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赣南农村的收入与分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78 次 更新时间:2018-05-12 02:29

进入专题: 三农问题  

贺雪峰 (进入专栏)  

01


2016年暑假到赣南农村调研,有很多有趣的发现,以下讨论赣南农村农民的收入与农村社会分层及相关问题。

赣南农村人多地少,山多田少,人地关系相当紧张。调研的宁都县,农民人均土地很少有超过一亩的,大多为0.5亩左右,如此之少的土地决定了仅靠农业收入,赣南农民注定会贫困的。在上世纪末,赣南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栽种脐橙,到目前已有近两百万亩的脐橙种植面积,形成了全国著名的“赣南脐橙”品牌。脐橙主要种在易耕的山坡地。上世纪末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规模栽种脐橙时,脐橙的收益不确定,农民没有栽种的积极性,地方政府通过行政命令。要求乡村干部带头承包荒山调整产业结构,并优惠向城市工商资本招商栽种脐橙,其结果就是,赣南脐橙种植面积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而大部分易耕荒山都被集中到少数人(甚至大部分不是村民)手中。普通农民从脐橙栽种中所获收益相当有限。赣南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来自外出务工。大致在上世纪90年代,赣南农民已经普遍外出务工经商,这与全国农村情况是一致的。也是因此,当前赣南农村与全国农村一样形成了普遍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计模式,年轻子女进城务工经商,年老父母留村务农,农民家庭同时获得务农收入和务工收入。不过,因为赣南农村人多地少,山多田少,一般农户可以从农业中所获收入比较少,一般农户家庭农业收入所占份额有限,而在已经形成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条件下面,外出务工收入相对于全国也是均数,所以赣南农村相对来讲仍然比较贫穷。

大体来讲,当前赣南农村农民收入可以划分为三层,即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上层,占全部农户的比例大约为10%;凡是有强壮劳动力的家庭,农户年收入都可以较为轻松达到3万元,这样的年收入在3万至8万元的农户是赣南农村最常见的中层普通农户,其中又以3~6万元为最多。中层普通农户占到全部农户的大约80%;没有强壮劳动力的家庭就失去了通过劳动来获得市场收入的条件,这样的家庭就是贫弱家庭,其中相当部分家庭的收入十分有限,可能只有1~2万元,甚至在贫困线以下。这样的农户家庭数量不大,大约占到全部农户的5%左右。按照赣南贫困户的标准,人均年收入低于2730元为贫困户,以四口之家来计,即家庭年收入低于1.1万元即为贫困家庭,这1.1万元收入还要包括自家燃料折价收入,庭院经济收入,自给自足收入,则这样的农户数量会极少,大约只占到全部农户的1%,至多3%。而当前赣南农村低保覆盖面早已超过全部农户的5%,甚至接近10%,所以,赣南农村的低保早已做到了全覆盖。


02


赣南农村占比很少的上层即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的农户,又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主要收入来自城市的家庭,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城市办厂经商当工头可以获得较高收入,年收入不仅超过10万元,而且可能达到百万甚至千万元。赣南这样的农户数量很少,占比1%。第二种情况是劳动力比较多的家庭,夫妻一起外出打工获得了较多收入。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多年务工已经成为技术骨干甚至企业中层干部,从而有远超一般务工报酬的收入水平。

第二种类型就是留守农村,从农村中获得较多收入机会的群体。从农村获得收入的机会诸如有较大规模的脐橙种植面积,办有小型作坊如窑场,经营农机或运输,当农业经纪人,小型工程包工头,规模养殖和种植,代理农资,代理水泥钢筋销售,开百货商店,小饭店,工程机械等等,从而虽然未进城务工经商,却在农村仍然可以获得远超过耕种自家责任田的经营收入。这就是我们所讲农村的“中农”,这些留守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可以在耕种自家责任田以外,从农村获得不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从而成为农村的高收入者。这样的中农的上层,家庭年收入可能远超过10万元,但这样的上层显然不会太多,在赣州农村,每个行政村,这样的高收入农户只有几户,大部分中农的年收入接近10万元,仅仅与外出务工家庭收入相差不多。

中农得以存在或生存的关键是农村仍然有着各种获利机会,一些留守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竭力谋取这些获利机会,从而可以获得不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这些留守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也自然而然成为村干部的当然人选。反过来,如果村干部没有在农村谋取到种自家责任田以外的获利机会,他们也当不了这个村干部:村干部报酬不足以支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完成家庭劳动力的再生产。

我们调研的L镇,16个村支书记有13人买了私车,且几乎所有村支书都经营有产业,或是因为有了产业而当村支书,或当了村支书而想办法经营产业,在村支书与个人经营产业之间有着清晰的亲合关系。一般村干部若没有产业收入,这些村干部要么属于家庭中的非主要劳动力,要么村干部当不长,因为当不下去。

