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外国通俗文学汉译已有百余年历史。然而,五四新文学运动对通俗文学的苛责,使外国通俗文学汉译在此后几十年中始终处于边缘化境地。改革开放后,外国通俗文学汉译开启新征程。进入新世纪,《哈利·波特》《魔戒》《达·芬奇密码》等作品吹响外国通俗文学再度勃兴的号角,作为世界文学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对畅销外国通俗小说的译介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影响多元。
外国通俗文学汉译“译”彩纷呈
内容上,魔幻、奇幻、悬疑、青春、时尚、儿童通俗等小说类型的译介,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视野,使通俗文学成为老少皆宜的大众文学。例如“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大胆融入魔法、幻想、儿童、成长等元素,被誉为以反叛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主张回归和复兴原始神话幻想世界为宗旨的“新时代运动”带来的文学冲击波,是西方文化“东方转向”的表征,在东西方均引起强烈反响。日韩青春文学以网络为据点,融汇网络符号语言和动漫游戏因子,时尚炫酷,与国内“80后”作家群的创作形成互动,成为最受年轻读者欢迎的外国通俗小说类型。外国儿童通俗文学的译介更是如火如荼,新译、复译、重译多管齐下,谱写了一曲众声喧哗的交响乐。
形式上,随着网络文化的繁荣和“新媒体”的崛起,网络译介成为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汉译的重要形式。网络译介通过附加译者角色,形成“译者—读者—批评者”三位一体的翻译行为模式,有助于推广新的翻译技术和工具,有助于推动文学翻译爱好者向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目前,通俗文学网络译介与传统纸媒译介整合互补,已成大势所趋。
传播路径上,除互联网传播,影视与文学译介“联姻”也成为一种重要方式。细数新世纪以来引起巨大轰动的外国通俗小说,几乎都在票房和书市实现了双赢。外国通俗小说译介之所以与影视成功对接,是因为通俗畅销书多以情节取胜,这也恰是影视剧重要的看点和卖点。除此之外,西方通俗文学作家还着意提升作品思想性,在一波三折的情节铺设中探索世道人性等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人生哲理,因此备受影视界青睐,并成为翻译市场的“香饽饽”。
外国通俗文学汉译影响多元
首先,我国通俗文学的类型和概念内涵得到了极大拓展。《哈利·波特》《魔戒》等引发了国内奇、魔幻文学创作热潮,为文学幻想插上魔幻、奇幻、玄幻等多彩的翅膀。《达·芬奇密码》在国内掀起一阵“悬疑风”,本土作家将悬疑元素与民族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实现了悬疑文学的本土化。外国青春文学、时尚文学、儿童通俗文学译介也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国人对文学类型的传统认知,对文学类型的科学界定成为我国学界重新思考的话题。
其次,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达到的艺术成就提升了通俗文学的地位,模糊了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的界限。《达·芬奇密码》堪称雅俗共赏的成功典范。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译介提升了我国通俗文学创作的艺术高度,引发了通俗文学观的嬗变,甚至促成了我国翻译文学的功能转向,由百年前的社会改良工具转变为当今的大众审美消费。
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汉译,对我国通俗文学翻译批评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网络汉译通过有效开发和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了民间翻译批评的崛起、翻译批评内容的创新、翻译批评媒介的多样化、翻译批评主体身份的立体化,以及翻译批评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为通俗文学翻译批评体系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的译介,还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外国通俗文学汉译的繁荣启迪我们开启另一扇窗,即以通俗文学为突破口,采取“互联网+翻译”或“影视多媒体+翻译”的传播模式,在充分调研西方大众审美文化特征基础上,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让中国正在崛起的通俗文学先行“走出去”。例如,2014年麦家的《解密》在35个国家同步上市,签订了21个海外版权;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荣膺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相比严肃文学,通俗文学更易贴近西方读者的阅读和审美习惯。高质量、高品位、高内涵的通俗文学外译可望成为中国文化和文学有效“走出去”的“催化剂”。
总之,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汉译的繁荣,在大众文化崛起的今天,对东西方通俗文学的交流、中国本土通俗文学创作艺术的提升、通俗文学翻译批评的成熟,以及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汉译研究”负责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