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步高:我在清华园里教国文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99 次 更新时间:2017-12-30 23:24

进入专题: 国文  

王步高  


原载《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第9期


出于对梅贻琦、王国维、黄万里等教授人品、学问的崇拜,我心中对清华大学一直十分向往, 从东南大学退休后我应聘到这里任教,转眼第五年了。对清华讲堂的“敬畏”,对清华学生感到“震撼”和“自愧不如”,对清华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越来越深刻的体验,对清华园如东南大学般的钟情,刻下我这段人生的轨迹。


1


首先说说清华的学生。


夫子曰:后生可畏。清华的后生尤可畏。来清华前,我是东南大学还算著名的教授,得过不少国家大奖,我牵头的东大大学语文是全国同类课程中第一门国家精品课程。可是清华学生似乎并不看重这些标签和“光环”。第一学期,我的这门大学语文安排课容量120人, 第一次没有选满,还缺1/3,使得教务处不得不专门发个通知,介绍这门课程,动员补选。但我上完第一次课,学生就报以极热烈的掌声。两周后,就有学生发起签名,得到全体同学支持, 要求教务处把大学语文由2课时改为3课时, 他们宁愿只要2学分。从第四周起,我的几门课全部扩大为3 课时。从第二学期起,我的四门课成了清华园很受欢迎、也很难选上的课程。有的课不但要用第一志愿去选,有时命中率也仅1/7。清华学生认可了我们的教材、课件、网站、教学水平,也认可我主持的这些国家精品课程是名副其实的,甚至称它们是精品中的精品, 甚至有人称之为“神课”,我却一直战战兢兢, 心有畏惧。


大家似乎都认为,如今的大学生语文水平每况愈下,我来清华前也有此看法。清华的学生“震撼”了我,他们是我见到的语文水平最好的本科生。


有一次我在上课讲到岳飞与《满江红》的真伪问题,第二次课上就有个学生因“河南话里没有入声韵”,岳飞是河南人,《满江红》是押入声韵的,以此对岳飞《满江红》表示怀疑, 前人还从来没有谁这样提问的。但岳飞有两首《满江红》,有以“怒发冲冠”开头,还有以“遥望中原”开头,同押入声韵,后者岳飞的手迹还在,民国版《中华民族五千年爱国魂》就收了其手迹,至少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该手迹并不怀疑。尽管我不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 但他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值得我们肯定, 我鼓励同学们在学术上提出跟以往观点不同的意见。期末考试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将这个问题作为附加题,并请把电子邮箱地址和手机号码写在题目后面。结果还没等到考试,第一周, 一名女生交给我几页打印稿,把家在北方用入声韵的词牌写词的词人列了一个统计表。此后更有对争鸣双方的主要观点进一步阐述者,也有人指出,岳飞家乡河南汤阴一带是保留入声的。


一次我们讲“诗词格律与创作”这门课, 申昊同学写了《访蒋鹿谭故居》,我一开始怀疑他是抄的,因为蒋鹿谭知名度并不高。我说蒋鹿谭名字叫什么?他说叫蒋春霖,鹿谭是他的号;我说什么朝代的?他说清朝的;清朝什么年间?他说太平天囯时期;我又问他的词集叫什么?他说叫水云楼词;我说你读过冯其庸教授著的《水云楼词集校注》吗?他说我知道这本书但没买着。我说你读的是什么版本?他说王老师你不要怀疑我,我读的是电子版,我还有蒋鹿谭的年谱。说实话,中文系的古代文学研究生也经不起我这七问八问的,真难为他。


大学语文期末考试,我出的一道作文题:读明朝方孝孺的《深虑论》,联系当前实际,用“忧思篇”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整场考试两个多小时,还有很多其他的问答题、赏析题,作文只能占一小部分,36分。结果有一个叫胡欣育的女生写了一篇2000多字的文言文章,通篇没有一处涂改,没有一句文白夹杂,又紧扣题目,文章写得极好。我很感慨,自愧不如。年轻时不如,写不出,如今也不如,写不快。此事一公布,结果学生的作业,近半数都写成文言文。


清华学生选上我的课以后,常常找到上届同学或网络学堂把我全学期的教学幻灯全部打印装订成书,先预习,再在这上面记笔记,并注意我有哪些修改补充。实际上他们也在检查我的备课,如果改动不大,说明我未作新的努力。期末有学生把这样的笔记送给我,他说,老师,您这学期补充改动很多。这不就是我的成绩报告单吗?


