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件大事上了许多西方主流财经媒体的头版,今年中国的GDP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No.1。中国的人口规模是美国的4.3倍,随着中国人民的日渐富裕,中国的GDP超越美国的是早晚的事,可今年就超过,这有点太快了吧。根据IMF数据,2013年美国的GDP是16.1979万亿美元,中国的是9.386万亿美元,前者几乎是后者的1.73倍,以目前中国经济7.5%的年增长速度,中国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2014年超越美国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世界银行以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为标准,论定人民币的购买力是官方汇率的近两倍,因此2014年以实际购买力来算中国的GDP是要超越美国的。世行的结论引爆了西方主流财经媒体的热情,要知道在欧美言之凿凿的中国威胁论是很卖报纸的。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甚至祭出了如此煽情的标题“东方巨龙的加冕时刻”。国内的人都知道,眼下中国经济很不景气,根据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的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这是自2009年一季度以来,最大的同比降幅。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主流财经媒体却大肆吹捧中国要超越美国的事,这到底算不算捧杀?
笔者进而联想到这个炒作该不会是和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有关吧。年后人民币贬值幅度很大,一是为了挤压跨境套利资金的投机泡沫,二是为了减轻国内的债务负担,关于这些,笔者曾多次撰文详细论述。如今世行申称根据购买力平价标准,中国的GDP将在今年超越美国,语不惊人死不休之余,也引发了人们对人民币严重低估的注意力。如果人民币的购买力真是官方汇率的近两倍,那么眼下人民币的贬值便是毫无道理的自私的货币战争行径。如此一来,购买力平价就将成为西方攻击中国汇率政策的一个有效武器。【经济学人】杂志早就捉住了这个视角炮制出了著名的“巨无霸指数”。百度一下“巨无霸指数 人民币”,你就知道是啥意思了。
在经济学上,以PPP来衡量汇率是极富争议的,也没有定论,因此以PPP为根据说中国在2014年要超越美国,除了煽情之外别无深意。莫非要因为汽油在美国比在中国便宜,我们便炮制出一个“加油站指数”,以此说明美元被严重低估,从而为人民币贬值找到依据?实际上,西方大可不必为世行耸人听闻的结论而惊慌失措,因为中国不但没有超越美国,而且差距也不是一点半点。
首先,美国的人均收入要远远高于中国。2012年,美国的人均收入是52000美元左右,中国的是9000美元上下。中国人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有可能达到美国人的富裕程度。而且眼下中国正在进入中等收入陷阱,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能够摆脱这个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其他的包括阿根廷,巴西,泰国等国家至今依然在和中等收入陷阱斗争。进入中等收入陷阱之后,高增长的经济会下滑乃至停滞,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将失灵。如果是这样,中国经济超越美国的那一天可能就要遥遥无期了。80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也信心满满的要超越美国,结果时至今日又如何?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候日本的情况比眼下中国的要好很多,因为那个时候日本人已经成为全球最富裕的一个民族,教育,医疗乃至福利的水平都是世界一流的,而眼下中国人还远远称不上富裕,社会保障体系也极为薄弱,一旦经济停滞,社会稳定便会受到极大冲击。
再有,中国1/3的城市长期受到雾霾的困扰,诸如奶粉危机,毒大米之类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这表明中国的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西方,而且这种差距没有几十年的时间是难以弥补的。高速增长的代价是沉重的,也是不可持续的,西方完全没有必要眼红,更不必祭出中国威胁论的大旗。中国没有足够的自然资源来支撑这个投资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没有足够的土地和水源来生产国内消费者需要的食物,开始萎缩的劳动力人口也无法支撑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十年之后中国是超越美国,还是重蹈日本在80年代末的覆辙,没有谁能说得准。说中国要超越美国的,要么是高兴的太早,要么是别有用心。
除此之外,中美之间还有一个根本的差距,那就是美国GDP的2/3由家庭消费组成,而在中国这个比率只有区区1/3。这也就是说,对于一定的人均GDP值而言,美国家庭要比中国家庭平均消费两倍的产品和服务。中国的增长红利并没有合理的分配给广大消费者。这个差距由于既得利益的阻挠,往往最难克服。
世行吹捧中国的实际好处乏善可陈,中国旧有的增长模式已是强弩之末,经济转型迫在眉睫,吉凶未卜,祸福难料,遑论超越美国。枪打出头鸟,在“中国威胁论”于西方大行其道的时候,世行要把中国赶鸭子上架的推上全球GDP第一的宝座,到底是想逼人民币升值,提醒欧美加紧围堵中国,还是想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