也就是说,在赣南农村,依赖农村各种获利机会而产生出来的中农的上层是村支书或村主任的最佳人选,而一般村干部则是中农的中下层。


03


赣南农村家庭收入超过10万元的上层,人数很少,且这个上层与村干部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人数最多的则是中层,即家庭收入在3~8万元的农户。一个农户家庭,只要有一个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一年工资收入三、四万元是不难的,稍微节约,一年可以有二万元的纯收入带回来。若是青壮年夫妻外出务工,年收入五、六万元是不难的事情。再加上中老年父母在家庭的经营收入,一年1~2万元,一个最普通的农户,家庭收入就在五万元左右,最少也有三万元,多则七、八万元。

当然,3~8万元并非这个农户家庭所可以积蓄下来的收入,因为大部分收入都要支出出去,包括衣食住行和人情开支。农户家庭收入除去各种日常开支,往往所剩不多。在赣南,对几乎所有农户来讲都十分巨大的开支一是建房,二是结婚。最近几年,中央振兴苏区的投入在赣南掀起了农民改土坯房为楼房的热潮,农民之间有攀比,几乎是户户借钱建楼房。因为借钱不易,很多农户是有钱先盖第一层,再打工攒钱盖第二层,再打工攒钱装修,一栋房子盖下来可能要用10年时间。结婚也十分花钱,仅仅彩礼,目前赣南的宁都、于都一带已接近20万元,此外还有各种结婚的支出如定亲、买三金、年节送礼,动辄数万元。

正是因为除去家庭日常支出农户所剩积蓄不多,而建房和结婚成本很高,且赣南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做得不好,几乎每个农户都生有多个子女,最少二个,三、四姊妹也十分常见,所以赣南中层农户虽然总收入并不低,却很少有积蓄。


04


有上层和中层,就必然还会有一个下层,即村庄贫弱群体,这样的贫弱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遭遇天灾人祸,二是家庭缺少主要劳动力。无论哪一种,贫弱群体之所以贫弱,主要是缺少可以从市场上获得劳动收入的强壮劳动力,尤其是缺少进城务工经商的强壮劳动力,而只能从有限承包土地获取收入的农户。赣南人多地少,农户承包地面积很小,农户很难仅仅从土地上获得体面生活所需收入。

家庭缺少主要劳动力主要表现为家庭主要劳动力丧失劳动能力,比如重病、残疾等等,而子女又未成年。这样的贫弱家庭数量不大,若不计入五保户,这样的贫弱农户几乎都已纳入到农村低保之中,因为他们的贫困所有人都看得见,一目了然,没有农户会与这些没有强壮劳动力从市场获取收入的农户家庭对比。

家庭中缺少强壮劳动力并非就永远要贫困下去,因为这样的家庭未成年子女正在成长,只要子女成人,成为青壮年劳动力有能力从市场上获取收入,这样的贫弱家庭的状况就可以得到彻底改变。这个意义上,真正改变贫弱家庭状况的是时间,是家庭得到成长的时间。

当前赣南农村正与全国一样推进精准扶贫,只是赣南精准扶贫农户总数比较多,占到全部农户的20%左右,远远超过以上估计5%的贫弱农户的规模。甚至赣南农村低保户的比例也超过5%,接近10%了。这样一个超过农村5%的贫弱农户的低保和贫困户确认,就容易产生出各种问题。


05


当前全国中西部农村普遍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相对来讲,农民人均耕地比较多的农村,比如湖北沙洋县,人均耕地大约2亩户均接近10亩,中老年父母种10亩耕地,再加上各种副业收入,一年有二、三万元收入就不是难事,年轻子女进城务工经商,年收入三、五万元,这样,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农业收入可以占到全部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尤其是考虑到农村生活成本比较低,自给自足经济的成份比较高,农业收入对于农民家庭就更加重要。若有农户可以通过流转邻里亲朋承包地来扩大经营规模,他们比较容易成为中农,村庄也因此就不缺少当村干部的人选。

陕西湄县具有栽种猕猴桃的天然优势,虽然人均耕地只有一亩多一点,却几乎每户都种有猕猴桃,农户从猕猴桃种植中所获收益要远高于湖北沙洋粮食种植的收益,不过,猕猴桃市场价格不稳定,市场风险比较大。湄县每户都种猕猴桃同时每户年轻人进城务工,在半耕半工中,农户家庭中的务工收入只占到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左右,这样的农村家庭收入就使得农民家庭更加富裕,以及高价值猕猴桃种植可以带动农村其他服务配套产业的发展,从而让农村有了更多获利机会。

赣州农业收入相对有限,对一般农户来讲,家庭主要收入来自进城务工经商,农业收入可能只能占到家庭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这样的收入水平不足以形成农村较多的产业配套服务机会。好在赣州的脐橙种植具有规模,虽然脐橙种植只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同样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因为人地关系的差异,在不同的中西部农村,在农民家庭收入结构、村庄社会结构以及村庄治理结构上会产生重要的差异。

转自:《区域中国》



进入 贺雪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三农问题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89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