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这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约因素之一。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需要探索出一条具有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在发展的过程中共享发展成果。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要在2035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必须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区域、城乡、产业、企业的协调平衡发展。
关键词:共同富裕;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路径;企业社会责任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 8 月 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精辟论述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全体人民对发展成果的共享,不仅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出,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也对就业和收入分配带来深刻影响,包括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有效应对和解决。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齐头并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要分阶段推进共同富裕。要实行非均衡与均衡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积极的非均衡促进相对的均衡。必须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导,特别是要增强区域、城乡、产业、企业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才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
因此,以协调发展战略为引领,建立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强各领域的协同和联动,推动社会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重要举措和必由之路。
————
①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EB/OL].(2020-11-03). http:// www. gov.cn/ xinwen/ 2021- 08/ 17/ con tent_ 5631 780.htm.
————
二、充分认识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2]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个特征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显著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时,也强调了共同富裕问题,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一定具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个重要特征,这内嵌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和原则之中,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共同富裕可以是一个状态或结果,也可以是一个过程或行为。作为一种状态或结果,共同富裕意味着全体人民都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是全社会所有人的整体富裕。共同富裕,与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反义”,与平均主义的“均富”不“同义”。共同富裕所描述的不是少数人富裕、贫富差距巨大的状态,也不是平均主义的同等富裕、一样富裕的情况。作为一个过程或者行为,共同富裕意味共同致富和共同发展,全体人民都有追求发展、勤劳致富的共同权利和机会,通过共同努力和共同奋斗的过程,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也不是没有差别的同步富裕,可以一部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作为一种状态或结果,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作为一个过程或行为,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从目标要求看,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要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一方面是要实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发达状态,即“富裕”,另一方面是要让现代化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满足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即“共同”。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目标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初心使命,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衡量标准。从实现路径看,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形成人人参与发展过程、人人享有发展成果的公平普惠的环境条件和制度体系,动态把握发展生产力与消除两极分化两方面的现代化战略任务,形成既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的现代化政策体系。
三、正确把握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思路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②。
————
①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01-18—1992-02-21.
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EB/OL].(2021-12-10). http:// www. gov.cn/ xinwen/ 2021-12/10/ con tent_ 5659 796. htm.
————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共同富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到“十四五”末,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 2035 年,全体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到 2035 年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②。因此,在新发展阶段,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为此,要把握好以下两方面的政策思路[2]。
一方面,保持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实现2035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经济增长目标。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保证“富裕”。中国现在是中等收入国家,要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创新驱动保证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才能不断提升“富裕”水平,增强持续做大“蛋糕”的能力。基于现代化规律, 一个经济体到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经济潜在增速便开始下降。根据人口预测模型、资本存量估算、全要素生产率计算等测算结果,我国经济增长还有足够潜力,有能力到 2035 年人均 GDP 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也要看到,这一发展潜力的基础还有待加强。为此,在新发展阶段,既要保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有效协同,以实现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又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实施高水平开放,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高水平自立自强能力,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不断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
另一方面,以完善分配格局为重要抓手,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动共同富裕。在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深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具体到分配领域,需要关注以下内容:进一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继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深化分配体制改革,一次分配注重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和协调性,二次分配聚焦公平公正,三次分配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提高社会流动性,逐步提升全体人民收入水平、财富存量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完善分配格局不仅会直接促进共同富裕有实质进展,也会促进以居民消费为主体的内需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四、在协调发展理念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3]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特点更加显著。发展的不平衡性突出体现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等方面,因此有重点、有计划地解决这些发展差距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必须在协调发展理念之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就意味着发展的过程要协调,以协调发展实现共享发展的结果,强调通过区域平衡发展、产业协调发展、企业竞合共生的协调发展路径,既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富裕,又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享。要在 2035 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必须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导,协调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区域政策协调平衡性
区域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需要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增强区域政策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0.
————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 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改革开放后,沿海开放战略和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逐步完善,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形成了东中西梯度发展格局。2000 年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战略先后付诸实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有所缓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深入实施已有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础上,又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从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地区比较优势发挥和绿色低碳协同发展等方面考察,区域间的差距都有明显缩小,其中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两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但在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方面,区域间的差距仍然较大。总体来看,当前各地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发展还不够均衡,促进各地区相对均衡发展仍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而且,虽然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但是南北之间的差距有所扩大,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自2013 年以来一直显著低于全国增速。
从共同富裕视角审视区域发展问题,一方面,这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制定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显得更为重要,2021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另一方面,也要调整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 更加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允许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共同富裕本质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有利于提高全体人民收入水平,这就要求进一步打破人员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使人员流动和要素转移更加畅通无阻。从共同富裕角度看,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意味着人均 GDP 低的地区对人均 GDP 高的地区的追赶,而且更加强调缩小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等方面的差距。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无疑是一项促进共同富裕的针对性政策。要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使这些优势区域集聚更多流动人口,提高流动人口收入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强化其他地区保障粮食能源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主体功能。要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区际利益补偿和调节机制,切实加大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利益补偿的力度,缩小区域人均财政支出差异,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主体功能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水平、收入和消费水平等提升速度高于发达地区。
(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性
城乡差距一直是我国协调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需要协同推进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之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村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再加上对工农产品价格的调整,农村居民收入快速上升,1978—1983年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比曾出现过短暂下降,198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城乡收入比为 1.82:1。之后,随着城市改革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到 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最高水平,城乡收入比为 3.14:1。此后,随着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开始显现效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行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与福利待遇,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到 2020 年城乡收入比已降到 2.56:1。特别是 2016 年以来,随着精准脱贫效果逐步显现, 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得到明显提升①。
————
①国家统计局: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6[EB/OL]. https:// baijia hao. baidu. com /s?id = 1712 1159 059041 71937 &wfr =spider & for =pc.
