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中国推行“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发展战略开局年。其图景描绘是以中国为起点,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非洲经济圈,南连澳大利亚经济圈,北入欧亚经济圈,向世界延伸的多条经济发展地理路线。
理论上看,这是一项本质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群体崛起、沿线国家都受益匪浅的战略。故此,构建相关国际智库网络或将提上日程。
从目前的理论构想,“一带一路”实质就是构建与周边国家“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区域发展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集经济发展合作、政治互信、地区安全协作三位一体的深层合作关系。它从根本上颠覆了上世纪东西方对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极分化思维,树起共享经济繁荣、共享文明发展成果政经板块新风貌。
“一带一路”施行特点:一是区域合作与共赢精神,非排他性;二是将为沿线带来关税减免、交通便利化与新的产能需求。三是借助既有双边和多边机制形成区域合作平台;四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东南亚与南亚将成为沿线重点;五是中国带头和平崛起。可见,这其中蕴藏着的巨大发展机遇与利益,对经济发展战略都呈“南向”的台湾和日本而言都是好消息。国内外不少专家都认为,台日在地理上天然属于“海上丝绸之路”一部分。
台日的经济学困局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战略与“一带一路”相辅相成。很大程度上亚投行即为撬动“一带一路”运转的杠杆,把沿线呈碎片的各个点互连互通起来。然而面对世界纷纷响应之形势,台北与东京内部却至今仍在争吵不休,不约而同陷于左右为难中。其原因也出奇一致。
一是对北京的战略疑虑。东京对中国的战略意图心存怀疑和矛盾,一面担忧亚投行能否如意运营,一面顾忌中国利用“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扩大影响力,另一面不愿面对中国成为东亚生产网络领头羊已定局这一态势,仍自浸于其过去的区域角色中。而台北则担忧被大陆统战,被大陆吞并,对大陆的一切善意都充满疑虑甚至恐惧。
二是白宫因素。东京敏锐地看到,亚投行是迈向新世界体系的一个步骤,充分利用华盛顿实现自己的遏华策略和稳固美日关系可一举两得。再则,安倍访美不可能带着其加入亚投行这一“礼物”去见奥巴马。但为访美后抑或在习近平访美之后的变化或留有“方便之门”。
这恐是日本“暂不考虑加入”因由所在。不然以后有求于美时怎么办?或以后被美“放鸽子”怎么办?至于台北,不论是争取进入亚投行、或拼“一带一路”商机,都会挑战到美国的亚洲政策。台当局态度明显是受到美国制约,深怕与大陆走太近,引起华府不满;不加入吧,又怕错过大好发展机会。
三是政治反中和意识形态对抗。中日之间结构性矛盾日益严重,近期内不会很快根本改善。利用经济抵制作为对中国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抗是当前安倍政权一个重要选项,也是其国家政治需要。这也是为何达赖能近期访问日本的要因。台湾作为中国一个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岛内民粹主义泛滥,“恐中”意识形态严重,台独势力蛮横干扰,经济发展与合作大凡涉及大陆,都要搬上政治层面进行对抗,因而情况就变得复杂,机遇就会变得阻力重重。
显然,面对和平发展红利,台日陷入了来自自身政治挑战的经济战略困局。日本作为一个国家,或有调整空间,所受影响有限。安倍日前访美反响不佳后或将证明这点。但台湾作为中国一个地区,则往往易陷入发展战略低水平均衡恶性循环状态。
台日不同的“出路”
东京与台北在“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投行战略中的表现具有相似性,当然也有本质不同点。
“一带一路”或将成为超级自贸区,而亚投行成为迈向新世界体系一步已明显奏效。日本财界自然非常期盼融入,认为“应基于现实加入。日美欧主导世界的构图已崩溃”。因此东京会有政策引导预案,使财界能从中分一杯羹,何况日在东南亚南亚经营历史悠久。这或为东京一再表明“采取的是慎重立场”弦外之音。至于美国因素、中日政治历史矛盾、对东亚经济主导权的争夺,则都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桥归桥,路归路。
台湾则不同。从纯学理角度,台有比较优势:一是现代服务业比较成熟,优秀品牌规模庞大;二是国际产业转移经验丰富,且有丰富的海外投资经验和良好声誉;三是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民族复兴一部分以主体身份参与。尤其大陆福建自贸区的建立,台明显具有近水楼台、同文同种的优越。
但事实上台湾劣势明显:首先,台商总体竞争力不再。一面台不是国家,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既有多边合作平台中,因关税、工资之类贸易障碍竞争力降低;一面台经济有“通过大陆往世界”特征,而两岸服贸、货贸等协议卡关,两岸经贸不前;另一面台政府缺位,缺乏有效因应策略和引导企业政策。如在中国西北进入中亚、欧洲这条走廊,台北引导政策一片空白。其次,台意识形态“恐中”“疑中”,逢中必反。其三,是受美国操控,成为“抗中”集团一员。这三大难题阻塞了台在“一带一路”中回旋空间。
来自大陆的压力变化也显而易见。台入亚投行问题不是悬念,5月4日的“习朱会”亦有表明。然过程中一些迹象却显示大陆对台政策新特点。一是大陆自始至终没向台主动发邀请;二是国台办在回应时仅说“愿意听取意见”;三是台当局党政一再主动提申请。
相比过去大陆无论什么好事都总先以最实惠利益邀请台方共襄盛举,这或预示着:一、大陆对台政策已出现技术性微调,平淡对待两岸往来;二、未来在事关岛内利益上,台得自己去争取,大陆主动送利的现象恐怕没了;三、不接受“一个中国”的民进党2016年有上台可能,予台国际空间议题随时会嘎然而止;四、两岸外交休兵默契有可能随时结束。
显然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台湾内部政治态势,对大陆以怨报德。如批服贸协议为大陆统战工具、“卖台协议”,并诱发“太阳花学运”等;而蓝营也往往视大陆善意为当然,并有弱化“一中”,只谈“经济合作”,回避“求同化异”、“促进统一”的不进反退倾向。
总之,台日在“一带一路”上诸多优势面临化解边缘。问题的关键,是抵制、等待、观望?或是积极、主动、争取?
作者任职于贵州大学,联合早报