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头脑特工队》没告诉我们的教育秘密-------如何收获一个快乐情绪主导的孩子
最近热映的动画片《头脑特工队》在全球掀起了公众对于儿童心理学和情绪的关注,虽然动画片的创意和效果均别出心裁,然而,它却没有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秘密,即:人类的“基础情绪”其他哺乳动物也有,而且都源于脑“古皮质”百万年的进化,但人类之所以能成为宇宙万物之灵长,关键在于人类还进化出了脑的“新皮质”,这是人类如“爱,憧憬,感恩”等“深层次情感”和人类智慧的基础;电影是无法表现“深层次情感”的,甚至连基础情感也故意舍去了“惊讶”;想收获一个快乐情绪主导的孩子,家庭一定不能忽视脑“新皮质”的巨大作用。
对于父母来说,意识到这一点对于孩子的人格教育意义极大!
虽然目前对于脑古皮质和新皮质,甚至基础情绪的文化适应性都在学界存在着争议,但一般认为,早在250万年前,当人类从树上下来时,新皮质就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其他哺乳动物也进化出了能表达“基础情绪”的脑“古皮质”;比如,接近一条正在进食的狗,你就知道这种藏在哺乳动物脑内部古皮质的“情绪”(愤怒)有多么可怕(拉布拉多犬除外);,非洲草原的大象在遇到同类的遗骨时,会反复用象鼻来“亲吻”亲人的骨头,久久不去,也是一种悲伤情绪的释放。皮克斯以惊人的创意向世界预示着“脑机接口”时代即将来临;它以形象拟人的手法阐明了儿童的基本情绪,令人耳目一新;它告诉我们孩子的各种基础情绪都有其生物学意义,悲伤也有其存在价值。
但如果人类只停留在“基础情绪”阶段,我们是无法实现“教育目标”的,拿弗洛伊德的话来说,人人都有动物性的“本我”。而人类以大脑皮层为主的新皮层,除了让人类的智力得到飞速发展,还催生发展出人类“深层次的情感”,而且能通过“价值观”来规范和修正自我的情绪;这种深层次情感与基础情绪以及价值观的融合,才构成了人类社会光彩陆离的文化和性格。
如何能收获一个快乐情绪主导的孩子?这个话题是电影不关注但是我们家庭和教育学不能不关注的。
从教育学角度看,了解人类具有“快乐,悲伤,愤怒”等基础情绪并没有特别的意义,它对于养育孩子没太多有用的价值。而一些“爱、感恩、憧憬”等深层次情感对于孩子的未来社会生存更具有实际的价值。而作为性格表象上看,除了以“快乐情绪”为主导的人生外,其他任何基本情绪(如愤怒,悲伤,厌恶)主导的孩子多半不幸福,甚至成为他人的“地狱”。
从实际操作角度看,收获一个“快乐情绪”主导的孩子并不难,作为父母,首先需要理解 “深层次情感”和“价值观”是如何通过家庭影响参与到情绪管理里的;这其实也是“教育起源于家庭”的秘密。人类新皮质生长缓慢,而且用来决策的司令部“前额叶皮层”以及包裹神经元用来保护信号传递的蜡状“髓鞘”要等很晚才能发育完全(差不多都要到20岁以后,这也是为什么未成年人不承担或减轻承担刑罚的生物学理由),在此过程中,孩子的“深层次情感”和“价值观”受家庭和父母影响极大,父母如果不了解这些养育必备常识的话,那么孩子的性格和人格教育就很容易失败。
其次,我们为人父母者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始终关注孩子的“三个倾向”的培养,做到这两点,我们基本能让自己的孩子打下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快乐人生的基础。
首先,要培养儿童的“运动倾向”,运动是提供儿童快乐情绪的有效动力;
一般来说,喜爱运动的人性格都比较开朗,乐观,热爱大自然;这主要是因为运动可以有效地提升我们身体内三种神经递质:“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运动会很快提升“血清素”在体内的含量,“血清素”含量低被医学证实与情绪低落和抑郁有直接的关系;当然,运动还可以带来让人产生欣慰和愉快的物质,即多巴胺。孩子天生喜欢动,有许多方法可在潜意识中培养出孩子的运动倾向,一个方法是在孩子出生后,多带孩子去干净的水中做亲子戏水或亲子游泳来强化孩子的运动心理倾向,水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维系生命的建构性材料,人类天生对它有极强的亲和力;当然淘气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3岁后,儿童大肢体运动能力飞速发展,父母旅游可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它不仅带来体力的增强,同时多巴胺的分泌会形成心理上的对于运动的喜爱和强化,5、6岁后,最好让孩子能学习一门专业的运动项目,因为复杂的有技巧的运动项目可以更有效地激活大脑的许多脑区,并最终通过与运动有关的神经回路的建立养成终生运动的信念。
其次要培养和保护孩子学习的“好奇心倾向”;好奇心的贫乏将严重影响孩子一生职业和生活中的幸福感和快乐指数。
