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判断和新亮点是什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39 次 更新时间:2021-12-01 19:35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宇文利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意气风发地迎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时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和《关于召开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

《决议》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恩格斯说过:“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是一段重大转折和不断变革的历史。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一百多年前,崭新的唯物史观与传统的唯心主义解释学斗争,并在战胜它的过程中指引中国革命走上了新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使得唯物史观成为指引中国革命走上新道路的起点。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也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飞跃。

在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经过艰苦探索,付出了巨大牺牲,把马克思主义这一国际性的内容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形式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经过不懈奋斗,战胜艰难曲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思想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应时而起、应势而现、应运而生的思想体系,它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真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秩序变动强烈,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开始调整。在这样的情势中,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敢于奋斗,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使得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复兴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它聚焦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用有目共睹的伟大成就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一系列时代课题。它的提出正是适应了国际国内深刻变化的时局和形势,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既继承了此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又具有显著的原创性的创造和创新。由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历史决议的形式明确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无疑是具有标志性的新判断和新亮点。


宇文利,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002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