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高考进行时:中国式作弊,有何玄机
据官方统计,中国今年将有942万考生奔赴考场,寒窗十年的学子在今天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在中国有考试的地方似乎就有作弊,这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今日《南方都市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一篇文章《重磅!南都记者卧底替考组织,此刻正在南昌参加高考》,文章称卧底记者所在学校就有多名"枪手";而枪手考上河南一本院校可收入2.5万元,若二本2万元;山东一本院校2万元,二本1.2万元。综上消息我们可以看到,清除不完的"枪手"毫无悬念的又登台了。
在日益严格的监考制度之下,为何"枪手"屡禁不止?每年官方都三令五申加强考试纪律,严惩作弊,但考试作弊似乎并没有减少?这是为什么?是因力惩罚度不大?还是有何玄机?有教育专家认为,原因在于高考作弊的"低风险、高回报"。
虽然每次高考替考都会对部分人员进行处理,但替考现象依然屡禁不止,除利益驱动外,也许跟违法成本低有很大关系。当利益大于风险时,且这种风险也是在可承担的范围之内,那么"利益分子"就难免铤而走险了。
我们都知道,在一个缺少诚信的社会里,如果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律约束,仅靠人的自制力,是很难做到诚信的,并且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更何况是在一个把替考不当成法律问题、道德问题的中国。
还记得笔者在国内上大学时,每逢英语4、6级,职称资格认证等考试,学院里总会涌出几位"热心肠"的老师,把学习好的组织到一起,"浩浩荡荡"的去替考,替考之前会给学生"打镇定剂",称"关系都已经打通,安心考试,发挥好就行。"有些替考的学生不想去考,但碍于老师的面子,也不得不去。因为在大家的认知里,替考顶多是一件不太光彩但"助人为乐"的事情,没有把它上升到违法犯罪的层面。
这样的"助人为乐"事件在中国似乎很常见,大家也都习以为常,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替考问题上的执法不严以及学生对于替考的侥幸心理。处理不严格也许就是事件的根源。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美国,在美国,如果发现学生作弊就以违法犯罪论处,惩罚十分严厉。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是美国检方5月28日对15名中国学生提起诉讼,指控他们在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等考试中采用欺诈手段,收买枪手替考。如果被控罪名成立,这些中国学生可能面临几十年监禁和几十万美元的罚金。
而美国出动司法力量打击考试作弊已经不是一次了。如2002年5月7日,美国执法部门在国内逮捕了58名在托福考试中作弊的外国留学生。美国司法部官员在声明中说,所有被逮捕的学生都面临阴谋欺诈的指控,他们将面临最高5年监禁和25万美元罚款的处罚。
美国打击考试作弊的做法不能不给我们有所启示。美国的考试为什么很少有作弊的,恐怕和他们用司法进行严厉打击有很大的关系。一旦考试作弊,将面临着图谋欺诈的重罪指控,如此的严厉处罚,又多少人还敢考试作弊呢。
而造成这种“铤而走险”除了相关制度和法律缺位之外,还在于高考在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在中国,很多人仍把高考当成改变命运的一把有力武器,在各大高校类似“宁吃不日苦、不留终生憾;累死你一个,幸福你一家;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等等类似的奇葩标语比比皆是。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评价体系和人才成长渠道单一的中国,竞争激烈的高考是绝大多数不得不面对的独木桥,非常残酷和现实,甚至“一考定终身”。
所以说,要想彻底根治高考作弊问题,不仅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还要解决“一考定终身”的现实,更应该增加改变命运的渠道,减少高考的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