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要创新改革
中国外交转型,大家讨论了很多,但很少有人讨论中国外交改革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外交一直不是改革的对象。大家对文革期间的外交似乎比较认可,改革开放后,外交没有进入改革范围。周边外交工作会议后,大家关心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等,对外交体制的变化就比较少。可是,如果体制不变化,新的外交思想、政策的执行,就会打折扣,受影响。
外交改革创新有必要性。首先是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国际格局的变化。以中美为例,不但物质实力差距缩小,而且国际社会开始根据中美实力变化进行选择,选择站在哪一边,还是中立。因此,中国面临一个问题。一百多年来,我们一直认为中国是弱国,弱国无外交,外交搞不好是因为实力弱。过去我们是弱国,要在强国之间寻求生存和发展。那今天呢?今天,除了美国之外,找不到任何一个综合国力比中国强。不能继续用弱对强的理念来处理中国外交。两极化的国际格局趋势下,中国需要改变以弱对强的思维。
外交改革创新必要性的第二个背景条件,是我们的海外利益拓展,出国人数越来越多,出国投资做生意的越来越多。随之相关的安全利益越来越多。如果我们一年有9000多万中国人在海外出行,我们面临的安全问题只会越来越多,必须去面对,去解决。
另外是环境变化。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治理现代化,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合为一体,那对外交也提出了要求。比如,国内利益集团对我们外交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决策者不能像以前那样开会讨论,当天白天发生的事晚上7点就得表态。
因此,从国际格局、海外利益拓展、民族复兴任务和社会治理需要,都要求我们进行外交的改革创新。
中国外交改革创新,首先是外交理论创新。我们一直没有自己的外交上的学术理论。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政策理论不是学术理论,而我们如果把政治上的“理论”当作外交学术理论,不行。我们需要能够指导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论,符合民族复兴需求的理论,符合新国际格局的理论,符合中美建立新兴大国关系的理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理论。
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提出民族复兴的目标。因为这个目标借鉴自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因此外交创新需要借鉴中国古代思想。
外交改革创新的目标是大国外交。王毅外长去年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上发言《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这里的“大国外交”指中国是大国,跟以前说“大国外交”指美英法日等不同。既然是大国,就要敢担当,不能是小国的外交。另外,全球化下的大国和非全球化下的大国概念不同,全球化背景下,不存在“地区大国”,就是全球性大国。
改革创新的外交理念:积极有为,主动进取。不同于以前的韬光养晦。“外事无小事”的理念要改。
第四是外部环境天天发生变化。外交政策短期不变,积累矛盾少,长期不变,矛盾就会越来越大。如果每天都有变化,调整起来就方便。
最后是策略创新,比如变被动为主动,塑造国际体系,而非之前说的融入国际环境。融入国际体系与改造国际环境需要并行。
中国外交需要制度改革
第一,改革机制必须是持续性,而非一次性。改革应不断改。
第二,应建立评估机制。我们习惯于制定政策,却没有结束政策。鲍威尔曾说,打仗要进得去,打得赢,出得来,打仗之前要制定怎样结束战争的方案。而我们缺乏退出机制。我们大量的文件、政策,只有出台,却没有宣布结束。一个政策如果只有执行而没有结束,说明决策者不清楚到底会有什么结果。因此需要退出机制和评估机制。我们需要不断地对政策进行评估,哪些地方需要调整,哪些地方需要结束。中国古代的吏治可以借鉴,比如史官天天给皇上挑错。现在也需要这样的评估机制。
第三,是决策程序速度与效率的问题。怎样简政放权,简化效率。
第四,外交创新与承担责任。如果只有惩罚机制而没有奖励机制,大家就不愿意创新。得有奖励机制,鼓励出主意,鼓励建议改革。使创新具有合法性。
第五,加强外交工作的社会化。外交部面临其他职能部门、军队同样的问题:单位办社会。但只有集中精力财力才能做好本职工作。有本事是调动起这些资源为自己服务,没本事才自己办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事。
第六,我们需要自己的旋转门制度。当然,与美国旋转门制度不同,得符合中国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