我故乡江苏扬中属江淮官话区,是保留入声的,我在教学中标入声字便依家乡方言,谁知也会有出错的时候。我们方言中读“这”和“只”(一只鞋的“只”)没有区别,我一直认为“这”也应为入声,因此在课件上出现“这”字,我便用蓝颜色标注。下课后一个学生对我说,您课件上把“这”标成入声是错的,在《广韵》里它读“鱼变切”,不是入声。我问他,你怎么知道这个字《广韵》的读音。他回答,他编过《广韵》的检索系统,编有《韵典》网。后来我经常用韵典网查字。我读研究生时曾师从王力教授的助手许绍早教授学音韵学,还先后学过两遍,自认基础是较好的,在这位清华计算机系二年级本科生面前我深感惭愧。


我渐渐养成一个习惯,凡遇到古音问题,常常请广东、闽南、广西或学习日语的同学帮助解决。如欧阳修《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 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 野芳虽晚不须嗟。”显然这首诗押《平水韵》麻部,但无论普通话或我们江南方言,“嗟”都发不出“麻”韵的音,末句读来便不押韵。我问学生广东话“嗟怎么读”,他们说“读遮(ze)音”,我说好解决了,我们江南话“遮”读za ,便与“麻”押韵了。后来检索,嗟,《广韵》子邪切,《中原音韵》车遮韵,《分韵撮要》遮韵。问题就解决得较圆满,师生共同努力,教学中尽量少留或不留“死角”。


过去只知粤语有九声,古代分平、上、去、入四声,即使每声均分阴阳,也只八声,何来九声?又听说粤语保留-p,-t,-k作韵尾,究竟如何?我明白说出我的疑问后,一个学生发邮件给我,说:“您之前上课说粤语的九声是把入声分成了-p,-t,-k结尾,但是我今天看到的资料说粤语中的入声分为高阴入、低阴入和阳入,和韵尾不是一一对应的。原文如下:“实际上高阴入、低阴入、阳入声调的音高,与阴平、阴去、阳去是一样的,不过是用-p,-t,-k韵尾的入声字用以区分。由于声调的定义,是包括抑扬性(即实际音高)和顿挫性,而入声韵尾-p,-t,-k正是影响了其顿挫性。因此,即使只以1至6标示,我们仍然要说是有九个声调,或者说有‘九声六调’,不能称作只有六个声调。”还附有一些表格,使我对此认识有所提高。


有一次我讲“诗词格律与创作”,讲到词句两个仄声连用时候,不能任意用两个仄声字,最好用去上声。我举周邦彦《花犯》为例“更可惜雪中髙士,香篝熏素被”“但梦想、一枝瀟灑,黄昏斜照水”(其中加黑的字均为去声或上声)。下课后,有个旁听的学生,跟我说:“《花犯》是犯调,不是正格的,你应该举正格的例子。”我眼睛睁得老大,他是学工科的,还知道什么叫“犯调”?这个术语是一般中文系老师也不懂的。“犯调”是什么意思呢?是两个不同的宫调合成一个词调,像周邦彦自己创的《花犯》《玲珑四犯》。尽管他是批评我的,我眼睛陡然一亮,心悦诚服。


我发现古人的送别诗词很多以黄昏为背景,为什么不第二天起早走呢?在课堂上我说出自己的不解,谁知期末竟有多人以此为题写争鸣文章。有一些言之成理,独具匠心。这样的同学对老师的促进是很大的。作为老师,能不感到“震撼”与“自愧不如”吗?


