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滴答作响的钟声中,我们进入了具有特殊标志性意义的2021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同时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从2021年开始,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未来30年的时间里,我国将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将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新的伟大跨越。
一、跨越历史的30年
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规划了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总共30年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擘画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按照“十四五”规划《建议》,从2021年开始,我们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成两个15年,连续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发和冲刺。未来的30年,将是跨越历史的30年。
无论宇宙、自然,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人类发明的时间概念,则将这漫长的过程划分为一个个单位区段和不同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过去和未来,每一个阶段也会有它一定的内容和特点,
那么,未来的30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将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首先,这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发展进步的新阶段、新台阶、新高峰。
中华文明已有5000年的历史,根据新的考古发现,还很有可能提前到8000年。无论5000年还是8000年,它都是一个按照波峰浪谷的曲线递次发展进步的过程。其间遇到过无数的曲折、动荡、混乱,但平息之后又会有所发展,总的趋势是螺旋式上升,或者说,在波动中上扬。
到了近100年,中国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从大乱走向大治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首次超过100万亿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已经超越了中华民族以往的所有阶段。
未来的30年,正是在这样的基础和平台上出发的。所以,未来的30年,必定是超越以往所有30年、300年、3000年的一个30年。它既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新台阶、新高峰。
第二,这将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跨越的重要阶段。
“小康”,是古代中国人民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和理想。小康比“大同”要低一个层次,是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为‘小康’”。千百年来,中国无数老百姓的梦想,就是实实在在地过上小康的生活。但是,小康的理想其实一直都未能实现。只有到20世纪末,中国社会才从整体上进入小康,到2020年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历史的脚步不能停止。面向未来,我们已经设定,未来3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将先后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2020年到2050年之间,将是一个更加波澜壮阔地前进和发展的阶段,将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跨越的重要阶段。
第三,这将是中国跨入现代化强国门槛前的临门一脚和最后阶段。
1954年9月,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但因仅仅几个五年计划不可能实现这种目标,1964年,又把实现现代化的时间定在了20世纪末。
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导致各种折腾,耽误了现代化的进程和时间,原定的目标没有实现。所以,1987年4月,邓小平从实际的国情出发,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构想,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定在了21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际。
由于改革开放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根据进入21世纪以来的发展成就和有利态势,现代化的目标有条件有可能适当提前。所以,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分两步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到2035年。把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的目标,确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未来30年,我们不仅将首先跨入基本现代化的门槛,而且将进一步跨入现代化强国的门槛。因此,未来30年,将是中华民族跨入现代化行列的最后阶段,或者形象地说,是最终突破的临门一脚。未来30年的表现如何,将直接决定我们能不能实现这样一个伟大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更加伟大的里程碑。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后,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仍然不会停止。我们将在新的平台上继续提高现代化的水平。所以,这里所说的“最后阶段”,不是指现代化进程的最后阶段,而是指跨入现代化强国门槛前的最后阶段。
第四,这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
在长达50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儿女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但到了近代却落后了。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憧憬的理想。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描绘了宏伟蓝图。江泽民曾以诗一般的语言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是跃出东方地平线的一轮绚丽红日,这轮红日是注定要高高升起来的,它的美丽霞光正在照耀祖国的大好河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现在,我们已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未来30年,正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奋斗的30年,也是更加接近伟大复兴梦想的30年。30年的发展如何,关系我们能不能实现这样一个伟大的目标和梦想。因此,未来30年,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
二、再创辉煌的30年
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确定了未来30年分两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步,即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那时将要实现的愿景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步,即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那时将要实现的愿景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2021年开始,我们将首先向“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前进,同时也是向2035年的第一个目标迈进,然后向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的目标迈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中国未来5年和15年的发展作了重大的战略谋划。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集中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
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主要集中在“六个新”:一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二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三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五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六是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十九届五中全会还突出地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其内容包括9个方面,与十九大的界定相比,其内容更加展开、更加丰富。
十九大规定的目标中“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现增加了“综合国力”,同时提出“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
在经济方面,增加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中,增加了“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把十九大提出的若干“强国”全部纳入目标,要求“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等;除了“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外,“国民素质”也要达到新高度;在原先的“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中,增加了更加具体的目标:“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对外开放原来没有提及,这次增加了“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在民生方面,明确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增加了“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将原来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改为“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但原先目标中有一句“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这次没有再出现。虽然有些内容可以理解为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但“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实际上是对整个社会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的秘诀,就在于增强了社会活力。这一句话从目标中去掉,是很遗憾的。
当然,不管如何,通过步步深入和步步细化的研究和规划,党和国家已经逐步描画了由近及远的“十四五”、2035年、2050年的辉煌图景。
因此,未来的30年,将是在现有基础上再创辉煌的30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将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取得的一个新胜利;实现2035年的发展目标,将创造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新辉煌;实现2050年的发展目标,将创造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更加伟大的新辉煌!
