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规:畲族的名称、来源和迁徙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09 次 更新时间:2017-03-06 16:32

进入专题: 畲族  

徐规  

畲族的名称,据现在所知,最早出现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3世纪中期的汉文书籍上。南宋著名学者刘克庄(1187——1269)的《后村大全集》卷九三<漳州谕畲>载:“畲民不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文天祥(1236—1283)的《文山全集》卷一一<知潮州寺垂洪公行状>载:“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剽劫。”可知当时“畲民”和“輋民”两词并用。到了明代,“畲民”、“輋民”、“畲徭”、“輋徭”等称呼都有使用;不过畲民一词,比较多见。以后,畲民这个名称,更是流行。但其他的异称,也还时常出现。[1]

“輋”与“畲”,字异而音同。輋是广东汉人的俗字,意思是指在山间搭棚居住[2]。畲字在古代原指“刀耕火种”,唐刘禹锡撰的《竹枝词》有“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刘宾客文集》卷二七)之句;北宋陈彭年等重修的《广韵·九麻》载:“畲,烧榛种田也”;又清初屈大均著的《广东新语》

卷七载:“澄海山中有輋户,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人土,土煖而蛇虫死,以为肥,曰火䅶。是为畲蛮之类。”闽浙一带的汉人看到从广东迁来的輋民,大多数还是采取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因此同音相转,就称他们为畲民了。刘克庄的《漳州谕畲》一文载:“西畲隶龙溪,南畲隶漳浦,其地西通潮、梅,北通汀、赣。二畲皆刀耕火耘,压栖谷汲”;清嘉庆时,丽水教谕屠本仁《咏畲客诗》有“研畲刀耕輋,烧畲火种蹠”(光绪《处州府志》卷三〇)之句。总之,不管是侧重于居住形式的“輋”字或着眼于农耕技术的“畲”字,都与畲族人自称为“山客”(音shan—ha)有关系,因山和“奢”音相近,而山客两字急读仍和奢音不远。

畲族人一般人自称为“山客”或“生客”,乃因为他们原来是从外地迁住山区的人,而不是土著。在畲族的宗谱或祖图图说中也有自称为“徭人”或“徭家”的。

“畲客”一词,无论在汉文书籍中或闽浙等地民间都很流行,意思和山客大致相同。后来汉族地主豪绅用音近“畲”的“蛇”字来侮称他们为“蛇客”,有的甚至把畲字妄改为?(意指从番而入),因此,“畲客”也就变成侮辱性的称呼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尤其是1951年5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地名、碑竭、匾联的指示》之后,这些带有侮辱性的称谓,便很快地消失了。1956年,国务院又正式确定了“畲族”这个名称[3]。畲族人民多年盼望的民族平等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真正实现了。

畲族的来源,说法很多。有人认为畲族是春秋时代越王句践的子孙,有人认为是秦汉时代百越人的后裔,有人认为起源于苗,有人认为畲、瑶同源,也有人认为畲是瑶的一支,而同为“五溪蛮”之后。就现有的资料来看,我们认为最后一种说法,较能令人信服。

在远古时候,长江中游一带住着许多被称为“蛮”(原作䜌},即“民”字的音转)的部落。其中江汉流域的“荆蛮”(即楚人),在春秋战国时代,与中原的华夏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接触,后来逐渐同化,成为秦汉时汉族组成的一部分;但是洞庭湖西南溪洞间的“武陵蛮”(即“五溪蛮”),在汉晋之际,仍然过着较原始的生活[4],他们经常受到汉族封建统治阶级的迫害,其中一部分陆续向附近地区迁徙。至迟在隋朝,今湖南长沙一带已住有自称“莫徭”的瑶人,这种瑶人的习俗,与武陵等地的蛮族相同[5]。唐宋时,湘、桂、粤、赣一带经常出现所谓“徭乱”[6],可见当时瑶人部众多,分布广。南宋时,今粤、赣、闽三省边界又开始有一种名叫“畲民”(或称“輋民”)的部族在活动[7]。