我年过六旬,在这些后生面前,我决不敢以真理的化身自居,必须谦虚、低调,活到老,学到老。


2


关于如何在清华园当老师,我讲几点。


1.对讲堂要“敬畏”


我知道,我站的这个讲台以前是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大师站的地方。就大学语文而言,据资料记载,曾在清华教过大一国文的教师有:1929—1930年为杨树达、张煦、刘文典、朱自清; 1932 年为闻一多;1934—1935年为俞平伯、浦江清、许维;1936—1937 年为余冠英、李嘉言;1940年为沈从文、吴晓铃、何善周;1944年为王瑶;1946年为范宁、叶金根、朱德熙、王宾阳;1947年为郭良夫;1949年为吴祖缃。这些人哪一位不比我学术造诣高呢?这些大师才与清华在全国的地位相配。我能继承他们的衣钵吗?我与上述名师学术水平有较大差距,但对教学的敬业精神应该是相同的。“敬畏”心态势在必然。


2011年10月4日晚,我梦见在为清华学生讲白居易《长恨歌》,200余人的教室人几乎都跑光,只剩下六七个人,我惊得一身冷汗。每年讲《长恨歌》我都格外卖力,生怕梦中的情形会变为现实。


每次上课前我都要重新备课,即使这篇课文上一周在大学语文课刚讲过,到下周上唐诗鉴赏时我课件又有修改补充,以致一个晚上的课,我做的PPT多达300页。我都提前半小时左右到教室,补充字库,调试电脑和投影、激光笔。

我教的几门课有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教材都是由我主编的国家规划教材或精品教材,网站、课件已接近专业水平,我仍不放过任何一个薄弱、模糊环节。


刚来清华时,“诗词格律与创作”这门课虽有20年的教学实践,但无自编教材,也无教学幻灯,资料积累相对薄弱。我利用当年暑假近三个月,阅读资料,搜集素材,做出前几周的教学幻灯。经过不懈努力,这些课件如今也相当丰富、精美,一次课有200张PPT ,多的达300张左右。


在东南大学“诗词格律与创作”课限40人,学生完成作业,上黑板展示,七到八人一组,其他同学定点评审,我再补评。老师课前负担不重,只需考虑讲课内容。在清华开始两年仍然如此,由于希望上这门课的同学很多,尽管这门课每学期都开,也远不能满足同学的要求。部门领导希望我扩大课堂容量,我先同意扩大到50人,后再次同意扩大到60人,教务处安排一间84人的教室。因为有校内外的本科生、研究生、兄弟院校教师、社会人员,教室坐满,再去其他教室搬椅子。人数激增,再用上黑板的办法评点作业就不行了。改为用教学幻灯评点。要求学生提前把作业发到我邮箱里,我把它们分类做成word文档(如我出10副上联,要学生对下联,要把各人的下联一一归到对应的上联后头),再改成PPT。再对作业标出入声(用蓝色),再用“★”“★★”“★★★” 标出优秀作品、佳句,也用标红色、拉斜标出有问题的句子、词汇,并以括号指出问题的性质(如出韵、三平调、犯孤平、失粘、失对、合掌等等)。教学效果更好了,我却苦不堪言。终于感动了一位来旁听的同学,他帮我做成“清华大学诗词格律与创作作业管理系统”。学生在网上提交作业,每副下联直接置于相应的上联之下,节省了收录邮件的时间,减少了疏漏,提高了质量。我们甚至允许旁听者提交作业,并把提交作业的截止时间推迟到下次上课日上午11时,使学生有更多时间打磨作品。我则依然忙碌,一次要新做80张PPT,还得修改旧课件,有时连吃午饭也来不及,只好去楼下食堂买两支玉米,一边啃玉米一边做课件。旁听生做网站这事也感动了一些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他们结束本课学习后,又主动提出当我的义务助教,帮助学弟、学妹在网上批改作业,评点作品。