三、攻坚克难的30年
中华民族始终怀有美好的理想。这种理想,是一种目标、一种愿景,也是一种动力,一种激励。中华民族始终怀揣着这种理想,不断地奋力前行,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但是要实现理想是不容易的。任何理想的提出,都是因为现实中并不理想或不够理想。实现理想,就是从不理想向理想和比较理想转化。但这种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更需要无数人们的不懈奋斗和努力。有时候这种转化比较容易,但更多的都非常艰难。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发展一直比较艰难,有时候甚至非常艰难。之所以小康的理想延续了千百年,到现在才实现;之所以多次设想了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但还要到15年、30年后才能真正实现,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未来30年的目标虽然辉煌,愿景虽然美好,但都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而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奋斗。在未来30年的征程上,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克服,有许多难关需要我们攻破,有许多路程需要我们探索。
第一,未来30年,需要我们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保现代化目标全面实现。
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什么样的现代化?党的基本路线明确规定,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富强民主文明”是党的十三大在基本路线中确定的;“和谐”是党的十七大增加的;“美丽”是党的十九大增加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是“五位一体”的目标,因而也就要求“五位一体”进行建设。到十八大,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按照这一布局,我们要牢牢抓好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第二,未来30年,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现代化建设增强动力和活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改革开放并没有终结,历史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身后是千山万水,前面是跋山涉水。我们正处在两种山水之间。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所以,规划《建议》规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消除未来30年发展进程中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活力。改革开放决定了40多年来中国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命运,也决定着未来30年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命运。改革开放只能深化而不能停滞,只能前进而不能倒退。
第三,未来30年,需要我们科学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考验,提高攻难克坚的能力,防止任何可能的折腾、动荡和倒退。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我们党其实一直在栉风沐雨中前行,先后遇到过大革命失败的风险、反“围剿”失败的风险、中华民族被侵略的风险、抗战后内战爆发的风险、三年困难时期的风险、“文化大革命”的风险。改革开放后,又遇到过西方国家的制裁,苏东剧变的冲击,国内的政治风波,经济生活的困难,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暴,洪水、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等等。
对所有这些风险,我们始终“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方略不动摇,以稳固的自身定力、强大的组织力量、科学的应对战略、恰当的方式方法,化解了一个个风险,并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千磨万击仍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面对各种已经遇到和可能遇到的风险,我们党一再要求全党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经受“四大考验”,防止“四种危险”,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完善。
在未来30年中,面对不断变动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在攻坚克难中牢牢掌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推动中华民族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
未来30年的路子走得怎么样,我们预定的目标能否真正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或许要看我们能不能正确有效地攻坚克难、化解将会遇到的一个个风险和挑战。
四、开拓创新的30年
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开拓创新的1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70多年,是开拓创新的70多年;改革开放的40多年,更是开拓创新的40多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也必然要求继续开拓创新,因此,未来的30年,也必然是开拓创新的30年。
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开拓新局面、创造新成就的法宝。
近代中国陷于落后愚昧状态和被动挨打境地,与晚清王朝的封闭保守、不思进取有密切的关系。早在1850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所写的《时评。1850年1—2月》中,就把中国称作“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就它的落后性来说,甚至是“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7页)。在1857年写的《波斯和中国》中,恩格斯把中国的社会制度称作“这个世界上最古老国家的腐朽的半文明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在1862年写的《中国记事》中,马克思把中国称为“活的化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45页)。马克思甚至还把中国比作是“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81页)。看到这些评价,我们不能不受到极大的震撼。
毫无疑问,在封建社会,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曾有过辉煌的纪录,但是到近代,相对于西方文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崛起,中国却明显地落后了、衰朽了。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笔下所贬斥的中国的落后性、保守性,基本上都是指近代中国的衰朽状态。马克思恩格斯振聋发聩的评说,是对全体中国人民敲响的警钟。
中国共产党人当年未必见到过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保守落后状态的评价,但是用自己的行动对这种警钟作出了回应。其中就包括,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也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成就。虽然后来一度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但“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国共产党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按照党章的界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思想路线最根本的要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正是在党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党和国家才有了拨乱反正的成就,才有了改革开放的起步和不断推进,才有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建设,才有了一个个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才有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才有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路线;未来3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仍然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路线。
未来30年,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更高水平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立足国情与认识“世情”的关系、自身素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始终做到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把“创新”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一命题,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坚持创新在未来30年发展进步中的分量和作用。
党史上有一件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情:早在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巴中的通江县召开党政工作会议,为了加强部队政治思想工作,会议特地制定了一份《红四方面军训词》,并进行了宣誓。训词是“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一共16个字,令人惊讶的是,其中就有“创新”一词。当时红四方面军还印发了一个《说明》,对训词加以解析。其对“创新”的解释是:有创造性,有创造新局面、新苏区,挽回战局,创造新的战术战略等。中国共产党如此之早就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和要求,不能不使我们感慨万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鲜明地提出创新的要求,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创新的范围,从“技术创新”逐步扩展为“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等更大范围,还相应提出了“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国家创新体系”等要求。然后又进一步指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使创新扩展为理论、实践、科技、文化、党建等多方面的创新。创新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九大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未来30年的大方向、大路子、大规划已经确定,但并不等于所有的问题都已解决,所有的困难都已克服,不需要我们再动任何脑筋、再作任何思考了。恰恰相反,未来还有很多未知需要我们去探索,还有很多领域需要我们去探险,还有很多事业需要我们去创造。因此,开拓创新仍然是未来30年一个特别重要的要求。只有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创新开拓,奋发进取,未来30年两个渐次递进的现代化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作者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