“蛮”、瑶、畲三族,就他们分布的地区来考察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出现的时代来说,“蛮”族最早,瑶族次之,畲族最后。三族之间,都盛行着槃瓠(亦作“盘瓠”或“盘护”)的传说,自认为盘瓠的子孙,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不久,散居在各地的畲、瑶两族和滇越边境上的“蛮”族(亦称瑶族)中,许多人家都置有盘瓤画像,祭祀很虔诚[8];瑶族的《迁徙榜牒》(又名《过山榜》)和畲族的《开山公据》(又名《抚徭券牒》)同样记载着盘瓠的传说,都称有一个皇帝赐给他们券牒,写明只许居住青山之中,刀耕火种,准予“永免差役,不纳粮税”[9];畲、瑶两族多姓盘、蓝、雷三姓[10]。这些事例,都证明他们之间是有着共同的渊源乃至血缘关系。五代后晋时,湖南的瑶族,还被称为“蛮摇”[11],宋、明、清学者多认为瑶是“五溪蛮”的后裔[12],并有称“摇人”为“輋客”的[13]。;明清学者有称畲族为“畲蛮”或“畲摇”的,清代粤闽两省地方志中也多认为畲民是“摇族”、“摇种”或“摇人”[14];尤其重要的,清末以来编修的畲族宗谱和祖图中,畲

族人也往往自称为“摇人”或“徭家”[15];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广东增城、博罗一带的汉人还叫畲民为“山瑶”。由此可见,畲族是出于唐宋时代住在五岭东端的“摇人”,而远源于汉晋时代的“五溪蛮”。

“摇人”的一支,约在唐初进人今粤、赣、闽三省交界地区,据嘉庆福建《云霄厅志》卷一一<唐宦绩陈政)条载:“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泉、潮间蛮、撩啸乱”;又<陈元光>条载:“总章二年,随父(陈政)领兵人闽,父卒(仪凤二年,即公元677年)代领其众,会广寇陈谦连结洞蛮苗自成、雷万兴等进攻潮阳,陷之。守帅不能制。元光以轻骑讨平之。已而蛮寇雷万兴、苗自成之子纠党复起于潮,碎抵岳山,元光闻报,邃率轻骑御之,援兵后至,为贼将蓝奉高刃伤而卒,时景云二年(711)十一月也。”可见唐初粤、闽边界已有雷、蓝等姓的蛮族居住。唐宋时,蛮、摇混称,所谓“蛮”或“洞蛮”,实即摇人。,也就是畲民的祖先。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和当地汉族接触频繁,被称为畲民[16],其中一部分人又陆续向各地移居。迁徙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他们处在粗放农业经营阶段,难于定居一地;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则是由于他们不堪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迫害,只得离乡他徙,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因此,原来住在广东潮州的部分畲族便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向闽南、闽北、浙南、浙西一带人烟稀少的山区迁移。根据畲族的许多族谱来看,迁到浙江来的主要路线是:广东潮州——福建漳州——安溪——连江——罗源——浙江景宁——云和——遂昌——宣平(已分别并入丽水和永康、、武义县)——龙游[17]。此外,还有从罗源直接迁来平阳,再迁瑞安、泰顺和青田的[18];或从景宁分移龙泉、青田和泰顺的[19];或从青田移居桐庐的[20]。其间各地的畲族又曾多次往返迁徙。他们进人浙江境内,最早约在明朝初年,即公元4世纪后期;最先移居的地点是在景宁。清道光三年撰的《宣平钟氏家谱新序》载:“大明洪武乙卯(八年,即公元1375年),日章公由福建而迁处州景宁。”(引自光绪三十一年重修的《宣平钟氏宗谱》卷一)又1915年重修的《平阳雷氏宗谱行第》载:“始祖景云、景通二公,原籍罗源,洪化(应是“洪武”之误)十二年(1379),徙居处州景宁县岭根而居焉,是为来浙肇基之始祖也。”按谱内记载,第十六世雷君友生于公元1691年,由此上推十五世,每世以二十年计算,共三百年,迁入景宁当在14世纪后期,即明洪武年间(1368——1398)。明朝一代,浙江畲族人数较少;到了清代,由于长期生聚和从闽北陆续迁来,人口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十年,浙江畲族约有十万人,分布在十九个县市,其中以丽水、平阳、遂昌、景宁、永康、泰顺等六县为较多[21]。

[1] 明谢肇*1的《五杂姐》载:“吾闽山中有一种畲人”。明王守仁的《王文成公全书》卷二五<平俐头碑)载:“正德丁丑(1517)冬,輋徭既珍,益机险阱毒,以虞王师。”明末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下,<徭独>条载:“潮州府畲徭,……我朝设土官以治之,衔曰輋官,所领又有輋,輋当作畲,实录谓之畲蛮。”民国(福建通志·风俗志》引清人纂修的地方志,以及清人纂修的《处州府志》、(丽水县志》等都用“畲民”一词。