由于教学内容、手段不断更新,不少学过这门课的同学经常相约回到课堂来听课。他们还相约参加“清华大学清莲诗社”,该社几乎所有成员都曾是我这门课的学生。


对学生和教学的“敬畏”和虔诚使我的教学水平每学期都有很大提高。我来清华的第三年春节,东南大学一位校领导和几位教务处领导与我座谈5小时,我汇报说:去清华不到三年,我开设的“诗词格律与创作”水平提高超过在东南大学的20年,其他几门也超过在东南大学时的10年。


2.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


宋朝苏舜钦《石曼卿诗集序》曰:“诗之作与人生谐者也。人函愉乐悲郁之气,必舒于言。”中国有“诗言志”的传统。“大学语文”“唐宋诗词鉴赏”系列课程,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应具有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情感教育的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是要在诗词和文学精品的感染下,使学生讲气节、讲节操、讲正气、讲廉耻、讲有所不为、讲不唯上不唯官、讲民本思想、讲平民意识……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东南大学,我就非常注重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来清华后,对号称“半国英才”的清华学子,我深感育人更重于教书。备课时总是认真考虑这篇课文与何种道德情感教育相联系,又要润物细无声,不能生硬牵强,而那样只会令学生反感。


我在课堂上结合作品分析,给学生一些人生提示。如讲到一些爱情诗词时,我把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告诉学生,讲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我以自己所见所闻告诉学生:我的朋友、邻居、同事、亲戚中绝对美满的婚姻是不多的,大量的婚姻都带有一定的凑合成分。现实中的家庭是和睦的、比较和睦的、不太和睦的、同床异梦的和异床异梦的。婚姻要追求美满,但决不要追求完满。完美是不存在的。我还应学生社团之邀在清华大学和多所院校开“诗词与爱情”讲座,我还把自己的爱情故事写成散文《回眸》,发表在文学期刊,挂在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网站上,也被百度文库收录。许多学生含泪读了好多遍。我相信,我的爱情观对清华学生会也有一定影响。


开展校史教育。我在写《清华大学百年赋》时读过大量关于校史的资料,觉得很有价值,我也以清华大学著名校友的经历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如叶企孙、赵九章、梅贻琦、黄万里等。把读校史写读后感作为每学期大学语文的课外作业。来清华前后,我都坚持每年在东南大学以《六朝松下话东大》《人文东大,科学东大》为题讲校史,听众达数万人次,校报还以六个整版连载讲座全文。我还在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以《沧桑百载赋清华》为题,讲清华的校史,也很受欢迎。


古人中我最敬佩苏轼。他坎坷的身世、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性格,都是最有价值的。在《唐宋词鉴赏》教材中,苏轼词分两单元,其中以苏轼的黄州词独立一个单元,讲课时从“乌台诗案”讲起,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讲完之后,我向学生讲了六点人生感悟:(1)要能从黄连(最苦的中药)中嚼出甜味来。苦味中往往蕴含着希望。(2)不要以自己的创伤去博取别人的怜悯,怜悯的眼光后面难保没有几分鄙夷。(3)落魄者的尊严只能靠重新崛起。(4)做生活中的强者,要尊重,不要同情。被同情的永远是弱者。(5)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6)一个人不在于他曾做过什么,而在于他曾做好过什么;能达到自己最好水平的可称“无悔”,能达到时代最好水平和历史最好水平的叫“不朽”。


我还以“乌台诗案与苏轼的黄州词”在清华及其他十多所高校开过讲座,很受学生欢迎。

大学语文讲苏轼的《留侯论》,文章主题是一“忍”字,我便强调要“忍一时之小忿,争一生之高下”。


我前半生经历坎坷,有许多可以汲取的经验与教训。应清华学生社团邀请,我给学生做了关于我个人奋斗、自强不息的讲座。我把人生经历与自己的诗作串在一起,新颖别致。当天教室里连走道讲台边全站满人,北京大学等校也有人来听讲。


