载,创业之初兄弟三人约定每人每周提取的利润不能高于4先令,用于维持各自家庭最低限度的生活,其他的利润都用于反哺企业发展。此后由于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坩埚炼钢技术,为谢菲尔德的刀具制造业提供原料,获利颇丰,企业规模持续扩大,相继在罗瑟勒姆、霍姆斯、科尼斯博罗、马斯博罗等地开办了新的钢铁厂或铸造厂,1760年的产值升到11000镑。(13)

保存下来的部分账簿为了解这家企业的资本积累过程提供了非常详细的信息。1762年账簿记载产值为13500英镑,利润约为2100英镑,但用于分红的利润仅有210英镑,回投利润为1000英镑;1763年的产值为15200英镑,利润约为3000英镑,提取分红的利润仅为350英镑,其他用于法律诉讼、维修、损失的费用约为950英镑,回投企业的利润为1700英镑;1764年的产值是17000英镑,利润约为3100英镑,提取分红的利润为350英镑,回投转企业的利润为1800英镑。(14)

正是由于长期保持了高比例的利润再投资率,沃克家族企业的资本才能实现快速积累,满足钢铁业对大量资本的需求,从一家铁匠作坊发展为拥有多座冶铁炉、炼钢炉、煤矿、石灰矿、铸造厂的大型冶金综合体。经过55年的发展,到1796年,沃克家族的企业中仅罗瑟勒姆钢铁厂的资本总额就超过了20万英镑。(15)从55英镑的微薄创业资本发展到20万英镑的巨额资本,其秘密就隐藏在节俭和利润反哺回投之中。

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企业家白手创业,通过坚持节俭生活、限制消费支出,将企业利润反哺回投从而实现企业资本迅速积累、规模不断扩大,是当时的普遍现象。例如下表中所列出的这些企业,虽然时间有先后,但都在长达15—20年的时段内保持了企业资本总额的持续、高速增长,增长的动力就是来自于企业利润的持续反哺回投。

通过持续、高额的利润反哺促进企业资本积累和发展的现象并不仅限于棉纺织业,在资本密集型的钢铁业、陶瓷业,这样的事例也非常多。正是依靠企业家对自身消费欲望的克制和企业利润的不断反哺,这些行业所需要的大量资本才能够慢慢积累起来。在英国工业化初期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能够迅速发展,这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三、创新创业的特殊性要求企业家保持节俭和资本积累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通过厉行节俭、克制消费欲望实现资本迅速积累的现象,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生活在工业革命时期的牛津大学经济学教授纳骚·西尼尔(Nassau Senior)就用“节欲论”来论证资本利润的来源,他认为劳动是工人对个人舒适的牺牲,工资是对这种牺牲的报酬;资本则是资本家对个人消费和眼前享乐的牺牲,利润是对资本家“节欲”的报酬。他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指出:所谓节欲是指“个人的这样一种行为,对于他可以自由使用的那个部分,或者是不作非生产性的使用,或者是有计划地宁愿从事于其效果在于将来而不在于眼前的生产”,(17)“节制所表示的,既是不将资本投于非生产性使用的那种动作,也是将劳动使用于产生遥远结果而不是眼前结果的那种在性质上相同的行动。采取这样行动的人是资本家,这一行动的报酬是利润”。(18)

马克思虽然辛辣地讽刺西尼尔“用节欲一词来代替被看作生产工具的资本一词”是“庸俗经济学的‘发现’的不可超越的标本!”(19)但马克思也承认企业家通过利润反哺回投实现资本积累的真实性,他在《资本论》中指出:“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20)“节俭啊,节俭啊,也就是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重新转化为资本!为积累而积累,为生产而生产——古典经济学用这个公式表达了资产阶级时期的历史使命……资本家也不过是把这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的机器”。(21)

无独有偶,马克斯·韦伯也非常关注英国企业家的节俭促进资本积累的问题,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禁欲主义与自发的财产享受强烈地对抗着,束缚着消费,特别是奢侈品的消费。当消费的限制与获利的自由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简朴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资本的积累”。(22)

当然,马克思与韦伯对企业家为何要“节制消费欲望”实现资本积累的原因有不同看法,马克思认为这是出于资本主义发展内在的“竞争压力”,韦伯则认为是提倡“入世苦行”(inner-worldly asceticism)即鼓励人们一方面辛勤劳作、拼命赚钱,另一方面又克勤克俭地“禁欲”生活的“清教伦理”在发挥作用,正如他的论断:“个人有增加自己资本的责任,而且增加资本本身就是目的。违犯其规范被认为是忘记责任”。(23)

经济学家熊彼特从企业家来源的“间断性”来分析创新创业与资本积累的必然联系,视角非常新颖。熊彼特指出,由于人们的惯性思维加上“社会的保守本性和社会环境对于想要作一些新事情的人的反响或反作用”,(24)敢于冒险进行创新创业的企业家大多是“新人”,他用一个形象的说法——“一般说来,并不是驿路马车的所有主去建造铁路”来说明这种企业家来源的“间断性”(discontinuity)。(25)正是由于这种“间断性”,作为“新人”的企业家无法获得旧行业的支持,进行创新创业所需资本只能依靠“自有资本”,也就是只能依靠自身的积累才能满足企业发展、规模扩大的资本需求,而这就必须要限制自己的消费欲望,保持节俭的生活方式,尽可能少地提取企业利润用于生活消费支出。

节俭将带来创业成功的丰厚回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广泛流传着白手起家的故事,是许多企业家亲身历程的写照。例如上文提到的曼彻斯特的大棉纺厂主约翰·肯尼迪于1828年对一个法国来访者说:“我从没见过哪一家从一开始就拥有丰厚资本的企业能够成功经营的,真正能发财的人都是白手起家的。他们把事业看作自己的生命,并且从小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只有这些人才拥有足够的能力带领自己的企业克服各种危机,渡过难关。曼彻斯特主要的工业家们都是这类人。”(26)