从事不喜欢的学业或工作的孩子是无法快乐终身的,孩子从小就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许多中国父母无视孩子的兴趣,强力“打压”孩子,令孩子的好奇心急剧退化。在《头脑总动员》中有一个情节,就是当“快乐”的情绪离开后,中央控制台陷入瘫痪;孩子的学习过程也一样,人类大脑不是为“学习”做准备的,而是为“生存”做准备的;不当的教育方式(如严厉)和枯燥的教学方法(填鸭教学)都会令孩子的“网状激活系统”(RAS)关闭和半关闭,什么意思呢,就是信息根本传递不到负责学习和思考的前额叶皮层;学习是无效的。事实上,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不遗余力地摧残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一点,英国政府通过法律作出了规定,其教育指导大纲(EYFS)(英格兰基础教育体系)明确作出规定: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倾向”(DISPOSITIONS AND ATTITUDE),任何教育行为如与这一条冲突,则需立刻停止。同理,父母在给孩子选择各种教育产品和实施教育方法时,首先需要思考问题:我的孩子会感兴趣吗,他的RAS会因枯燥而关闭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晚学点知识,晚上几年大学没什么了不起,但丧失了终身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才是最可悲的,做父母的需要经常问问自己,大学毕业后,每年读了多少书? 我们为什么对读书和学习丧失了兴趣,愿悲剧不要再发生在孩子身上。
奥巴马在一次开学典礼上对孩子们说,作为你们自己,在18岁前的一个重要责任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发现自己的专业兴趣和方向所在。这种教育思想的确值得教育工作者和家庭深思,我们是否在教育过程中忘记了孩子的感受?保护孩子主动学习的倾向性和热情比学知识更重要,因为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可以带给他一生的快乐。
最后,要重点培养孩子的“爱的倾向”,并努力把这种倾向转化为一种信仰,这是孩子终生快乐的源泉。
人类具有新皮质以及深受家庭和环境影响的特性决定了儿童教育一定不能碰两根红线:
一根是不能对孩子进行仇恨教育,这种价值观一旦进入儿童的脑海,将终身不能去除;“1个手榴弹+2个手榴弹等于几个手榴弹?“三个XX军战士杀死6个美国鬼子,问一个XX军战士平均杀死几个?”这种仇恨教育将在潜意识中摧残儿童,而且也将成为孩子未来仇视异己,无法宽容他人,甚至导致种族仇杀的主要因素,看看现在的中东和非洲,就是极好的现实。仇恨充满内心的孩子怎么可能保持快乐?第二根红线是不能对孩子进行消极教育,要保护孩子未来战胜困难的火苗。
把爱的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食物,情感和各种方式关爱他人和社会,让孩子参与到各种公益活动中,都是有益地提升孩子“爱”的能力的方法。
一个有爱的孩子将永远是宽容的,快乐的,甚至是长寿的。谁都希望自己孩子的生命长,有爱长寿已经被200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伊丽莎白等所证实:人的寿命主要由良好和平衡的心态所决定,长寿者一般都心地善良,为人宽和。
以上这三种倾向的本质是什么呢?在《头脑总动员》里,我们可以把它们理解成那些岛屿---带有一定主观色彩和情绪的由概念组成的“价值观”,当然,在神经科学里,可把它们理解成“神经回路”;在数学上把它们理解成“函数关系”,在宗教层面我们把它们理解成“因果”;父母则要努力把孩子的这三种价值观转变为 “信仰”,有信仰则是孩子恒定快乐的基石。小时候我们写作文一般写“扶老奶奶过马路”,现在情形稍微有点复杂,许多人不敢扶了,这表明价值观是不稳定的,它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大;但信仰则不同,一个有信仰的人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做出同样的选择,不会动摇。
让“热爱运动”“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以及“充满爱心”不仅成为孩子的生活倾向和价值观,并努力让它们变成信仰;这样的孩子一定会变成幸运的和受人喜爱的人,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将因此终生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