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伟
周大伟,祖籍江苏无锡,幼年时随父母迁居北京。先后就学于北京永乐小学、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前身为崇德中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法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研究学者。80年代中后期,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教授民商法与知识产权法。现在中美两地从事投资顾问业务和法律教研工作(投资公司法律顾问、纪录片独立制片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环球时报增刊主编(2007-09)。热爱法学写作,不做官样文章,正在尝试以深入浅出、幽默诙谐的语言来阐述艰涩枯燥的法律问题,主张客观温和、活泛并人性充沛的写作风格。
时评
- 人工智能可以取代律师吗?
- 人道主义底线 —— 当警察面对抱着孩子的妇女
- “批发”研究生的季节
- 对未成年人喝酒说“不”!——兼议李双江儿子案件
- 从身份到契约:对器官移植新法规的思考
- 1991年:“威廉·肯尼迪强奸案”悬念和思考
- 暴力行为入刑:我们还要等多久?
- 来自南京的“普方慈善基金会”的正能量——兼议前高官贺铿的怪论
- 中国到底有多少法官在办案?
- “民事案件刑事化”之忧
- “批发”研究生的季节
- 台湾法律人的幸福和忧愁
- 在美国登记公司的“秘密”
- 小额速裁程序:从民工讨薪开始
- 我想推荐刘俐俐同学去读法学院
- “西化”之辩
- 亲历“美国工潮”及其相关启示
- 对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的思虑
- 美国大学里没有班干部
- 杀人与偿命之间
- 婚姻法的天平
- 中国人的法治基因
- 咨询公司的风险法律责任
- 房东与房客之间的法律断想
- “我不喜欢花纳税人的钱”
- 满身尽是黄金卡
- 加州“独立候选人”的那些精彩往事
- 谁来管住法院院长的妹妹们?
- 如果把判决比作电灯,调解就是蜡烛
- 腐败官员进法学院
- “看着我的眼睛”——证人出庭的意义
- 从经典影片《十二怒汉》想到孔庆东的言论
- 为什么执行死刑在美国要等这么久的时间?
- 写给“李刚门”受害者亲属的一封回信
- 为什么不能直接报警救助乞讨儿童?
- 对李刚这家人不可以这般嘲笑和歧视
- “林良多”教授告诉我:那首网间疯传的爱国诗篇并不是他写的!
- 取消行政强制拆迁:中国步入文明国家的历史性进步
- 诉讼时代降临,我们准备好了吗?
- “到处都是我们的人!”——谈谈中国法律职业群体中的关系网
- 需要反思的是,是别人的成功经验,还是我们不成功的国情?
- 中国法律人士的黄金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 强制拆迁与征地补偿预存定金制度
- 从唐骏的“西太平洋大学”到许宗衡的“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
- 跨国欺诈的道具:美国州务卿的签字及中国领事馆的盖章
- 中国法律职业群体的前世今生
- 有感于深圳市长许宗衡落马
- 当法律之舟遭遇关系江湖
- 美国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中的司法原则和判解
随笔
- 美国准大法官戈萨奇恪守的底线
- 为什么是美国?
- 佟柔先生与中国民法学
- “在职法学硕士、博士、博士后”季建业
- “Your honor,”尊贵的法官大人
- 王室的旅游价值
- 在风风雨雨中传递法治薪火
- 我们总是绕不开的人类法治文明
- 梁慧星教授和他的乡镇图书馆
- 拒绝“法律套话”的江伟教授
- 旅途中的多彩世界
- 漫谈“下水道”的前世今生
- 有关“知青”的记忆和思考
- 放在梯子上的普通纸条
- 从3D版《泰坦尼克号》想到的多维世界
- 租界里的法律故事
- 中国亟须第二次松绑
- 装房子、买家具,我只来居然之家?
- 台湾印象及其思考
- 40年前,尼克松到北京那一天
- 这一夜,我们来说Chinglish
- 从江平先生的崇德中学到我的第三十一中
- 谁是中国第一位赴欧美的全权特使?
- 引经据典的苦恼
- 美国高铁建设为什么这么慢?
- 从两则“将军轶事”所想到的
- “红色海洋”中的童年记忆
- 王明的那点儿“婚姻法律问题”
- 大学百年路茫茫
- 法院百年路漫漫
- 1945~1950:新中国建国前后担任过“立法大臣”的王明
- 皇帝的新衣:来自北京老胡同的吊诡
- 我的战友王朔: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故事
访谈
本专栏经作者授权。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获得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