我结合文学作品分析开展道德情感教育,很受大家的喜爱,也是我的课程受学生“热捧”的一个主要原因。


3.认真开展研究性教学


东南大学与清华大学学生素质很高,特别是清华,许多学生令我感到“震撼”和“自愧不如”,对他们特别适合进行研究性教学。养成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教师,不迷信书本。大学本科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了十几年,对自己的专业课程反而知之不多,改善思维品格,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语文类课程开始更可行。


每门课开学之初便明确提出,期末要交两份作业,一是对课程进行评价,提意见;二是给我主编的教材挑三个错误。


我还带领学生挑古人的错误,对名家、名篇也不放过。教材的《集评》《汇评》里常常辑录历代名家对某作家、作品互相对立的评论,让学生取舍。对《长恨歌》这样的名作,也指出其多处不足。再如指出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姜夔《踏莎行》“淮南皓月冷千山,暝暝归去无人管”、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等诗句有语病。许多名篇有失黏、失对等音韵格律的毛病。唐代诗人诗作结尾常常疲软,引导学生去读《唐诗三百首》,让他们找出正反两面的例子。


注意用学术的眼光分析作品,不要一味颂扬,更不要用“文笔流畅”“情景交融”之类的套话去吹捧。对较著名的学术争鸣,让学生有所了解。如岳飞《满江红》的真伪,高适《燕歌行》是否讽刺张守珪,李清照是否改嫁过,李白的家世、出生地,欧阳修与冯延巳著作权问题,王国维对周邦彦前后不同的评价……,使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对学术考证等有所了解,虽不深入,浅尝辄止,有胜于无。


期末要求学生对所学领域的某个学术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为加分的附加题,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


4.“回头看”的备课法


我到清华来之后,我不但每学期都重新备课,当然利用原有的PPT,重新补充修改,而且我还创造了一个“回头看”的备课法。我前面谈到我有很多课有录像(共400多节),也有录音,而且我有几门课的录音稿已整理出书。我的《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都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了录音整理本,都是30来万字。我现在每次备课的时候,都把先前自己的讲稿或录像重看一遍,这样达到一个目的,保证我今天重新讲的不低于我原有的水平,站在自己过去的肩膀上。回头看,看看自己过去上课的录像,自己上课的录音整理稿,保证自己不停地在超越自己。回头看就会发现你的上课当中是有许多语病、许多废话和缺憾的。比如我上课,过去不讲“同学们”,都是“同志们”。在课堂上,“同学们”就亲切一些,“同志们”就显得生硬一点。类似这样的小缺点,不停地在改正,不停地完善自己。


有人听过我同样的讲座,我再讲一次,大家就觉得大不一样,而且眼界也不同了。比如我在东大的讲座叫“六朝松下话东大”,以校歌为脉络,讲东大的校史,这个讲座我在东大讲了46场。内容愈来愈更充实,结构更合理,PPT更美观大方。


5.教学的四境界说


受清华校友王国维学问事业“三境界”、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说的启发,我提出汉语言文学教学四境界说:(1)科学性认知的境界;(2)人文与传道的境界;(3)研究性教学的境界;(4)艺术而醉心的境界。


3


人们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实语言文学的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学生听课如果达到如观赏精彩的演出,如醉如痴,如沐春风,它既能给学生传授知识,也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这与戏剧、电影、电视、音乐等听觉和视觉艺术有相通之处,便是教学之艺术与醉心的境界。这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更像一门艺术,一门带学生走出世俗纷扰,游走在古典文化沃野里的艺术。它是否成功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


清华工程物理系一名学生说:“我想,一门课的受欢迎程度,老师的魅力占了很大一部分。您的可爱,您的感情充沛,您的饱经沧桑,我想肯定都深深地打动了很多同学,这也是同学们为什么抢着选您的课的原因。”


教师的个人魅力应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有较广博的学识。我教学的重点是诗词,我研究的重点是唐宋诗词。我编纂了李贺、李商隐、李清照、辛弃疾的全集,对史达祖、司空图有较深入的研究,有专著和较多论文,对隋代诗歌也有多篇研究论文,对李白也有一些论文发表,起草了《中国诗歌史》杜甫章。我编著了《唐诗三百首汇评》(120万字),参与编纂《唐宋词汇评》(本人主持100余万字),还主持编写了三本诗词鉴赏辞典,主编了四本唐宋诗词鉴赏的教材。这些是我上好“唐宋诗词鉴赏”系列课程的学识基础。