————
进入新时代,我国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我国已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4]。从共同富裕的要求看,还需要进一步协同推进这两个战略,这也有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乡村协调联动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加快步伐和加大力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提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二者之间的协同性,最为关键的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完善的政策体系。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总体上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落后于工业现代化水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还不够,为此,必须针对协同发展的这些“短板”,以国家投资为引导,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进行大量的“补短型”投资。从产业看,要以信息化水平提升为手段,促进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协同性,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从区域看,打破城乡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乡村与城镇的融合发展,在推进都市圈建设、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包容和带动县城、乡镇发展,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收入水平。
(三)推进产业协调发展,着力发展实体经济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矛盾主要在供给侧,而供给侧矛盾虽然有周期性和总量性的因素, 但根源还是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金融和房地产的发展与实体经济失衡。因此,要从体制机制上扭转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构失衡,推进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一直以来,金融等虚拟经济部门不断扩大,导致出现“脱实向虚”的问题。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中国制造业的比重已出现“九连跌”。2011 年, 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32.1%,到 2020 年这一比重已经降至 26.2%。而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 比例从 2011 年的 6.3% 提高到2016 年的8.4%,已超过美国在 2008 年发生金融危机时的最高比例 7.8%。虽然近些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脱实向虚”趋势有所遏制,但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 比例仍保持在 8%左右。在金融业快速增长的同时,实体经济却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大量资金在金融系统内自我循环或流入房地产行业,助推实体经济资金成本不断提升,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更加不协调。这种失衡在从业人员收入上的体现,就是金融、房地产业员工收入水平远高于实体经济各行业员工收入水平。2003 年以来,城镇非私营单位金融业人均工资与制造业人均工资之比从 1.6 倍上升到 2010 年的 2.3 倍,随后有下降的趋势,到 2019 年仍有 1.7倍。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其与金融、房地产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不仅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而且由此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还是分配不公的表现,从共同富裕的要求看,必须要加以清理和规范。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十四五”规划再次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真正从体制机制入手,解决“脱实向虚”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推进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既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要求。2020年6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2020 年全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让利 1.5 万亿元①。此项政策措施在疫情冲击背景下虽然具有重要意义,但更为关键的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具有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构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体制机制,持续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技改贷款的规模,加大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的力度,不断创新和完善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坚持“房住不炒”的房地产定位。
————
①国务院常务会议[EB/OL]. (2021-06-17). http:// www. gov.cn/ guowu yuan/ cwhy/ 2020 0617 c21/ mobile. htm.
————
尤其是要持续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补齐监管制度短板, 加大对金融、房地产行业收入分配管理,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建立风险全覆盖监管框架,提高金融监管的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要重视金融的短期风险与实体经济长期风险的平衡,解决阻碍经济有效循环、导致“脱实向虚”的一系列长期结构失衡问题, 实现金融、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从而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四)推进企业协调发展,重视企业社会责任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努力培育更有活力、更多数量的各类市场主体,是我国推动经济发展和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协调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构建大中小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与一般传统企业竞合共生的良好发展生态,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重视企业社会责任。
大量富有活力、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各类市场主体协调发展, 是培育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由于企业的规模、所有权性质、业务特性存在差异,决定了不同类型企业在市场的功能定位、竞争地位都不同。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一般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具有先天的规模竞争劣势,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较差;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一般民营企业会面临特殊的发展问题,例如准入限制、贷款受限等;而相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平台企业具有网络效应、边际成本为零、外部经济性等经济属性,有着走向寡头垄断或完全垄断的便利性。但从市场整体看,各类企业都有自己的重要功能,都有自己生存发展的必要性,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解决就业、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完善的市场需要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协调发展。在收入分配上,不同类型企业会有不同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大企业、国有企业和平台企业有可能因垄断地位而获得相对高的收入,这就需要加强对其出现的垄断行为进行有效规制。
促进各类企业协调发展,最根本的手段是在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的前提下有效协同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一方面,要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不断完善竞争政策框架,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竞争政策实施机制,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刚性约束,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加快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的市场化改革,强化对自然垄断性业务的监管。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同。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产业政策,关键是要推进产业政策从强选择性向功能性转型,通过市场或非市场的方式为产业提供科学技术、人力资本等公共服务,通过创新体系建设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如共性技术研发机构、技术扩散服务机构和项目、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服务等,为产业和企业提供特定的服务以提升其发展能力;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塑造良好产业生态和竞争环境。从收入分配角度看,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坚决打击内幕交易、操纵股市、财务造假、偷税漏税等获取非法收入行为,努力把各行业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合规范围之内, 加大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管理,清理分配乱象。
还需要强调的是,在共同富裕背景下,企业协调发展要把企业社会责任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企业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其理论逻辑在于企业不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组织,而应该是包含股东在内的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还包括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债权人、社区、政府、生态环境等)的利益最大化,这本质上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的企业微观理论逻辑的具体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通过慈善等活动进行第三次分配来助力共同富裕,而是要在企业的价值理念、战略导向、经营活动中全面体现出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这会直接影响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因此,重视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对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从 2006 年开始,一直重视和倡导企业社会责任,2006 年公司法最早明确要求公司从事经营活动要承担社会责任,2008 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上海证券交易所印发《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暨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的通知》,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2018 年证监会发布新版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上市公司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一直在不断上升,但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2]黄群慧.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N].光明日报,2021-09-07.
[3]黄群慧.在协调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N].光明日报, 2022-01-04.
[4]黄承伟.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及理论议题
[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9.
黄群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金融理论探索》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