四、对中国企业家创业的启示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国家和社会都日益认识到承担创新创业职能的“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和宝贵的社会财富。这是因为进行“创新”(innovation)和创业,也就是通过对原有的经济资源和手段进行重组、利用,从而创造“新组合”,这是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但是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要承担各种未知的风险,并因此使大多数人出于对失败的恐惧而无法承担这种职能。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日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创业驱动,这就需要涌现大量具有强烈冒险精神和进取精神的企业家。因此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经济环境,鼓励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去,是保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成功的重要措施。企业家投身创业活动的起步阶段,如何获得启动资本是最大问题。当前国家鼓励大量的有志之士投身创新创业活动,同时也提供了一系列便捷贷款、减免税收、鼓励社会融资等优惠政策措施,保障企业家创新创业活动的成功。但企业的健康发展不能只依赖外来“输血”,只有不断将企业利润反哺回投以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才能保证企业资本的积累和规模的扩大,赢得最后的成功。因此,对于企业家们来说,不仅仅要求其具备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同样也要求培养“克勤克俭”、“勤俭持家”的“节俭”精神,将企业利润用于投资发展,而不是用于购置华衣锦服、宝马香车。

①W.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②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3页。

③W.A.Lewis,"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The Manchester School,ⅩⅩⅡ,No.2(May,1954),p.155.in Francois Crouzet,ed.,Capital F romation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Methuen & Co.Ltd,1972.p.10.

④于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形成问题,比较有影响的综合研究成果如《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七卷“工业经济:资本、劳动力和企业”上册的第二章“大不列颠的资本形成”主要对1760-1860年间英国资本积累进行了计量估算。克鲁泽主编的《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形成》(Francois Crouzet,ed.,Capital Formation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London Methuen & Co Ltd,1972)和安德森主编的《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积累》(B.L.Anderson,ed.Capital Accumulation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London:Dent,1974.)收录了多篇英国经济史研究者的论文。哈德森的专著《工业资本的起源:对1750-1850年间约克郡西区毛纺织业的研究》(Pat Hudson,The Genesis of Industrial Capital:A Study of the West Riding Wool Textile Industry 1750-1850,Cambridge,1986.)选取工业化时期约克郡西区的毛纺织业为研究对象,依据大量工厂档案、账簿分析在向大工业生产转变过程中的资本来源、积累问题。查普曼在专著《工业革命时期的棉纺织业》(S.D.Chapman,The Cotton Industry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72.)和论文《1770-1815年间英国棉纺织业固定资本形成》(S.D.Chapman,"Fixed Capital Formation in the British Cotton Industry,1770-1815",Economic History Review,Vol.23,No.2,1970.pp.235-266.)中则专门讨论了棉纺织业中固定资本的积累问题,提供了大量行业和区域统计数据。国内学者对于工业革命时期资本问题的深入研究比较少,舒小昀的“英国工业革命初期资本的需求”(《世界历史》1999年第2期)一文简要介绍了工厂化生产模式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需求状况和融资的几种可能渠道;徐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资本投资与社会机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的第三章概括地介绍了制造业的投资需求和融资机制。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马克思认为,大工业的最显著特征和与手工工场的根本区别在于使用机器。他对工厂所下的定义是“使用机器的工场”(马克思的原话是“在工厂内,即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场内”。)从《资本论》各章的标题也能看出,《资本论》第一卷第12章的标题为“分工与手工工场”,第13章为“机器与大工业”。

⑥大卫·兰德斯:《1750-1914年间西欧的技术变迁与工业革命》,载H.J.哈巴库克,M.M.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经济发展:收入、人口及技术变迁”,王春法,张伟,赵海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页。

⑦钱乘旦:“序”,第003页,徐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资本投资与社会机制》,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⑧T.S.Ashton,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1760-1830,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p.97.

⑨C.H.Lee,A Cotton Enterprise,1795-1840:A History of M'Connel and Kennedy,Fine Cotton Spinners,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72.pp.10-12.

⑩1971年英国币制改革前1英镑=20先令,1先令=12便士。

(11)据保存下来的工厂工资簿,在1797年成年女工每周能挣3-5先令,8-14岁的童工每周挣1-5先令,成年男工每周能挣12先令.R.S.Fitton,A.P.Wadsworth,The Strutts and the Arkwrights 1758-1830:A Study of the Early Factory System,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58.p.224.

(12)C.H.Lee,A Cotton Enterprise,1795-1840:A History of M 'Connel and Kennedy,Fine Cotton Spinners,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72.pp.101-102.

(13)Peter Mathias,The First Industrial Nation:An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 1700-1914,second 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Methuen & Co.Ltd.,1986.p.114.

(14)Arthur H.John,ed.The Walker Family:Iron Founders and Lead Manufacturers,1741-1893,Council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Business Archives,1951.p.7.

(15)Francois Crouzet,The First Industrialists:The problem of origi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p.133.

(16)Anthony Howe,The Cotton Masters,1830-1860,Oxford and New York:Clarendon Press,1984.p.316,Index 1.

(17)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93页。

(18)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38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52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50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52页。

(2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35页。

(23)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8页。

(24)J.A.Schumpeter,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Redvers Opie,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quiry into Profits,Capital,Credit,Interest,and the Business Cycle,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p.84.

(25)J.A.Schumpeter,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Redvers Opie,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quiry into Prof its,Capital,Credit,Interest,and the Business Cycle,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p.66.

(26)Francois Crouzet,The First Industrialists:The problem of origi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p.38.



    进入专题: 英国   工业化时期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世界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495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贵州社会科学》 2018年01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