(2)教学的激情。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激情,教师不能感动自己,何谈感动学生?要学生醉心,教师首先要醉心,进入角色,以极大的教学激情,使学生不能不为我所动。我慷慨激昂,学生也热血沸腾。我激动得淚流满面,学生也为之动容。无论在东大或清华,我都被学生公认为最有激情的教师之一。


(3)潇洒自如,张扬个性。学生欢迎有个性的教师,欢迎教师有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教师的个人魅力,与其在课堂上适度张扬个性有关。


(4)教师的亲和力。


(5)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与第四条相联系,教师的语言风格也是教师魅力的组成部分。


(6)发挥自己人阅历丰富的长处。我上完大学二年级,便赶上“文化大革命”,并成为江苏省“文革”中的第一批“反革命”之一。“文革”后期,再次被打成“反革命”,关押309天。我还参加过民兵土地雷试验,地雷不炸,我在排雷时被炸伤,呼吸心跳都停止,县人武部党委已决定追认我为革命烈士,我在医院又死而复生。在几个工作单位也历经坎坷。比起同龄人,我的人生经历要丰富得多。从自己人生经历,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这对青年学生是十分宝贵的财富。学生听课读书,也读老师这本人生的大书,老师这本书内容愈丰富,愈吸引人,教学的效果愈好。社科系一位同学说:“我最敬佩王老师的一点就是他积极拼搏又能坦然面对的人生态度。”建筑系一位同学说:“您的那些亲身经历非常有震撼力,非常有感染力,有的时候甚至比诗文本身来得更有意思,也让我们对那首诗印象极深刻。非常佩服您,我觉得您很有文人风骨。”


2.以文学创作推动教学


民国年间,大学中文系教授大多数既是学者,也是作家、诗人。仅就我们东南大学(其前身为中央大学)和清华大学来说,中外文教授中陈三立、闻一多、朱自清、徐自摩、俞平伯、吴梅、胡小石、黄侃、钱钟书、吴祖缃、沈从文、浦江清、刘文典、陈铨、唐圭璋、陈匪石、卢冀野、卞之琳、曹禺、汪东、沈祖棻等,他们在戏剧、小说、诗词创作方面,都卓有成就。


我本人20多年来在诗词研究的同时,一直坚持写作诗词,近年也写作散文、赋。我20多年来还一直是江苏省诗词创作界的负责人之一。四言诗、古风、格律诗、词,我也写过不少。我是《东南大学校歌》的词作者,2011年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我完成了《清华大学百年赋》,洋洋1 800余言,受到辞赋界朋友的好评。


写作是我教学的坚强后盾,上课时我评论李清照、辛弃疾、李白、杜甫,仿佛不是在评论千年之前的古代作家,而是评论我们诗社的其他诗友,既熟悉又亲切,似乎连他们的生活习性、创作习惯都了解。评析他们的作品,也仿佛谈我某位诗友的旧篇新作,不是一味歌颂称赞,而是在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不是见所谓优美词语就大加褒扬,而是从创作的角度指出其成败得失。这样更能从诗人的眼光论诗词的艺术。


3.要能给学生以心灵的冲击


建筑系一位学生表示:“我们希望课程能够给人一些心灵的冲击、一些思考,能够帮助我们完善知识体系和人格。”另一位女同学说:诗触动了我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带给我无限的宁静平和的同时,又能够在心中激起波澜壮阔的气象。或许,只是诗歌能够做到这些,能够带来感性思维的冲击,能够来给人对生命的思索与赞美。常常觉得情绪是一种微妙的东西,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你无法预知思绪下一秒会有怎么样的变化与悸动,正如诗歌一般,平平仄仄看似呆板的结构却能够千回百转乃至荡气回肠。


