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界看中国的政治改革,人们常常会困惑于政改为什么这样难。问题已经这么严重了,各方还在起跑线上争执不休,政改的启动仍然阻力重重。如果仔细考察中国的现实情况,就可以理解这种困难和阻力的来源。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很多人其实都理解,很多体制内的人,更有着深刻的体会。但与此同时,当政者也有着很多深层次的顾虑。这种顾虑以及由此引起的对政改的谨慎、怀疑甚至抗拒,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也成为中国当前社会张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当前关于政改的争执和对抗中,各方关注的焦点,其实并不在于政改本身,也不在于民主、人权,而是在于政权。一方面,当政者十分担心失去对改革的主导权,担心苏联、东欧、北非国家那种“全面翻盘”的局面在中国出现。于是,对各种可能导致这种危险的情况十分警惕。另一方面,体制外的不少人士,则不断地试图挑战现政权。不少人把这种挑战作为推动政治改革的手段,有些人则把挑战政权作为最终的目标,并用政改、民主、人权等口号来包装。
这种深层次的政权考量和角力,并不仅仅表现在政改的问题上。在很多引起关注的社会事件中,都能明显地看到它的影子。体制外有不少行为,总是有意无意地隐藏着对当局的挑战。政治层面的事情自不必说,社会层面的维权纠纷、治安事件、宗教活动,甚至环保运动、行为艺术、理论研究、网络技术以至对自然灾害、食品安全、交通事故的议论等等,也常常包含着浓烈的政治气味。在当局看来,总是觉得有人在借机“搞事”,目标是在挑战政权,于是便不遗余力地用各种手段来“维稳”。这又使得矛盾更加尖锐,“维稳”更加困难,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样的循环和对抗,实际上已成了当前中国社会形势的一个主导因素。在这样的局势之下,政治体制改革本身,已经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政改的迫切需要,被淹没在更迫切的“维稳”的顾虑和对抗之中。没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讨论政改本身的具体问题,有些人甚至对政改失去信心和兴趣。当政者则把政改当作一个危险的“雷区”避而远之。政改的启动,也就进一步失去必要的气氛、条件和动力。而在这样的耽搁之下,中国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则继续不断地发展恶化!
推动政改需要打破僵局
形成这样的僵局,很难说是哪一方的错。但要打破这个僵局,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需要各方的相互让步和折中。
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之下,通过积极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一套与具体情况相适应的政治体制,仍是一种有希望的思路,也将是最现实、代价最小的一种选择。30多年的改革,在经济上取得不少成果,这一点不能抹杀。当前的很多问题,需要通过深刻的体制改革来解决,但不会在广场集会或者街头政治中找到办法,更不可能靠推倒重来、一蹴而就。当前的中国,需要积极的改革,不需要激烈的革命。这应该成为一个起码的共识,否则,很难有集中精力推动改革的气氛。
在当前一些激进观点中,除了对一般的民主、人权思想的颂扬和对现体制的批判之外,并没有看到多少成熟具体的主张来全面建设新的制度。20多年来世界各地通过激烈方式全面“转型”的国家,也没有什么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鉴。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激进的挑战事实上很难得到广泛的理解和支持,甚至显得有些不负责任。中国如果乱起来,将损失惨重,甚至将万劫不复,到时候将会后悔没及。现在,与其花这么大的精力去“搞事”,不如认真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认真整理自己的主张,提出真正有说服力的具体办法来帮助解决中国的问题。
另一方面,当权者也同样要有充分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不能因为困难太大而在政治改革上继续拖延退缩,也不能因为有所顾忌而对政改一概回避拒绝。否则,再拖下去,所顾忌的事情很可能就真的发生了!改革有如逆水行舟,当前绝没有停留歇息的机会,也没有抱残守缺、得过且过的条件。在当前的形势下,不客气地说,如果得过且过,可能很快就会遇到过不下去的境况。到那时候,也可能后悔没及!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种无法回避的挑战,也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难关,过了这一关,中国将前途无量,如果过不了,则可能后患无穷!对中国,对中国的改革,这是一个历史考验,对中国的政治领导人,这则是一种历史责任。唯有勇敢面对,有所作为,才对得起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