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拉开辟了‘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今天,双方要描绘共建‘一带一路’新蓝图,打造一条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之路,把中国和拉美两块富饶的土地更加紧密地联通起来,开启中拉关系崭新时代。”
中拉文明交流源远流长,近年来交流互鉴日益活跃。中方提出建立中拉文明对话机制等倡议,得到拉方积极响应。“中国故事”和“拉美故事”在大洋两岸娓娓道来,相得益彰。
中拉文化交流出现新热潮
徐世澄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拉美有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卡三大古文明。中国与拉美文化都具有积淀深厚、特色鲜明、资源丰富、开放包容的共性,同时又都正经历着当代文化迅猛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双方开展文化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
近些年来,中拉文化交流再次掀起新热潮。中国兴起了一股“拉美文化热”:在北京、上海等地,跳拉丁舞(探戈、恰恰、萨尔萨、桑巴等)已成为时尚;中国流行歌手以唱拉美风格的歌曲为自豪;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影响,北京成立了钢鼓乐团;拉美的足球、烤肉、玉米饼、咖啡等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通过各种交流活动,拉美璀璨的文化,独特、多姿多彩的艺术,使中国观众大开眼界,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的电影、绘画、工艺美术、烹饪美食、针灸医术和武术功夫等在拉美不少国家广为传播,越来越受到拉美人民喜爱。在不少拉美国家,兴起了一股“汉语热”和“中国热”,许多介绍中国、中国文化的活动在当地举行,拉近了中国人民和拉美国家人民的距离,增进了友谊。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重视“一带一路”这个国际合作平台,期待“一带一路”倡导的包括“民心相通”在内的“五通”能在拉美落地生根,推动中拉关系更上一层楼。
据中外文献记载,中华文明与拉美文明的直接联系是自16世纪下半叶明朝万历年间开始的。1573年7月1日,两艘满载中国商品的大帆船离开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的马尼拉前往美洲,于同年11月先后抵达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当时,菲律宾和墨西哥同属于西班牙在拉美建立的“新西班牙”总督府。以此为开端,中菲贸易发展成为中国—菲律宾—墨西哥—西班牙之间横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多边贸易。
从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半期,一些中国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居住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华人”,沿着当时开辟的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太平洋贸易航路,即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墨西哥、秘鲁等国侨居,在那里经商或做工。在这一时期移居拉美的“马尼拉华人”有五六千人。这些华人将中国的丝绸、瓷器、手工艺品等和文化习俗带到了拉美国家。
与此同时,被称为“中国之船”的“马尼拉大帆船”在返航时,也把墨西哥银元“鹰洋”,以及拉美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花生、番薯、烟草等传入中国,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中国人食品结构的多样化起到推动作用,促进了中拉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当前中国和拉美关系正处于蓬勃向上、积极发展的大好时期,文化作为促进中国和拉美之间相互了解、连接各领域交流与合作关系的重要纽带,更是构建中国和拉美关系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当代文化生机勃勃、社会文化开放包容,拉美国家的文化艺术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人民热情开朗、真诚友好,中国和拉美双方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在相互尊重和欣赏彼此文化的基础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定会为中国和拉美友好合作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
拉美文学中国市场潜力大
胡安·马努埃尔·科尔特列蒂
哪位拉美作家的作品在中国被译介得最多?哪个拉美国家文学作品的中文译本出版得最多?