4.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一门成熟的精品课程,不仅要当前有很好的教学质量,会引起一时的激动兴奋,还要有一些文化积淀,最好能有一些句子和人生的格言,会使学生终身难忘。我善于以简洁的文言把一些人生和学习体验概括起来,也使我的课更上升到理性高度。这些自创的格言警句,有些是来自在东南大学工作时期,2008年我曾把它汇集成《编教心语》,后来不断丰富。如“有缺点的凤凰还是凤凰,完美的苍蝇还是苍蝇”。


5.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力争教学效果最优化


新闻学院一位学生如此向同学推荐我的课:“如果说可以用浪漫来形容一门课的话,那么‘唐宋词鉴赏’一定是清华园里最浪漫的课之一。掌故经典随手拈来,臧否人物辛辣爽快,加上诗词本身的氤氲蕴藉,配合着王老师江苏一带的口音,听者竟时有时空交错之感而全然忘我,以至于一门从不点名的选修课几乎场场满座,结束时的掌声经久不息。”


当我们能驾轻就熟,十分自如而又不断补充新内容、新观念,大家都会有一种自我陶醉之感,能使学生醉心的课程,必须不懈地全方位追求课程的完美。戏剧的表演大师们,对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句唱腔,一个眼神都有精心设计,演久了也会冷漠,不动情。


一位同学说:“王老师最触动我的,是他令人叹服的人格魅力——真诚地待人、诗意地生活,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4


清华的学生是我舍不得离开的主要原因。他们基础好,爱学习,也爱老师。


来清华的第一个冬天,看见我没有戴帽子、围围巾,有一位来自河北农村的同学给我送来一套帽子、围巾和手套,令我感动不已。这年元旦,几位选我诗词格律课的同学,约我一起过除夕,共进晚餐后大家在一起做诗词游戏。又一年夏天的周三晚上,突然下起大雨,下课时,一个上学期选过我这门课的同学送来五把伞给我和其他同学,也使我好感动。


我独居北京,每年元旦或别的节日都有学生希望到我家来与我共度节日。近三年的除夕有二十七八位同学来我家做客,我给他们包馄饨,一起吃橘子、花生、瓜子等。2013年元旦单橘子吃掉15斤。其乐融融,令我和孩子们久久难忘。


有个过去选过我的课的同学,女朋友从广东来,还提前跟我约定,要带女友到我家吃馄饨。有个选过我的课的同学,每次回北京都来看我。有个女同学的男友给我打电话,他们之间有了点问题,希望我跟他的女友谈谈。孩子们都把我当成自己的爷爷一样信任。


尤其令人感动的事,一位雕塑系的女同学,连选我的几门课,还常常要“绑架”她读研究生的男友一起听我的课。星期天一起到我家做客,还让男友为我塑一座铜像(尚未完成)。


来清华几年,虽离开原先的团队,孤身一人,但我与清华学子已结下深深的友谊,在两校领导和电教中心的支持下,我已基本完成“唐宋诗词鉴赏”国家精品课程升级为国家资源共享课(共66节),大学语文国家精品课程今年也可望完成升级。唐诗鉴赏、诗词格律与写作均已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共42节),其门数、节数均居全国前列。唐宋词鉴赏视频公开课的拍摄及后期制作也已完成。以此为契机我在清华开设的四门课其理论性、学术性、科学性、艺术性均再次较大幅都提升,更成熟,漏洞、错误及含糊不清之处更少,也更受学生欢迎。


取得一些成功并不意味着我们做得都对,按不同的标准审视它,结论即不一样,我们的教学的第三、四境界只是刚开始,第一、二境界上升的空间还很大。


我对清华讲堂的“敬畏”依旧,对学生感到“震撼”“自愧不如”之心依旧,经常往返于清华与东大依旧,对教学兢兢业业依旧。


追求卓越,耻不如人,是清华的精神。我深感教无止境,要继续自强不息,进取不已。

    进入专题: 国文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755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