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的实践特征与中国改革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改革不能轻言告别“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不是搞“改革计划书”,用“计划”的思维搞改革是结不出“市场”果实的。顶层设计着力点是构建科学改革观,要着眼于回答事关改革再出发的一些根本性大问题。顶层设计为改革明确方向,“摸着石头过河”为改革探索道路,两者相辅相成。
关键词 中国改革 “摸着石头过河” 顶层设计
“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说是对中国改革最形象的描述,三十余年来,中国社会通过“摸石头”跨过了一条又一条的改革大河;近一段时间,中国社会对改革又有了一种新的期待与呼唤:“顶层设计”。应该说,提出改革的顶层设计,表明中国社会对改革的认识与实践更加深化,但如果片面理解顶层设计的意蕴,并据此而简单否定“摸着石头过河”的意义,对更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改革是很不利的。
中国改革不能轻言告别“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的实践特征与中国改革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改革不能轻言告别“摸着石头过河”。改革不是会议室里的夸夸其谈,高谈阔论完了就算大功告成;改革也不是秀才在做文章,自圆其说、辞藻华丽就算功德圆满。改革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改革是真真切切的行动,理论上行得通的东西在实践中未必做得到。要想让改革从理念走向实践,从设计变为现实,脚踏实地,从“摸石头”开始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
而且改革实践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推倒重来,错了不能不交学费。改革中的任一举措、任一行为都会造成既定的事实,并且影响后来的改革。如果改革起始的方式方法不对,路径依赖的惯性甚至还会将改革锁定在错误的轨道上。
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改革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前无古人的新生事物,既没有现成的蓝本,也没有确定的图景,甚至连其本质也都处在不断地被发现的过程中,这是中国改革的特殊性所在。干全新的事业,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探索,探索就得继续“摸石头”。我们不否认经验的积累,不否认认识的深化,但自以为已经达到对改革道路的全部认识,对改革实践的全面把握,实在是一种狂妄加无知的“理性自负”。三十余年的改革历程对于某一个具体的改革者来说可能已经是不短的时间了,但对于改革本身来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在这一点上,伟人总是所见略同,毛泽东当年讲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说“草鞋无样,边打边像”,这与“摸着石头过河”可谓异曲同工、珠联璧合。
因此,对于中国改革来说,“摸着石头过河”不是盲目而是稳健,不是无奈恰是自觉。过去三十年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来的,未来中国的改革依然要靠“摸着石头”奋起前行。
把改革的实践探索简练地概括为“摸着石头过河”,确实很形象,也很传神,但也容易让一些人“望文生义”,偷偷地塞进自己的一些“私货”。改革不可能是完美的,改革不可避免会犯错误,会有失误,这并不可怕,错了改正过来就可以了,但是不能为了自私的蝇头小利而故意去犯错误,故意去交学费。我们有一些“改革者”发现一些不规范的改革行为、改革举措能为他们获得超额利益,就开始故意放纵自己的行为,在“同一块石头”上不断地绊倒,还故作无辜状地用“摸着石头过河怎么可能不呛水”或者“只顾上摸石头忘记看路了”等等说法来为他们的行为辩护。对此,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地指出,这不是真正的“摸着石头过河”。
顶层设计不是搞“改革计划书”
改革从不忽视理论指导的重要,更不否定统揽全局、统筹兼顾的必要性。改革需要设计,改革也可以设计,尤其是顶层设计。但是,顶层设计不是成立一个什么权威部门在办公室、会议室里闭门造车,拿出什么“一揽子计划”、“终极方案”,然后发一道“红头文件”要求全国各地照此改革,这样的行为是要出大问题的,这样的思维是要犯大错误的。尤其是现在一些人提出的一些改革方案不是从教科书上照抄下来就是从外国人那里照搬过来,这样的设计不仅与中国火热鲜活的改革实际相差千万里,还可能把中国的改革引到歧路上。在进行顶层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避免两个误区:
第一,不能把顶层设计理解为是“方案设计”。 我们的改革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就是看到在鲜活的实践面前,任何“计划”都是苍白无力的,市场经济最神奇也最让人敬畏的地方,就是市场中各怀心事的主体通过自发的博弈与磨合而各得其所。对所谓完美、超然、成熟改革方案的信奉与膜拜实在是典型的计划思维,指望用一套方案通吃改革打遍天下更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第二,不能把顶层设计理解为是“用好制度代替坏制度”。有的同志讲,我们现在的改革之所以好像人人都不满意,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好制度”,只要设计出“完美制度”改革便可一劳永逸。果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制度研究告诉我们,“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实践中往往是一句空话,甚至是谎话。任何制度都有其偏好群体和优势策略,这是由“制度非中性原则”决定的,从来没有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的制度存在。以乌龟和兔子比赛为例,如果比赛规则是游水,乌龟肯定赢,兔子都未见得敢下水;但是如果比赛长跑,冠军肯定是兔子。那么,当我们自负地想居高临下设计制度的时候,谁能说是长跑的制度更完美还是游水的制度更公正?更重要的是,人类社会面对制度的选择从来不可能自以为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
因此,真正管用的改革方略和真正靠得住的制度,像中国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小岗村的田野里长出来的,不是在办公室里鼓捣出来的;从南海边上小渔村变成国际大都市的特区深圳,也是自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并不是对会议室里所谓规划的照猫画虎。
顶层设计的着力点是构建科学改革观
顶层设计,不设计方案设计什么?构建科学的改革观。现在改革中遇到困难、出现问题,表面上是缺乏有效的实施方案,其实根源是我们在事关改革方向性的一些根本问题上没有搞清楚或者犯了糊涂。科学改革观就是要对改革价值、改革立场、改革方法等等这些“顶天”的问题作出科学回答。
比如,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改革本身也不能成为目的,我们的改革只有一个指向,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这是科学的改革价值观;又比如,改革不能由少数人把持,或者只有少数的“能人”与“精英”参与到其中,必须让人民改革,在当代中国,改革的主体是也只能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是科学的改革主体观;再比如,改革绝不仅仅意味着对改革前所作所为的改革,同样意味着对改革本身一些做法的再改革,意识到改革中一些做法的不规范、不科学、不妥当,正是深化改革、完善改革、促进改革的好机会,这是科学的改革方法论;还比如,改革不仅意味着改变,还意味着坚守,不仅意味着“必须变”,还意味着“不能变”,在一定意义上,改革中的不变比改变更重要,这是科学的改革辩证法,等等。有了科学改革观,改革的动力、改革的共识、改革的方略等等这些具体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顶层设计为改革明确方向,“摸着石头过河”为改革探索道路,两者相辅相成,顶天立地,中国改革还有什么坚不可攻克,还有什么命不能被革,还有什么雷区不可被跨越?
Top-level Design is never a “Plan for Reform” in China
Xin Ming
Abstract: Given the practical nature of reform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China‘s reform, China cannot move forward its reform without sticking to the principle of “feeling the way along inch by inch”. Top-level design is not to make a reform plan. A planning-based reform will not produce market-born fruits. The real top-level design i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outlook on reform and focus on providing solutions to certain fundamental problems that hinder China’s reform from starting anew. The top-level design charts the course for reform, and “feeling the way along inch by inch” serves as the approach of reform, with the two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Keywords: China‘s reform, “feeling the way along inch by inch”, top-level design
【作者简介】辛鸣,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处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制度哲学、政党理论和社会发展战略。主要著作:《制度论: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道理:中国道路中国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等。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