阿根廷以115种译作位居首位。在作家个人排名方面,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则独占鳌头,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已被译成了中文。
阿根廷作家的作品中包含了重要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超越了书籍本身的界限。推广这些文学作品也是间接推介阿根廷电影、探戈、艺术甚至是旅游业的一种方式。文学还承载着阿根廷的国民气质,对数以亿计的中国民众来说,这是他们认识或想象阿根廷及其国民的一扇门户。
博尔赫斯元素的出现很好地推动了阿根廷文化的传播。中国读者对其作品的兴趣让我们感到惊奇,或许这源于中国人特有的好奇心,又或是源于他们对知识的热切向往。博尔赫斯的作品用充满诗意的表达方式诉说着他对东方的情有独钟,而且字里行间总是洋溢着一种哲学的张力,这或许正是他吸引中国读者的重要原因。
总体上讲,《小径分岔的花园》《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和《阿莱夫》是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作品,也许是因为这些作品难以捉摸、充满神秘感而且富含深意。因为兼具阿根廷的地方特色和人类永恒价值,博尔赫斯的作品总是能引发超凡的反响。
作为拉美文学在中国所掀起的热潮的一部分,博尔赫斯已经成为书迷的消费目标。在北京一家重要的书店的纪念品区,就在销售印有博尔赫斯名言中文版的文化衫:“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作者为阿根廷驻华使馆公使、文化参赞)
早期全球化的重要推进者
金国平
1565年,西班牙航海家安德烈斯·德·乌达内塔发现了“太平洋回航”。这条海路的主体航程是从菲律宾的马尼拉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再从美洲延伸至欧洲。马尼拉—阿卡普尔科—欧洲这条航线成为世界历史上最长的贸易路线之一,从1565年至1815年,持续了整整250年。这条航线连接了三大洲:亚洲—美洲—欧洲,成为当时全球化贸易的独特风景。
一般而言,“马尼拉大帆船”指穿越太平洋运载中国货物的军货两用大帆船。从墨西哥城南通向太平洋港口城市阿卡普尔科市的道路,被美洲人亲切地称为“中国之路”,抵岸的“马尼拉大帆船”则被称为“中国之船”。阿卡普尔科市还把每年11月17日定为“中国之船节”。
“太平洋回航”开通之后, 人员与物资交流成为可能。《美洲华侨华人史》中有记载说:“原来在中国和菲律宾之间进行的传统贸易, 经过西班牙人的中介转手, 迅速扩大到了美洲。贸易的商品构成也改变为主要以中国丝绸交换墨西哥银元, 即所谓‘丝银贸易’。这一贸易的形成和发展, 标志着中国和美洲经济联系的开始, 也开了人民之间友好交往的先河。”
虽然这条航路的来航是西班牙人开通的, 但商业回航则是西班牙航海家和中国领水员共同创造的。再则,若无中国货品的供应与商人的参与, 这条航路根本无法维持。中国商人参与不仅仅是以赊货的形式,而且进入了融资领域,因为所获得的白银并非全部流入了中国国内。“中国之船”不仅表明了它的来源地, 还说明了其货物的属性。从此意义而言, “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广义的中国丝绸之路。其实, 中国北方连接中亚—中东—地中海的丝绸之路也以同样的模式运作。
通过“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绸、瓷器、工艺品及亚洲的各种香料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输入美洲, 然后部分主要商品再运往欧洲市场出售, 换回的主要物品是美洲白银。这条航路从1565年起开通,到1584年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环太平洋航行时代的开端。
自此, 太平洋两岸开始了定期航行。这条航路不仅发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它大大超越了太平洋传统的航海范围, 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太平洋航海时代, 而航海路线的巨大变化又促进着贸易新格局的形成。这条航路一直运行至1815年, 后因1821年墨西哥独立而正式结束。
这段史实也为“一带一路”倡议向太平洋和大西洋发展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历史依据。历史表明:在早期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是重要的推进者,它以丰富的货物和强大的私人资本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作者为暨南大学港澳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秘鲁文化富含中国基因
胡安·卡洛斯·卡普纳伊
秘鲁和中国都是文明古国,两国的文化交流古已有之。
比如,在秘鲁发掘的印第安陶器,能看到其受到中国商代陶器的影响。秘鲁北部沿海地区曾出现莫奇卡文化,莫奇卡人建造金字塔、神庙,用砖石建造沟渠,擅长灌溉技术、制陶技艺,当时的服饰和中国西南部的苗族服饰非常相似。类似的相似点还能在两国对龙、狮子等形象的呈现中找到。可以这么说,在秘鲁文化中能找到中国、亚洲文化的基因。
近代,两国文化也有交流。100多年前,许多中国人来到拉美、来到秘鲁。如今秘鲁有幸成为拉美华人占比最多的国家,华人占秘鲁总人口的10%。因此,在秘鲁形成了一种独特文化——华裔文化,这是两国文明融合、交流的产物。
在秘鲁,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写着“CHIFA”的店面,意思是中餐馆,这个名字来自粤语“食饭”。我们有句俗语,每个秘鲁城市的中心广场一定有四个建筑:警察局、市政府、教堂和中餐馆。秘鲁有着世界最好的美食,全球顶级米其林餐厅中有许多都在秘鲁。为什么我们的餐饮业如此发达?因为我们吸取了很多中餐烹饪的经验技巧。
还有音乐,如今有一些秘鲁的音乐家尝试用中国乐器去演奏秘鲁的经典曲目,看起来这是一种创新,但其实秘鲁有很多传统乐器与中国传统乐器相似,两国音乐间的交流其实早有渊源。
因此,如今我们提到秘中加强合作,是根植于文化合作基础之上的合作,两国的交流不仅是外交、政治、经济领域的交流,还有两国人民心与心的交流。我们应重视民间合作和交流,丰富交流的形式,并努力创造新的合作机制。
“一带一路”倡议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获得了包括拉美在内的世界各国广泛认同,成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历史上,拉美和加勒比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也是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方。我们可以利用“一带一路”推进两国中小企业发展和经贸合作,这其中也离不开文化、教育等多种元素的交流。
(作者为秘鲁前驻华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