[2]胡曦《兴宁图志考》輋人条载:“輋,本粤中俗字,或又书作畲字,土音并读如斜。”《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上引《博罗县志》:“其(指徭人,实即畲民)在邑者,俱来自别境,椎结跣足,随山散处,刀耕火种,采实猎毛,食尽一山则他徙。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复居息为輋,故称徭所止曰輋。”

[3] 畲族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年曾有争论,经慎重调查研究后,才正式确定。

[4]《后汉书·南蛮传》,《三国志·蜀志·刘备传》章武元年条,《南史·夷貊传》荆雍州蛮条。

[5]《隋书·地理志》。

[6]《宋史·蛮夷传》。

[7]见刘克庄《漳州谕畲》;文天祥:《知潮州寺丞洪公行状》。原文已引入正文第一段。

[8]近人凌纯声著《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载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六本,1947年出版。

[9] <《迁徙榜碟》,见近人徐松石著(粤江流域人民史》附录二。《开山公据》,见清同治十二年(1873>修的《泰顺雷氏族谱》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景宁县景星石印局出的《盘瓠世考》。

[10]明末邝露著《赤雅》卷上<猺人祀典>条载:“猺名輋客,……蓝、胡、槃、侯四姓,槃姓居多。”按邝氏广东人,曾在广西瑶族地区工作。书中记述多系在广西时所目睹耳闻的情况。参看《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下(猺獞)条及近人刘锡蕃著(岭表纪蛮》页8。

[11]《宋史·蛮夷传》。

[12]南宋范成大著(桂海虞衡志》载:“猺本五溪槃瓠之后。”明田汝成著 《炎缴纪闻》卷四载:“猺人,古八蛮之种也,五溪之南,穷极岭海,迤连巴蜀,皆有之。”清檀萃著《说蛮》载:“蛮始五溪,出自槃瓠,蔓延于楚、粤,称徭。当日以有功免其徭,日莫徭。后讹为猺。”

[13]同上页注8。

[14]清乾隆(潮州府志》卷一二载:“潮州有山輋,其姓有三:日盘,日蓝,曰雷,皆猺种。”嘉庆《云霄厅志》卷三载:“畲客,徭种。”道光《龙岩州志》卷二〇载:“畲客,即猺人。”

[15] “徭人”。见光绪三十一年(1905)再修《宣平钟氏宗谱》卷一(钟氏历朝救赐目录>。1917年重修《松阳蓝氏宗谱》卷一及凌纯声著《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一文附图二十六,影印同治五年蓝姓祖图图说有“初立徭户三千八百户口,为作徭家”之语。

[16]清杨澜著(临汀汇考》卷三,参看正文第一段的引文。

[17] 1931年纂修的《遂昌井头坞钟氏宗谱》卷一<行程志>;<钟氏创修宗谱志>。光绪十二年重修的《宣平雷氏宗谱》卷一。

[18]光绪六年增修的《平阳蓝氏宗谱·源流序》及纲目中称蓝种寿(1591~1651)在明末从罗源大坝头迁居平阳营溪垟尾,其弟种松迁居青街王神洞,种柏迁居闹村东湾,并说“是为来平肇基之始祖”。《桐庐培头钟氏宗谱》载:

清康熙二年(1663),由罗源迁平阳,五十六年(1717)再迁青田。至于由平阳迁瑞安和泰顺,是根据1959年3月杭州大学历史系部分一师生下乡调查来的资料的。

[19]光绪三十一年重修的(宣平钟氏宗谱》卷一载:三世祖钟永芳于明景泰四年(1453)由景宁迁龙泉张源。《泰顺钟氏房谱》卷八<世系>载:“正德元年(1500)罗源县大坪村有五祖移居浙江云和,由景宁县分青田。"

1934年增修的《泰顺蓝氏族谱》第一册泄系图)载:“第一世元忠公世居景宁大马庵,于明季间迁居泰顺六都大范洋。”

[20]  《桐庐培头钟氏宗谱》载:“崇祯三年(1630),由景宁移居青田八都; 同治年间,再由青田移居桐庐安乐乡。

[21]全国畲族约有二十三万人,散居在我国东南的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五省的部分山区,以闽浙地区为最多。

福气到家新年分割线

来源:《杭州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后被收入施联珠主编《畲族研究论文集》,民族出版社1987年4月版。



    进入专题: 畲族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民族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347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