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质生产力系统的突出特性
2023年9月6—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第一项任务,其中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既是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长期任务。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为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与生产关系改革提供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跃迁,都将加速人类社会的变革。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质变跃迁,其孕育、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生产力新形态。
关于生产力的内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作为社会制度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无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虽然存在科技革命的“迸发”时期,但生产能力及其要素也都是经过了长期孕育的量变积累阶段,最后发生了质变,生产效率发生了革命性的提高,从而形成全球范围的新生产力形态。这种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而产生质变形成的新生产力形态,正是新质生产力所描述的核心要义。
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系统,从系统论角度看,一个系统可以从“要素一结构一功能”三个维度进行解构。生产力系统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工具)、劳动对象要素组成,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组合(如生产单元、企业、产业等)存在,是一个具有改造和利用自然、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功能的有机整体。新质生产力系统是当代的生产力系统,由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劳动对象要素组成,这些新型要素的“新型”内涵主要是以智能化、绿色化为主要趋势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生产力要素发生的质的变化。新型生产力系统的结构,体现在产业层面,表现为新型要素优化组合形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通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新业态等蓬勃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新质生产力的功能,则体现为新型生产要素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带来的生产能力提升和效率改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推进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正是发展质量的提高过程。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系统具有突出的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开放融合和人本内蕴的特性。
1.新质生产力具有创新驱动特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迭代升级与突破,科技在生产力构成要素中的主导作用将越发突出。只有对颠覆性、突破性、引领性科学技术进行发明、突破、扩散和使用,才能使生产力的能级出现裂变式的提升。
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等前沿数字信息技术的攻克和使用,将加速驱动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人类社会大跨步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特性的具体实现,需要借助最新科技成果运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跃迁的底层逻辑是人类知识累积并裂变式爆发的结果,并且伴随知识创造驱动的科技创新周期的日益缩短,以知识创造为内核的新质生产力的变革性力量将加速壮大并逐步成为主导性生产力,人类社会也将进入智能化乃至全面深度智能化时代。
2.新质生产力具有绿色低碳特性
过去的生产力是指改造自然的能力,将大自然作为人类无节制索取的对象,而这带来的是人与自然的对立,导致人类赖以生产生活的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趋于极限。这种生产力不可持续。
新质生产力基于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的新生产力观。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新发展理念,所展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能力,是一种保护性的生产力,这是对传统生产力的突破性超越,也是生产力理论的新拓展。
新质生产力将绿色低碳理念、技术、标准、管理等贯穿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始终,以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绿色化水平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3.新质生产力具有开放融合特性
生产力发展历程与全球开放水平提升是高度吻合、高度同步的,并且伴随世界交流交融深度、广度、强度的不断深化而拓展,生产力传导延伸的场域得以拓宽,生产力演变迭代的周期得以缩短。
作为生产力的最新形态,新质生产力超越了传统地理空间范畴的场域维度,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地深海深空等现代技术以及各类新型基础设施,在天、地、空、网等立体链接的开放场域快速拓展延伸、融合跃迁,特别是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本身就孕育于生产过程和人类社会活动之中,具有快速传播、极速反馈、有机融合的天然属性。
4.新质生产力具有人本内蕴特性
人是人类社会的主体,生产力演进的终极目标是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生产力的最新形态,新质生产力功能在于实现更具质量的发展,强调发展的质量导向,而衡量质量的关键标准在于是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与外延日趋丰富,涵盖物质文明层面、精神文明层面、生态文明层面、个体价值实现层面、社会治理参与层面等。因此,新质生产力的质量导向必然内含人本内蕴属性,关注的是绝大多数人,而不是少部分人,强调的是生产力的内在质量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资源和技术能力的提升上,更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性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上。
新质生产力突出的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开放融合、人本内蕴四个主要特性,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耦合,共同构筑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鲜明标识。
二、新质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特质
根据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构成,结合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可以展示出新质生产力的系统示意图。
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包括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工具等新型要素,并且各新型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有机统一体。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新形态,其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新型劳动者通过新型劳动工具作用于新型劳动对象的过程。
1.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主体
在生产活动中,劳动者是主动的、有目的的劳动力,其技能、知识、经验和创新能力等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不同生产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技能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差异。不同于传统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新型劳动者代表现代劳动力的转变,是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熟练掌握新型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通常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强的学习能力。他们不仅掌握传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工作环境,具备跨界融合的综合能力。
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主体。培养壮大能够持续创造和熟练操作新型劳动工具、拓展和创造新型劳动对象、使用和维护新型基础设施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是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2.新型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过程中人们加工、改造或服务的对象,既包括实体性劳动对象,也包括非实体性劳动对象。实体性劳动对象通常指原材料、零部件等,非实体性劳动对象则包括数据、知识或者某种服务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生产技术的发展,使得海量数据和信息可以被有效地收集、处理和利用,从而催生成为新型劳动对象。海量的数据等新型劳动对象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丰富“原料”,并驱动新的生产技术发展。运用数据等新型劳动对象,可动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精准有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伴随科技革命的深入演进,以数据为主要代表的新型劳动对象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等新型劳动对象的形成和发展迫切需要培育和壮大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新型劳动对象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新型劳动对象的变化又推动新型劳动工具的发展和应用;同时,新型劳动对象的运用也需要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撑。
3.新型劳动工具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指示器”,不同历史时期的新型劳动工具,是反映该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创新和应用直接推动当时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因此,新型劳动工具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和载体,其创新和应用直接推动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机器人、物联网、自动化制造设备等新型劳动工具迭代涌现,这些新型劳动工具的创新使用必将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培育,进而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新型劳动工具的效能发挥呼唤新型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需要新型劳动对象的丰富场景,也依赖新型基础设施的强有力支撑。
作为劳动工具的一个集合,基础设施需要在生产力要素中被单独提及。与工业化社会之前的生产过程不同,基础设施是生产力发展到高级阶段生产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型基础设施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作为体现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劳动对象等要素的新质生产力,其作用力的强弱、辐射范围的大小、力量传递速度的快慢等,都需要新型基础设施的强有力支撑。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新质生产力培育形成的基石,将为新型劳动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工作环境,为新型劳动对象的生成和新型劳动工具的应用提供必要条件,进而支撑新质生产力的跃升。
总之,新型劳动者是新型劳动工具的操作者和新型劳动对象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新型基础设施的使用者和维护者;新型劳动对象的变化推动新型劳动工具的发展和应用,新型劳动工具的革新又促进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新型劳动者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纵观生产力的变迁历程,正是不同发展阶段中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基础设施等的变化,推动了生产力结构的持续演变,而承载生产力结构变化和生产关系适配性变迁的主体则是当时发展阶段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黄群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特聘教授。
(来源:《华夏时报》2024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