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卯生: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辉煌的历史经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52 次 更新时间:2021-11-28 23:54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   建党百年  

赵卯生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如果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那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则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是最好的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百年党史中蕴含着的政治营养和精神瑰宝的高度概括,对引导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学习好、总结好党的光辉历程,传承好、发扬好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

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的那样,“我们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生灵涂炭的苦难深渊,中国人民更是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从那时起,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地艰辛探索,多少次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可惜都以失败而告终,没有能够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无论是严复著《原强》《辟韩》,郭嵩焘著《使西纪程》,还是孙中山著《建国方略》,无一不在见证国人对民族复兴的希望和失望。中国向何处去?出路在哪里?历经大浪淘沙,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亦不负历史、不负人民,毅然决然地担当起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之时代先锋与民族脊梁的重任。正是从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刻开始,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才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历尽磨难的中华民族才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也在人民。“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鲜明特质,也是党能够赢得全国人民自觉而坚定地支持和拥护的最根本原因。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屡创奇迹的历史。

在争取民族解放的基础上谋求民族复兴,在实现人民解放的基础上谋求人民幸福,构成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两大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归结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两大历史性矛盾,确立起通过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直接奋斗目标,以及通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经济制度而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长远奋斗目标。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党带领人民根除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祸根,实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彻底改造,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根本前提;从“四个现代化”目标到“三步走”战略,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辟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一百年来,我们党所付出的所有艰辛、进行的一切奋斗,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在矢志不渝地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历史充分证明,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宏伟大业的领导核心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人民的选择和重托。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共产党人的血脉里,始终流淌着中华民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舍生取义、为国担当、济世救民的家国情怀,传承着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不畏强敌、敢于胜利、刚毅不拔的品质气节。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危难之际、成长于反抗中外反动派的绞杀之时、壮大于腥风血雨的艰苦岁月之中。一百年来,我们党凭着“革命加拼命”的韧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勇气,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经受一切风险考验,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造就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开天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改天换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翻天覆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惊天动地,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同志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经历了近代以来100多年苦难斗争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曙光。2019年10月1日,同样是在天安门城楼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这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激扬起伟大祖国的雄心壮志,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光辉未来。

恩格斯曾深刻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不可或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百年党史生动见证: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的只有几个小组、50多名党员,发展到现今9500多万名党员、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从最初的党代会都要秘密地召开,发展到在当今世界上最大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赢得了14亿多中国人民广泛支持和衷心拥护;从建党之时报纸上“没有一点报道”、亦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发展到拥有空前影响力、引领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世界人民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全人类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方案、新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深深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始终铭记“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居安思危,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一百年来,正是这种“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从严管党治党的优秀品格,确保中国共产党在各种政治力量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也是我们党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谱写科学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霞光,给正在黑暗中摸索、苦苦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中国共产党就视马克思主义为自身理想信念的灵魂,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始终不渝地高举这个伟大旗帜。无论弱小还是强大,无论处于高潮还是遭遇挫折,中国共产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坚定与执着。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功,而且积极主动地以其生动的、鲜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活力,开辟马克思主义新的境界。百年党史,就是一部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一百年间,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些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的思想成果,在极大地改变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同时,更促使社会主义参天大树在世界东方日益根深叶茂。

曾经苦难深重,如今意气昂扬。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继往开来,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持续发力,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更是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社会繁荣稳定,活力竞相迸发,百姓和顺、城乡和美、社会和谐的动人景象处处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作为一面光彩夺目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旗帜,宣告了以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当今世界,如果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么,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习近平总书记用诙谐生动的语言道出了国人的整体心声:“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的70后、80后、90后、00后走出国门,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这就是自信。”

中国共产党“三个一百年”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古人有云:“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中国共产党“三个一百年”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和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百年党史生动而深刻地揭示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上是一脉相通的,其聚焦到一点就是党的初心使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第二个百年征程,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务必进一步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奋斗热情。中国共产党“三个一百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历史经验和鲜明历史启示:

一是毫不动摇地始终坚持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必然结果,是由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在正确方向和道路上顺利行进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定海神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代。在这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代,毫不动摇地始终坚持党的坚强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同志务必以史为镜,增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历史担当,在坚定理想信念中不断提升自我、净化自我,永葆共产党人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和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的政治本色。

二是矢志不移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谋求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必须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中国人民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巨大成功,就要将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会越来越多,需要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事业。全党同志要充分发挥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锐意进取、大胆探索,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是当今时代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三是一以贯之地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凝聚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亿万中华儿女的热血和生命、勤劳和智慧,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果,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内在统一的伟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成功之路。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找到了、看准了、认定了,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毫不动摇。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所长)


【注: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点课题“以史铸魂:‘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及学生工作研究重点课题“百年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入学生社团活动研究”成果】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   建党百年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994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